二、辉煌的诗篇
1920—1950年,特别是抗战时期,北管迎来全盛时期,当时,北管名艺人刘阿梅、刘牛壮、郭顺花、郭阿梅等受邀到峰尾镇的奎壁、前亭、西华、郭厝、后亭、峰尾城边、后街道、中街,南埔镇的南埔、林柄、田头、沙格等地授艺。最多时,峰尾、后龙有30多个教习馆,山腰有20几个教习馆,当时泉港所隶属的惠安县城关有还有“丽泽”“升平”“清平”“金兰”等北管乐社。北管还随移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传播海外,东南亚等地有“广东会馆”“福建会馆”等北管乐社或教习所。抗战期间,也有不少艺人创作排练了北管节目支持宣传抗战,如《二锦板》《无名》《思乡》等即居住南洋的泉港艺人陈锦元、陈玉春等人根据北管的风格特点创编的演奏曲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