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乐社现状调查
2025年09月10日
第三节 北管乐社现状调查
作为民间组织,泉州北管始终伴随着乐社进行教传活动,社团名称也随着时期不同有所区别,反映时代特征。如20世纪30年代北管社团称为“社”,如金兰社、清平社、升平社,改革开放后,多以乐队称谓,前面加上村镇的具体地名以示区分,如后龙乡峰尾城外乐队、后龙乡郭厝北头乐队、后龙乡郭厝南头乐队。如今,无论是新组建的或是原社团的,社团的名称则倾向于往大的称呼,如北管艺术团、北管乐团,如山腰街道前埕艺术团、后龙镇郭厝艺术团,这一方面或许是为了使民间乐社沾一点时代的气息,多一些潮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社团强大的缘故。这些班社组建并非始终如一的,而是随不同的历史时期北管的兴衰而有所变化增减。
1989年《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泉州市分卷》资料显示:民间北管乐队15支,分别是山腰盐场埭港乐队、后龙乡峰尾城外乐队、后龙乡郭厝北头乐队、后龙乡郭厝南头乐队、山腰前埕乐队、山腰乡坝头大厅乐队、辋川乡翘尾乐队,山腰乡锦山乐队,山腰乡官路乐队,后龙乡郭厝后亭乐队,后龙乡峥嵘乐队、山腰乡安兜乐队、后龙乡田里乐队、南埔乡外厝东头乐队、南埔乡仙境北头乐队等,乐人250余人。
2012—2013年,笔者多次实地走访泉港区,对北管乐社现状进行了再调查,目前北管社团包括培训基地、学校培训基地和民间社团乡镇三种类型,具体情况叙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