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存佚及来源
2025年09月10日
第一节 曲牌存佚及来源
泉州北管曲牌来源较为多元,有一些属于同名而不同曲的曲牌,如同为《流水》曲牌的曲调就有四种。有些曲名似乎很接近,但曲调不同,如《广东调》与《广东串》,《秋江》与《秋江串》,《步步串》与《步步娇》。归纳起来曲牌有以下几个源流:
一,明清俗曲。这部分在唱曲中多见,详见第三节。
二,京剧唱腔。泉港传统的北管中是没有戏曲的,但却存在少量京剧唱腔曲牌,诸如《流水》《二黄》《反二黄尾》《西皮原板》《西皮快板》《西皮串》。清初,西皮是汉调的主要唱腔,二黄是徽调的主要唱腔,清中叶西皮二黄开始合流,成为京剧的基本唱腔,从泉州北管形成的时间看,这部分唱腔应为徽汉合流后的京剧唱腔。
三,广东音乐。闽粤为临近省份,同属东南沿海,地理上山水相连,人文上民情民风相近,自古以来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闽西粤东许多高寒地区只能种季稻,产量极低,人口过多,耕地不足,一向缺粮盐,泉港当时已是著名的产盐区,明清发达的水运交通使两地官民的商业往来变得更加紧密,《水底鱼》《卖杂货》《寄生草》《广东调》等广东音乐便随之传到泉港,汇集成北管的一部分。
四,江南丝竹。江南丝竹原是流行于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器乐作品,乐队以丝弦和竹器乐器为主,至清代已流行于民间。为许多地方音乐或剧种所吸收。在北管中主要集中在“谱”中,包括《老六板》《梅花三弄》《江南大八板》《八板头》。
可见,在北管的界定中,当地人是将除闽南方言土语以外的乐曲声腔笼统归为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