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了戏剧的海外市场

三、开拓了戏剧的海外市场

明清时期,福建戏班借助便利的海上交通和频繁的对外贸易,开始到海外周边国家演出,逐渐扩大传播。从演出剧目看,多为使用方言土语的地方戏,但这些地方剧种的发展深受外来北管剧种的影响。明万历年间,“闽子弟”赴琉球演出《姜诗》《王祥》《荆钗记》等剧,受到琉球王宫贵族的热烈追捧。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戏班出国演出。清道光起至民国三十年间,高甲戏曾频繁地出国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演出,戏班共有16个之多,演出剧目超过100个,这在中国戏剧史上也十分罕见。明末清初,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福建戏曲的演出,如《菲律宾华语戏剧》中统计说:“在爪哇从1603年至1783华商酬神作戏的活动从未间断过,而且当地的华人富豪或赌场大亨还延聘漳、泉两州乐工、优人,教导自己蓄养的婢女歌舞,日日演戏以娱嘉宾。”[80]《东南亚的中国人》载:“1685-1686年,法王路易十四的使节来到暹罗……宴后有中国人演出戏剧……闽剧排场华丽而庄严。”[81]

对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的人而言,熟悉的乡音、热闹的演剧,对联接分隔两地的家族人追根溯源、联赛睦族起到积极作用,抚慰了游子心头强烈的思乡之情,进一步巩固了乡土观念和血缘关系,这也是戏曲的海外传播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