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俗曲到北管
2025年09月10日
第三节 从俗曲到北管
在当地,泉州北管通常被认为是江淮一带的民歌流传至该地区后,受闽南与莆仙交汇区语言声腔的制约形成的新乐种。但笔者以为,泉州北管不同于一般的民歌:首先,北管形成的时间为明末清初,而这时期尚未出现“民歌”一词,而多以“时尚小令”“俚曲”“市井小令”“时调”“清曲”等称谓,“俗曲”是今人给予这一时期这种艺术形式的统称。其次,北管中的曲名多与明清流行的曲牌名相同或相近,存在多个作品搭配同一曲辞的现象,《四大景》《鲜花》《打花鼓》《尼姑下山》《红绣鞋》等皆为同一基本固定的旋律填入各种歌辞反复使用的曲子。“对于民歌来说,一个曲调只搭配唯一的曲辞,当一个曲调可以搭配多首曲辞时,这个曲调就成为曲牌,也就成为俗曲”[3]。最后,北管的曲调音乐形态有着特别的音腔、节奏、曲式特征,其构词格律、用韵规则、字句结构有明显的文人笔墨痕迹,这也是明清俗曲的特征。依据这些线索,笔者对明清相关的文献记载及刊刻的俗曲集、俗曲古谱等文献资料进行对比考证,从曲牌、曲文、旋律等方面论述明清俗曲在泉州北管中的传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