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道
明清时期的福建已是重要的经济商贸中心,泉州、福州、厦门相继成为重要的通商港口,出现雇佣工人的手工业作坊,促进商品生产的扩大与流通。明代湖广和江西是主要的粮食产区,江浙是棉花、蚕桑和粮食产区,广东是蔗糖、水果、粮食产区,福建的闽南是茶叶、烟、蔗糖、水果、染织、海盐等重要产区,区域之间的商贸交流变得活跃起来。福建商人行贾四方,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地之商贾亦云集福建,海上商贸活动更加频繁,放眼望去,“凡福之绸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神速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清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所仰给他省,独湖丝耳。红不逮京口,闽人货湖丝者,往往染翠红而归织之”[11]。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福建与江浙之间陆海商道贸易的繁荣。除了浙江温州至福建泉州这条宋代早已开辟的海上商路之外,此时从闽北建瓯、建阳、南平、政和、屏南等地经浦城出关与江西、浙江沟通的山区商路更进一步扩大,形成闽、浙、赣三省的交通要道。商业的发展及商人阶层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使商人成为戏剧演出的重要的观众群体。戏路随商路,外来的声腔戏班也随着商人和官员的往来而频繁入闽。
因此,到了明末,“稍变弋阳”的四平戏,由于“调稍平”,又善于夹杂当地方言形成土官话而“令人可通”,便分三路传入福建:一路从赣东经闽北传到政和、屏南和宁德。现屏南县龙潭村仍有四平戏业余剧团,藏有清代的《虹桥渡》《中三元》《刘知远白兔记》等一批古老剧目。一路经浙江东部沿海流传到闽中沿海的福清、长乐、平潭等县,由于方言谐音的关系,被称为“词明戏”。另一路从赣南流传到闽粤交界的平和、漳州、南靖等地,清末以后,因受西秦戏和外江戏的影响,逐渐吸收吹腔、梆子和皮黄音乐曲调,有别于传入闽北的四平戏。南靖的四平戏流传到周边的闽西龙岩、漳平、上杭等地,更名“饶平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戏曲艺术持续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原流行于江西东北部一带的戏曲,也传入闽中大地。时称“江西戏”,或称“马灯戏”[12],戏班在闽南流行时也称“搬江西”。还有很多商人出于对戏剧的爱好或营利应酬或炫耀扬名等各种目的,积极参与戏班的组建。许多地方,经常由商会或会馆组织演出,每行出一票,亦有多至10票的。一票演一天,演出时四方看客涌集,以显示组织的实力,促进地方商品货物交流,海通以前,台之商业与泉州关连;“一府、二鹿、三艋”,亦多泉人贸易。故勾阑最重南词,以泉人之好之也。泉船载货,北自天津、牛庄,南讫暹罗、吕宋,一年数至,货物充积;操其奇赢,颇肆挥霍,故勾阑亦盛。及各国互市,轮船来往,泉船渐失其利;而艺旦亦唱北曲。清末漳州的江西赣南会馆,也记载了清道光至咸丰间,江西商贾来漳行商,建造会馆与戏台,戏台名万寿宫,落成时曾由江西班祭台。外省商帮行会逢年过节、社火神诞外请戏班演出也成为常规的活动。这也充分说明:“就都市而言,交通越是便利,商业越是繁华,人烟越是密集,观众的数量越是可观,戏曲演出越是兴盛。”[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