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盐运
2025年09月10日
三、盐运
明清盐业的发展对北管的传播与发展作用也不容忽视。以扬州为南北运输的枢纽中心,也是盐的集散地,泉州又是福建重要的海盐产地,借助着便利的水路航运,不断有船只装载海盐、黑白砂糖等,“通商贾,辇货之境外,几遍天下”,又“冬易浙米而南,春易广米而北,闽海赖以无乏食之民”。因此,这里也成为南北东西各处的曲艺艺人、歌伎行艺演出交流的重要场所。商贾活动甚为频繁。盐官、盐商、盐工等盐业人士都是戏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不仅是戏曲的主要消费群体,保证了戏曲市场的稳定,还以其特别的社会活动使得戏曲文化氛围非常浓厚,为戏曲的繁盛与传播争得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盐官与盐商。以扬州的两淮盐政、运使最为显赫,戏曲是他们最重要的享乐之具,明代鄢懋卿,清康熙年间的曹寅、李煦,乾隆间两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都酷爱戏曲,嘉庆时两淮巡盐御史阿克当阿更是“非国忌,鲜不演剧”[14]。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闽南有山有海,山海资源十分丰富,作为福建重要的海盐产地,宋元时期,惠安县便设盐课司,乾隆六十年(1795)山腰(即现泉港区)将被海潮冲塌的田地改为盐埕,为山腰产盐之始。由官府出面,将运盐分为官运官销和官运商销两种,所以,山腰盐场驻有护盐的军队,其中有一部分官兵为江浙一带或其他地区的籍贯人士,他们带来北管小唱,成为泉州北管来源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