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星灯歌舞
七星灯是山腰、峰尾、前黄一带村庄元宵民俗活动。相传清代某年,海上漂来一具遗体,乡人称为孤人,意即无路可归的人。乡人妥善处理孤人的后事,以后每逢中元节,特地挂“孤仔灯”祀拜,闽南话“灯”与“丁”同音,因此也借此祈求孤人保佑吉祥安康、人丁兴旺。由于孤人是外乡人,挂灯和祀拜的地点就在门外。早期将灯绑在一根长达一丈多的竹杆上,竹杆顶端糊有昂首的纸仙鹤,脚下挂有华丽的六角灯罩,每角挂一盏灯,中间再挂一盏较大的主灯,谓之魁灯,这样共七盏灯,七星灯由此而得名。一些村庄还会在元宵节举行抢七星灯活动,一些民间艺人吸收其文化内涵,编成民间歌舞《七星灯》,以北管中《贵子图》为音乐,配上唢呐和打击乐,再吸收高甲戏丑角与武打科套,整个节目喜气、热闹。1986年,《七星灯》经过加工,由惠安高甲剧团排练后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荣获创作、演出和编导一等奖。如今一些大型踩街活动中仍能看到七星灯歌舞活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