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字、衬腔的运用

一、衬字、衬腔的运用

“衬字”一词,词典解释为“曲子在曲律规定字以外,为了行文或歌唱的需要而增加的字的”。《诗词曲格律纲要》说得更详细:“在曲谱中用小字侧写,在曲句里,从意义上来讲,衬字常常是些比较无关重要的字。要计算某一曲调的字数,衬字是不应当计算在内的。”又说,“衬字一般多用于句首,也可用于句中,但不可用于句末(偶有例外),尤其不能用为韵脚。衬字用虚字、实字均可,不拘平仄……至于每句衬字的多少,都无明确规定”[3]。我国民歌小调衬词的丰富性,也受到地域和方言的影响。如,明清俗曲流传于长江以北,所用的衬词多为“哎呀呀,得儿郎当飘”,流传于南方闽南地区后,在衬词上则加上“哎嗨哟、喂、嘿、呀”等,虚词夹在实词之间作为点缀和装饰,北管唱曲的句尾中“哎、咳、哟”等衬字的使用十分频繁,使旋律更加充实流畅,也增加了趣味性和活泼的表现风格。这与当地方言用语习惯有关,也使得唱词更加口语化,强调了音乐的通俗性和地方特色,且增加了乐句的长度,补充了音乐形象,渲染了音乐的表现功能,使唱词更加贴近当地百姓的生活。

如《采莲歌》歌词:

小小鱼儿好似莲花(哎嗨哟),上江游到下江来(哎嗨哟)。

头动尾巴摆,头动尾巴摆,小小的金钓钓起来(哎嗨哟)。

我的小乖乖(哎哟)清水不去混(啊)水来(哎哟哎哟),

我的小乖乖(哎哟)清水不去混(啊)水来(哎哟哎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