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再上台阶

五、再上台阶

经过上阶段的挖掘、整理工作,北管进入革新发展阶段。山腰北管乐团、圭峰北管乐社和郭厝北管乐社录制《泉州北管传统曲曲牌》VCD4张,曲牌100多首;在挖掘整编的基础上,林国春、黄嘉辉等一批音乐工作者对北管传统曲牌进行改编,先后创新合唱、合奏、表演唱、歌舞表演等表演形式,有新编有北管曲《绣春光》(林振良填词、林国春改编)、器乐合奏《海峡情思》(黄嘉辉编曲)等在省、市和国际重大文艺活动中获奖。埭港村退休工人庄福星创作的歌词,2006年喜获中国民歌精品金奖、银奖、铜奖,2007年又有三件作品分别荣获《奥运之春》中国民歌精品金奖、银奖、铜奖。2004年4月,文化部确定公布北管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项目,2005年9月,泉港区成立北管保护工程领导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各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出台了方案,为北管保护、继承和弘扬提供了保障。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北管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泉港区成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区文联成立北管协会,北管研究中心、组建北管乐团,建设北管网站,举办北管唱腔师资培训班、培训基地汇报音乐会、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为做好北管的传承,培养后继人才,泉港区委宣传部、泉港区文体旅游局还在庄重文实验小学和南埔、后龙、峰尾、山腰中心小学设立5个北管培训基地,组织人员编写《泉州北管校本教材》《泉州北管概论》《北管乐种资料本》《优秀北管曲选编》《泉港北管》等教材论著,聘请北管艺人授艺,为北管走进中小学课堂,让学生从小学习传承家乡音乐做了积极努力。相关部门在泉州艺术学校和泉州师范学院尝试开展北管选修课程,将丰富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实践提高为理性认识,使北管这一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等高校还在泉港区建立北管艺术实践基地,为民间传统音乐进入高校及北管的保护和传承搭建了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