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给因素

(一)供给因素

虽然从铁器时代英国已经开始采盐,但整个中世纪盐的供给不足,没有任何一个大的盐场能够支撑英国的需要,埃塞克斯、林肯等郡的盐场完全是地方性的,多特威奇是英国最大的盐场,年产盐在2.4万英担,但这也仅够25万~50万人的日常所需,而当时英国所需的盐应在15万~22.5万英担[19]。产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一,英国的采盐技术比较落后,英国一直开采的是海盐和井盐,并以海盐为主,岩盐到1760年才开始开采。二,海盐生产需要大量的阳光,英国由于纬度较高,加上海洋性气候影响,平均日照时间只有3~5小时,而且多雨,严重影响了盐的产量。[20]三,英国的海盐主要是通过冲刷盐沙并用火蒸发海水而生产出来,因此它比法国的湾盐(Bay Salt)要多一个程序,湾盐直接通过阳光蒸发海水而获得海盐,从而加大了英国产盐的成本,产量却很低。[21]《末日审判书》中记载多特威奇的13个盐场,每年需要花费330辆四轮马车的木材作为燃料。因此,英国盐业相对于欧洲大陆较为落后。

技术的落后使中世纪英国盐业对气候和燃料的依赖性很强。一旦夏季潮湿多雨,阳光不足,盐产量就会迅速下降,盐价就会不断上升。1315从圣灵降临节(5月11日)开始降下瓢泼大雨,而且几乎不间断地下到秋季,从而导致了英国中世纪最高的盐价。根据14世纪本笃会修士托克罗的约翰(Johannes de Trokelowe)的编年记载,1315年奥尔本地区盐价达到了每夸脱30先令,并在1316年达到了40先令,1317年天气开始好转,1318年盐价才出现了大幅下降[22]。罗杰斯曾教授指出盐价比小麦价格更能判断该年的降雨量。[23]而燃料的问题一直要到煤的广泛使用才最终解决。

英国在中世纪既是盐的出口国,要为低地国家、威尔士、爱尔兰供盐,同时也是盐的进口国,但进口要远远大于出口,通过伦敦、埃塞克特、布里斯托尔三个港口每年进口的湾盐在10万英担以上,占到了输入北欧湾盐的15%~20%[24],而到1500年出口就完全停止了[25]。进口盐对英国具有重要的意义,英国主要从加斯科尼进口法国的湾盐。加斯科尼从1154年以来一直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但1453年,英国在百年战争中战败,它重新回到法王的统治之下。在这期间,两国的战与和常常影响着盐价,1295—1298年,由于爱德华一世和法王菲力五世之间的战争,进口几乎被阻断,从而导致了盐价的迅速上升,1295年达到了每夸脱5先令,成为13世纪最高的盐价。在百年战争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当英军战败的时候,贸易受阻,盐价明显上涨,1429年是战争的转折点,由于贞德的奋起抵抗,英国开始节节败退,而当年的盐价高达5.5先令,成为15世纪盐价的一个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