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束缚了日本的手脚,为苏联加强其远东防御提供了有利条件,遏止了日本“北进”战略的实施。
日本作为法西斯国家中的二号强国,早在19世纪末就确立了以战争为手段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以求称霸亚洲、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并将此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逐步付诸实施。日本对外扩张的总构想是,第一步,侵占中国东北和内外蒙古,既作为进一步侵占整个中国的前进基地,又作为“抵御苏俄”的“帝国国防的第一线”。[1]
第二步,占领整个中国,掠取中国的资源,增强其继续发动战争的物质力量,把中国作为它北攻苏联、南侵东南亚的军事基地;第三步,南进征服印度和南洋群岛,并进而征服中、小亚细亚以及欧洲,称霸世界。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曾扬言:“日本不仅要成为东亚的日本,并在实际上要成为世界的日本,而导致新时代的曙光。”[2]在其上述战略中,征服中国是关键。征服了中国,向北可以形成对苏联的攻势,向南可以构成对美、英、荷的威胁,北进、南进相互策应,推进其整个战略的实施。
在实施其“大陆政策”的过程中,日本的扩张,与俄罗斯在远东的扩张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就是日俄两国为争夺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而发生的。日俄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扩张的野心。此后,日俄之间的矛盾时起时伏。1918年,日本伙同美、英、法干涉苏俄革命。在上述三国撤兵之后,日军又单独驻留西伯利亚、占领北库页岛。日本出兵西伯利亚,时间长达六年半之久,兵力最多之时达至70000余人,这是日本实施其北进战略的最大的一次行动。1925年,与苏签订《日苏基本条约》,确定了两国在远东主要是在中国“满蒙”地区的权益范围。除此,日本还取得了对库页岛石油和煤炭的开采权。尽管如此,日本并没有放弃对苏联的图谋,并一直把苏联视作重要的“假想敌”,多次制订侵苏计划。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事变的制造,是日本实施北进、南进战略的一个重大步骤。事变之后,日本在极短的时间里便占领了中国东北,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落实了其所谓“满蒙”计划。
1932年8月,日本制订了1933年的对苏作战计划,准备以中国东北为基地,用战时总兵力30个师团中的25个师团对苏作战,先以一部分兵力攻击苏联沿海地区,再用主力在大兴安岭一带与苏军决战,然后进击贝加尔地区,夺取整个远东。之后,日本每年都要制订对苏作战计划,企图将苏联的远东地区、中国东北及内蒙古连成一片,作为其建立亚洲乃至世界霸权的基地。
1933年,日军参谋本部编写《对苏作战法纲要》,提出对苏大兵团作战的指导方针,并计划在1937年6月9日对苏发动战争。次年3月,上述作战计划得天皇批准。1935年7月,日本关东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对内蒙措施纲领》,计划“使内蒙脱离中央而独立”。1936年5月,制订《西北实施要领的作战计划》,计划从绥远、新疆到中亚地区建立一条包围苏联侧翼的“防共走廊”。同年8月,制定《帝国的外交方针》,强调苏联是日本推行东亚政策的巨大障碍,必须用军事与外交相配合,实现“北进”。在同年制定的《国防政策大纲》中明确提出:“首先倾注全力迫使苏联屈服”。[3]1937年6月,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在给日本陆军省次官梅津美治郎和参谋本部的电报中如此称:“如果以准备对苏联作战的观点来观察目前的中国形势”,“我们应当首先打击南京政府以解脱我们后方的威胁”。[4]
对苏联,日本蓄谋已久,并做了上述那么多的精心策划,后来又没有能够立即发动侵苏战争,这除了苏联通过外交手段缓和了与日本的关系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苏联自身的因素,二是中国因素。
苏联的因素是,苏联利用日本忙于稳定其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的机会,加强了远东防御,做好了反侵略的准备。
在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之后,使始终视日本为其最危险的敌人的苏联,面临着随时可能与日开战的危机。当时,苏联认为“日本侵入中国东北,造成了对苏联远东疆界的直接威胁”,“孕育着反苏战争”,[5]因而加强了远东防御。
1932年夏,沿满洲边境,苏联派驻了军队,在苏联与中国东北接壤之地全线构筑了“永久火力点”“隐蔽火力点”及“伪火力点”等系列防御工事。“九一八”事变之前,苏联特别远东军只有两个师,而且仅仅限于陆上防卫。事变之后,苏联不仅加强了其在远东的陆军力量,而且加强了空军,增设了海军。1932年4月,苏联编成远东海军,以保卫其远东海岸线及太平洋方面的权益。新编远东海军,直属苏联陆海军人民委员部,与特别远东军平行。
在上述形势下,苏联的远东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扩充。据统计,到1933年底,其远东军已增至12个师,飞机350~400架。另据当时日本参谋本部的推定,1935年底,苏联远东地区的陆上兵力“已拥有14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飞机约950架,坦克800~900辆,总兵力至少有24万人”。到1936年底,又“增加2~6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250架飞机,300~400辆坦克,49艘潜艇”。[6]
大体上可以这样说,到1936年,苏联在远东的防务,已形成陆海空的完整体系。这样,日苏在远东的兵力对比,不断向有利于苏联方面转化。1931年,苏联远东军拥有6个师,日本关东军和朝鲜驻屯军拥有3个师团;1932年,苏军增加到8个师,日军增加到6个师团;1936年,苏军增加到16个师,日军却减少到5个师团。对于苏联在远东的军事优势,日本也有清醒的认识。日本的这一认识,从1936年8月颁布的《帝国外交方针》中可以看出。方针指出,苏联远东兵力的增强,是日本推行东亚政策的巨大障碍。为此,“目前把外交重点置于粉碎苏联侵犯东亚的企图,特别要消除军备上的威胁”。[7]
由于苏联加强了远东防御,做好了反侵略的准备,这是日本没有能够立即发动侵苏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个因素,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牵制了日本,使日本无力北进。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遭到了东北人民的武装反抗。义勇军、游击队、红枪会、大刀会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队,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四处出击,打击了日军。据统计,仅1933年3—10月,抗日游击队就袭击铁路659次,破坏铁道101次,击毙日伪护路军546人。另据统计,仅辽宁省内的抗日游击队,在1934年6月袭击敌人709次,7月为759次,8月为1716次,12月为1706次。[8]
1933年9月至1936年2月,中共先后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至第6军,实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歼灭了大量日伪军,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巩固并扩大了游击区。据统计,1934—1935年,东北抗日武装发动袭击52545次,计268.4059万人次。据当时日本报刊记载,仅1935年,日军伤亡人数即达54766人。日本关东军也不得不承认,在对付抗日武装方面,“如果按兵力和时间计算,确实要付出十倍的努力,还不能充分达到目的”。日军战史也如此记述:“在广大地区进行的治安肃正作战,所付出的努力远比正规战为大,即使如此,还很难得到良好的成果。”[9]
据日方统计,1931—1935年,日军在中国东北的伤亡人数为17.55万人。面对上述重大伤亡,日本关东军方面表示“最为遗憾”。[10]
1936年2月至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先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至第11军,并进行了广泛的游击战,粉碎了日军消灭抗联、摧毁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企图,有效地阻碍了日军“北进”战略的实施,为苏联加强其远东防务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