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运河事件”与美国社区环境运动的兴起

“拉夫运河事件”与美国社区环境运动的兴起

王雅红

【作者简介】王雅红,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2016年初,常州外国语学校的“毒地”事件[1]被媒体曝光,引发了人们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类似的事情在美国也曾经发生过,并由此引发了美国以社区为主体的环境保护运动,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环境立法,这就是“拉夫运河事件”。

随着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环境史研究的重视,作为美国环境事件的典型代表,“拉夫运河事件”也被纳入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目前,关于此事件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林海先生的《美国洛夫运河垃圾污染案》[2]、Seuly的《美国拉夫运河事件》[3]等论文,我国著名环境史学者梅雪芹先生、高国荣先生也曾在其著作中对此事件有所论及[4]。2013年10月,《南宁晚报》也曾发文纪念拉夫运河事件35周年[5]。另外,拉夫运河事件的亲历者、居民维权运动的主要领导者路易斯·吉布斯本人的口述历史作品《难逃幽灵城》[6]也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为我们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还有部分学者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此事进行探讨[7]。从已经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主要对拉夫运河事件的始末做出描述,也有部分学者对事件所引发的居民维权运动和环境立法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拉夫运河事件的进程中社区的作用,并由此来说明基层环保团体组织在环境运动中的特点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