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特殊资源,东方邻国关系,是俄罗斯实施新中亚战略的重要因素。
在俄罗斯的中亚战略中,特殊资源即俄罗斯人和俄罗斯文化是俄罗斯必然考虑的重要因素。
中亚五国是俄罗斯族人在境外的主要聚居区,仅次于乌克兰。大多数中亚俄罗斯人居住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俄罗斯族人口在不断减少。据统计,在苏联解体之时,约有2000万俄罗斯人留在了中亚地区,尽管后来有一些离开了中亚,但仍有大约500多万由于各种原因留了下来。据2015年的统计,哈萨克斯坦有367万俄罗斯族人,占总人数的21.07%;乌兹别克斯坦有87万,占总人数的2.85%;吉尔吉斯斯坦有35.85万,占总人数的6.08%;土库曼斯坦有19万,占总人数的3.58%;塔吉克斯坦有2.85万,占总人数的0.34%。现今,中亚五国的俄罗斯人口总数约为510万,是苏联解体前人口总数的1/4。俄罗斯政府宣布,要在国际法和现行双边协议的基础上,保护俄罗斯公民与在国外同胞的权利和利益,保持和发展与他们以及他们组织的全面联系。
经过多年融合,中亚五国俄罗斯人的民族心理与本土俄罗斯人已大不相同,他们已适应了当地社会,并形成一个新族群。对于中亚五国来说,大部分俄罗斯人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是该地区的优质人力资源,也是该地区许多科技领域的领导者。但是,坚持留居的俄罗斯人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均受到不平等待遇。首先,教育上的不平等。在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青年能比较容易地进入名牌大学深造,但现在的哈萨克族青年却享有优先权。其次,国家职能部门领域存在民族构成上的不平衡。中亚五国独立后,在官员的任用上一改苏联时期的做法,而采取倾向主体民族的政策。在选择任用官员时优先考虑民族因素,这引起了俄罗斯人的不满。吉尔吉斯斯坦宪法规定,只有通晓吉尔吉斯语的公民才有资格出任总统,此外还推行国家官员主体民族化政策,政府机关的要职如总统、总理、部长等职位均由吉尔吉斯人担任。
保护俄罗斯人在中亚国家的利益的另一项内容,是俄罗斯的语言和文化。俄罗斯语言和文化是俄罗斯与中亚联系的特殊纽带,也是俄罗斯的特殊资源。维持俄语在中亚的地位,维持和推进俄罗斯文化在中亚社会中的影响,对俄罗斯来说意义至为重大。把中亚国家保留在斯拉夫文化区,也是俄罗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亚国家都是多民族、多语言国家,由于长期和俄罗斯人接触,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巨大,逐渐形成了双语环境,中亚国家各民族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比较典型的双语制特征,尤以主体民族语——俄语双语制最为常见。
苏联解体后,除政治方面之外,受到冲击最为明显的就是俄罗斯的语言和文化。中亚国家通过语言政策,使俄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国语字母拼写的拉丁化和政府办公用语的“国语化”,使俄语的使用领域受到极大限制。
从独立初期至今,俄语在中亚五国的法律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俄语从族际交际语提升为官方语言。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俄语地位急剧下降,不再是族际交际语,而只是一门外语。塔吉克斯坦的宪法虽然还保留着俄语作为族际交际语的地位,但俄语在语言法中的地位已丧失殆尽。[9]
在教学中,苏联解体初期,中亚五国的俄语教学普遍遭受重创。20世纪90年代,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俄语学校均减少了1/2,塔吉克斯坦减少了2/3,土库曼斯坦减少了2/3。至2000年,哈国接受俄语教育的中小学生占中小学生总数的1/2,吉国占1/5,塔国占1%。至2001年,土库曼斯坦的俄语学校全部改为混合学校,且实施从土耳其引进的九年制教育体系。俄语在高等教育中的状况与上述情况类似,近年来,由于俄罗斯在中亚开设的高校分支机构的引导,俄语教学出现了学习人数逐年增加的现象。
在公文事务中,俄语在中亚的使用情况是这样的:目前,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基本完成了公文事务用语的转变即从俄语向国语的转变,在公文事务中仅使用土库曼语;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的公文事务用语是乌语,但在出版国家法案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各种文件时,俄语与国语同时使用,但公文事务用语的转换工作还在进行。[10]
在家庭生活、与工作外的熟人打交道、工作或学习场所使用俄语和俄语—主体民族语并用的百分比是:在哈萨克斯坦分别为43%、16%、45%、30%,在吉尔吉斯斯坦分别为20%、8%、21%、18%,在塔吉克斯坦为5%、12%、4%、17%。[11]
除上所述,与中国的关系也是俄罗斯中亚战略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中亚国家独立之初,中国即成为对中亚地区拥有重大影响的国家。中国与中亚地区在地理上接近,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这三个国家接壤,与中亚国家的共同边界有3000多公里。边界地区安全,是中国与中亚国家联系的重要途径。在种族、宗教、文化、历史和习俗等方面,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与中亚地区都有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能不使中国与中亚国家发生特殊的关系。
在中亚地区,中国有诸多利益:首先,抑制“东突厥斯坦”分裂势力。上述势力以成立独立的“东突厥斯坦”国家为政治目标,为此不惜使用暴力和恐怖手段。自1990年以来,在国际恐怖主义蔓延的背景下,“东突”的恐怖主义倾向加重,对中国国家统一和西北地区社会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中亚地区与中国“东突”势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国际恐怖主义向中国渗入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国在中亚的政策是不使中亚地区成为“东突”的外部活动基地。
其次,维持这一地区作为中国稳定的政策后方。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是,在现在和今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政策重点都是在东南方向。因此,在政策上中国需要在其他政策方向保持基本稳定和平静,以集中资源于主要政策方向。从中国的政策需要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特点来说,中亚地区都应是中国的政策后方。中亚地区只有成为中国稳定的政策后方,才最大限度地符合中国的利益。
最后,保证中亚成为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的来源之一和区域经济合作对象。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的能源供给和实现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是中国的战略任务。中国与中亚地区主要是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如能取得突破,使中国每年从中亚进口石油达到2000万吨,那么届时中亚能源供应将占中国能源进口的10%以上,使中国的能源进口稳定并多元化。区域经济合作对中国具有更广泛的经济利益。中国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要受益者是中国的西北地区。中国的西北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距遥远,而与中亚地区是近邻。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是它发展的一个便捷途径。
中国在中亚的利益、中国的中亚战略及行动,与俄罗斯的现实利益有着多方面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是俄罗斯中亚战略绕不开的课题,是俄罗斯认真对待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