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与政略相结合的明智决策——试析艾森豪威尔不“攻占柏林”的抉择

战略与政略相结合的明智决策——试析艾森豪威尔不“攻占柏林”的抉择

李积顺

【作者简介】李积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1945年3月下旬,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军事行动已临近尾声。希特勒的德意志帝国已被压缩到两河之间,苏联红军集结在奥得河畔秣马厉兵,西方盟军在莱因河边如箭在弦。反法西斯盟国的军事政治合作达到高潮,胜利的曙光在欧洲的地平线上喷薄欲出。就在这时,西线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就盟军下一阶段的行动做出决策,在合围歼灭鲁尔的敌人后,盟军主攻路线由北部转到中央,以便同苏军会师,而不急于去攻打柏林,实际上将德国首都柏林给予苏联去攻占。这是艾森豪威尔在第二战场的最后一次重大决策,在当时就激起了盟军最高统帅部英美高级将领之间,特别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之间的激烈争论。大战结束至50年代,随着许多当时人回忆录的出版,遂将这一争论曝光于世,并且由于东西方冷战局面的形成,使这一争论既带有个人恩怨的感情色彩,更具有了国际政治与国家战略的利益考量。当事人的回忆录仍然继续着孰是孰非的攻辩,一些正统派学者则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也批评艾森豪威尔当初决策的失误。到60年代,随着修正学派的崛起,批评之声渐息,出现了理解和肯定的观点,但又不乏过分辩护的论点。本文拟将战略因素与政略因素相结合,力求对这一决策做一客观公允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