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汉水与东汉水分流的时间,至今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在汉代,有人说在南朝时期,但对于东西汉水分流地点应在宁强县阳平关与代家坝一带的看法却基本一致。

历史上最早提出汉水有东西汉水之说的,是班固的《汉书·地理志》,随后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汉中志》也说汉水有两个源头。到了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更为详尽地指出,是陕西宁强县阳平关和代家坝之间的潜溪河,让东汉水与西汉水相互沟通。但真正为古汉水东西相通提供科学考据的,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发现。

1953年12月,四川境内第二条铁路干线天成铁路成都至绵阳段开工建设的第二年,铁道部宣布天成铁路更名为宝成铁路,并将该铁路起点由甘肃天水改为陕西宝鸡。随即,宝成铁路地质勘查工作全面展开。地质工作者在勘查略阳至宁强段铁路沿线地质构造时发现,从宝成铁路必经的阳平关向东、经东汉水发源地大安镇到宁强县城之间代家坝一带的地下,埋藏有大量鹅卵石、沙砾,形成卵石层和沙砾层。根据打孔勘探实物及对阳平关与代家坝之间地形地貌的观察,地质工作者得出结论:这一带是一处古河床。在并不遥远的地质年代,已经和嘉陵江挽手南下巴山、流入四川的西汉水和嘉陵江原来极有可能就是从这里向东,汇入现在的汉江的。接下来,支持古汉水两源同流,即古汉水有天水嶓冢山和宁强嶓冢山两个源头的专家,对东西汉水分流的探讨至今还在继续。

宁强嶓冢山所在的大安镇是后来修建的阳安铁路(阳平关至安康)到勉县的最后一个乡镇。令人困惑的是,从大安镇到阳平关几十公里的公路出奇的平坦开阔。北有秦岭、南有巴山的谷地不见一座隆起的丘岗,偶尔出现的土包也似人为修整过一般低矮浑圆。公路一侧平坦的谷地极目望去皆是收割后的庄稼地,却不见大一点的河流流过,路旁山体上布满断裂痕迹非常明显的断裂层。从代家坝镇往西,天地更为开阔。略阳两河口与西汉水汇合后冲出莽莽大秦岭的重围、奔涌南下的嘉陵江突然遭遇突兀崛起的大巴山和米仓山堵截,奔腾激荡、左右突围、急流回转的江水日复一日,侵袭冲刷出一片秦巴山区鲜有的辽阔空地。宝成铁路和阳安铁路交会点阳平关,就端卧在嘉陵江开拓的平坦谷地上。

离此地不远的三国时期的阳平关是一座充满悲壮与传奇色彩的古城,它的兴衰不仅与地处蜀北门户、扼制甘陕川三省交通咽喉有关,更与征战和死亡有关。两汉三国时期,企图掌控这个巴蜀进入北方中原地带交通锁钥之地的历史风云人物太多了,有张鲁、曹操、夏侯渊、张郃,还有刘备和诸葛亮。公元219年,刘备夺取阳平关后,这里一直是蜀军固守汉中的大本营。诸葛亮5次北伐,有4次从这里挥戈北上。阳平关进可攻、退可守,是诸葛亮前四次北伐失败退兵后,修整、训练军队的大后方。

自从2004年进入大秦岭后,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在涛声依旧的嘉陵江岸上的这座古城徘徊、驻足过多少次了。过去是为寻觅历史的回声而来,这一次,是为探寻一条古老江河为何在今阳平关处改弦易辙,东西汉水又为什么在这里各奔东西而来。

从大散关秦岭山巅一泓清泉开始,经凤县从陕甘两省交界处径直南下的嘉陵江到了阳平关,迎面就是拔地而起、绵延不绝、重峦叠嶂的大巴山。按常理,顺势而下的江水在遭遇强大阻力后就地回流,应该选择更为开阔的平缓低洼地带开辟新河道。然而在阳平关,刚刚冲出高峰林立的秦岭山区的嘉陵江在老城北侧突然转身,抛开镇东阳平关到代家坝如张开的臂膀一样的开阔之地,向西朝地势相对较高的燕子砭而去,然后转身南下,突破大巴山重围流向四川广元。

西汉水嘉陵江交汇处

这种有悖常理的江流转向现象,是否与东西汉水挥手作别有关呢?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两条原已融为一体的江河在阳平关分道扬镳的呢?

在史书上没有寻找到东西汉水分流记载的情况下,有个网友在一篇题为《自古以来,嘉陵江与汉江是否同源就存在“扯不清理还乱”的关系》的博文中做出了以下3种猜测:

1.战争割据中人为改道流入后来的嘉陵江;

2.地质结构中岩石浸溶凹陷发生河床改道;

3.地震裂隙造成断流改道。

这位网友还推测,东西汉水分流的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

难道为了巩固割据政权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强行让一条江河改道?这样的浩大工程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如果有,这种几乎与秦始皇修长城一样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史书上为何无任何记载呢?虽然南北朝时期嘉陵江、西汉水流经的甘肃陇南和陕西汉中西部一带出现过很多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但在阴平国、仇池国、武兴国这些氐羌小国中,又有哪个国家的国力能够完成如此耗资巨大的工程呢?

也许自然之力才是迫使东西汉水分流的真正原因。

我查阅到的资料中,一位叫秦州雁的作者对此分析得最为详尽。他在题为《汉水与天水、嘉陵江的古今地理关系》的文章里说,发生于西汉时期的大地震让原本与东汉水一脉相承的西汉水(包括嘉陵江)改道南下,进入四川广元,成为嘉陵江水系的一条支流。支持这种观点的,是西汉时期甘肃陇南一带曾经发生过的一次大地震。

天摇地动,山崩地裂,山川移位,江河改道。

这场在《汉书·五行志》和《汉书·高后纪》里都有记载的大地震,发生在公元前186年。《汉书》说:“(高后二年)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汉书·五行志》也记述说:“武都道山崩,死亡七百六十人。”有关专家认为,这次武都道大地震震中在西汉水流经并与嘉陵江流经的陕西略阳接壤的甘肃成县,震级在7级以上——一场发生在2000多年前,破坏程度绝不亚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超强地震,让一条本来就在至今地质运动异常活跃的秦岭断裂带中奔流的河流改道,并非不可能。

秦州雁还根据《方舆胜览》的记载和颜师古的注释,以及他掌握的考察数据写道:“在古汉水上下游还未中断的西汉之前,位于宁强县阳平关镇与四川省广元市之间的朝天岭(《水经》中的‘冈山’)阻挡南北水流,使流经甘肃陇南的白龙江、犀牛江、青泥河等河流与陕南阳平关镇以北的故道水(今嘉陵江上游)所有河流几乎全部汇入东流而去的古汉水河道,使关城的潜溪河河道连通东西汉水,江水在略阳县西北的河道(今嘉陵江)壅塞而形成高峡平湖的‘天池大泽’。由于‘天池大泽’的存在,宁强县与略阳县地势比较低的一些地段被淹没在古河道下。在古汉水流经的古明水坝今徐家坪镇地势较低的山顶,青泥沟和嘉陵江响水沟的分水岭上,汉江中源漾水与嘉陵江支流的低矮分水岭凤飞岭,以及今宁强汉王山(嶓冢山)南坡等地至今有河流冲积、搬运与沉积形成的直径3厘米—5厘米大小的卵石和堆积厚度约0.5米的卵石层、河沙层,山顶偶尔还能捡拾到水生环境下才有的贝壳。在陕西宁强烈金坝附近,水面平常宽不过10米的漾水,平坦的河滩河床竟然宽达2千米—3千米,两岸有平缓的谷坡,但没有一般河流源头应有的深邃峡谷。其支流所在的青泥沟却是一条宽阔的峡谷,并且一直延伸至嘉陵江流域的代家坝。这些事实表明这里过去曾经是一条大河的中游而不是上游,结合汉水与东西汉水的名称演变可知,这里曾经发生过河流袭夺现象,原有的汉水河道因为外力影响而中断了,原本属于汉水中游的地段变成了流程变化以后的新河道的上段。”

为了探寻东汉水贯通以前的地貌,从阳平关出来,我转向东南,从一条小道经舒家坝向宁强县城行进。

舒家坝再向南,就是群山绵延的大巴山。但阳平关、代家坝、舒家坝构成的三角地带,却谷地开阔,山丘低矮,偶尔遇到的小河不是向东流入汉江,而是向西在阳平关附近汇入嘉陵江。路边层层叠叠的岩石也呈现出受外力强烈挤压扭曲变形的形状。30多公里后,我便到了一个叫李家梁的地方,山势突然高耸起来,翻过平地崛起的山梁,宁强县城就出现在眼前。

在接下来的考察中我才发现,李家梁也是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之一。翻过李家梁,发源于大巴山的汉江另一个源头玉带河穿过宁强县城,闪着清亮的水波向北汇入了汉江。大安镇、烈金坝和宁强县城之间是一道自北向南、平缓低矮的丘岗。如果不是剧烈的地质运动让新崛起的高地将东西汉水分流,长江两大支流嘉陵江和汉江之间的分水岭怎么会如此低矮平缓呢?接下来行走在一望无际的汉中盆地,面对盆地中央宽阔平坦的河道里如闲庭信步般波澜不惊、缓慢流淌、清澈见底的汉江,总有一个无法解开的疑问让我不吐不快:如此清浅的汉江怎么会开拓出如此宽阔的河道呢?还有,谁都知道汉中盆地是汉江江水冲击的产物。然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汉江从发源地——大安镇嶓冢山到汉中盆地西部边缘勉县不过区区几十公里,而且汉江在这一段恰似初长成的少年,要形成大江大河所拥有的“江汉浮浮,武夫滔滔”的浩然之势,尚需走更多的路、接纳更多江流才能完成。那么是什么力量在秦岭、巴山之间开拓出东西长116公里,南北宽5公里至25公里的巨大盆地的呢?

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更远的地质年代,由于一条自西向东滚滚而来的巨大江流经年不断的冲击,才创造了这个陕南秦巴山区唯一的平坦富庶之地。历史上,拥有如此巨大能量的河流,唯有东西汉水尚未分流之前的古汉江。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2000多年前那场大地震发生之前,在略阳两河口接纳了嘉陵江的西汉水以更加汹涌澎湃之势滚滚南下。汹涌的激流到阳平关,被壁立的大巴山迎面拦截,转向东流,并在烈金坝接纳来自宁强汉王山的东汉水,古汉水骤然间变得浩浩汤汤、激流汹涌,并以排山倒海之势在秦岭与巴山断裂带之间滚滚东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造山运动中遗留在秦岭、巴山之间的断层、裂隙、沟壑、洼地,被西汉水带来的泥沙等沉积物埋葬、填平,一块平坦肥沃的冲积平原由此诞生。

地球上所有冲积平原和盆地都是这样形成的,汉中盆地不会例外。

在陕南汉江两岸,这样的小庙随处可见

一条江河多个源头在世界河流史上并不罕见,更何况关于现在汉江(也就是东汉水)的源头,历来就有嶓冢山、玉带河、沮水三源同流之说。直到2011年10月,在西安召开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普查办河源考证座谈会上,专家才最终确定将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汉王山确定为汉江源头。

这并不妨碍古汉水有两个源头的历史。因为考察中我还发现,在东西汉水发源地——天水和宁强两座嶓冢山附近,同时有两个叫汉源镇的地方,一个是濒临西汉水源头的甘肃省西和县县城所在地,另一个是宁强县县城所在地。

这不是巧合,而是古汉水留下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