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郧县人

寻找郧县人

1991年,备受国内外考古界关注的上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揭晓,发掘阶段就引起热切瞩目的“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无可争议地稳居199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考古界同时宣布:100万年前,在汉江北岸郧县境内生活着一群已经开始从直立人向智人进化的古人类,他们不仅是中国人的先祖,同时也是亚洲最古老的人类。这些原始人类与此前在渭河与汉江分水岭秦岭主脊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蓝田猿人生活年代相当,但比北京猿人早了40万年。

2014年12月6日一大早,参观完郧阳博物馆,我便赶往发现郧县人头骨的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然后到丹江北岸的龙骨洞,寻访梅铺猿人遗址。当天下午赶到青曲镇,已临近黄昏。从青曲镇汉江边上上山,在汉江岸边的山岭一路盘绕,到了弥陀寺村,又一道算不上高峻却逶迤绵延的山梁出现在村后。山梁顶上,孤零零兀立着一尊石雕原始人坐像。

发现郧县人头骨化石的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村后,汉江水波隐约可见

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作“野人”的郧县人雕像。雕像赤身裸体、颧骨高隆、嘴唇紧抿,端坐水泥基座上,一只手紧握两根兽骨,另一只手握一块原始人狩猎用的石器,面朝粼粼波光的汉江。

雕像已经有些破损,面部也很难看出早上在博物馆看到的考古人员复原的郧县人棱角分明的样子。与郧县人雕像并肩伫立,我向远处望去,山梁下江面辽阔、波澜不兴。雕像肃立的学堂梁子一侧,漫山遍野的荆棘丛林有的叶子已经干枯,有的还泛着金黄和火红。山间谷地和林木稀疏的坡地上,麦苗青翠,菜田碧绿。麦田与菜田之间,有村民依然用我童年时代所熟悉的耕作方式在劳作,有人在用铁锹翻地,有人在用石头垒砌地埂,有人用手推车运土平整梯田。然而,在100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亚洲人的先祖,已经在这块背山临水的台地上,开始以直立行走的方式开创新生活了。

20多年前,学堂梁子发现两块100万年前的原始人头骨化石事件,至今在国内外考古界和新闻界余音未息。2012年3月21日,《湖北日报》一篇题为《100万年前“郧县人”改写亚洲人类起源历史》的报道,记述了郧县人头骨的发现和在人类学考古史上的意义:

【第一档案】

“郧县人”即“郧县人”头骨的化石,由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古人类专家贾兰坡命名。

1989年和1990年,考古专家先后在郧县发现的这两件古人类头骨化石,改变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传说,并向世界宣称:古老的汉江是汉民族文化的摇篮。

【第一解读】

小村里的惊人发现

1975年,在郧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过14年沉寂后,新的考古发现轰动了世界古人类考古学界——

1989年5月,十堰市组织全市文物普查。郧阳博物馆和郧西县文管所组成的普查小组在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属青曲镇弥陀寺村)发现第一件头骨化石。次年5月,省考古所联合十堰和郧阳博物馆,又发现第二件头骨化石。此外,在“郧县人”出土地,还获取大量伴生动物化石和数百件石器。

两件“郧县人”头骨化石保存完好。随着对化石材料的修复与揭示,两件头骨化石既有直立人的原始性,又有智人的进化特征,被确认为100万年前的远古人类化石。

这一发现,证明了中国是早期人类的发祥地之一,给人类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填补了亚洲古人类发展缺环。

郧县人头骨化石

2010年6月,中科院院士吴新智、中科院古脊椎所副所长高星、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傅广典等44名中外专家发布《关于人类起源与演化遗产保护的共识》宣言:以郧县为中心,汉江中上游是中国人类演化研究的重要区域,人类起源与演化遗产地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这篇文章里,有两个信息凸显了汉江流域远古文明对于中国人类演化史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郧县人所具有的“直立人”和“智人”进化特征,以及100万年的年代概念。此前,20世纪20年代,中外考古学家相继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被命名为北京人;1963年,考古人员又在与汉江仅一山之隔的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发现了距今100万年左右的蓝田猿人头骨、上下颌及牙齿化石,也被考古界命名为旧石器早期直立人。然而,就在中国考古界为北京人和蓝田人的发现欢呼雀跃之际,秦岭—淮河以南的江南地区远古原始人类生活遗迹的缺失,也让试图从根本上推翻西方考古界“中国没有经历旧石器时代”论调的中国考古学界困惑不解。在这种背景下,郧县人头骨的发现,将100万年前中国南方与北方同时有我们先祖在高山丛林生活、创造的壮丽画面,真真切切展现在望眼欲穿的中国考古界人的面前,自然是件令人激动不已的大事。揭开100万年前郧县人在毗邻汉水的学堂梁子的生活场景,让中国考古界更为振奋的,不仅仅是郧县人的历史比北京人早了整整40万年的历史年限。考古人员在对郧县青曲镇弥陀寺学堂梁子发现的两具原始人头骨进行比较研究后得出结论,郧县人与蓝田猿人是处于同一时期的古人类,已经显示出早期智人特征。也就是说,100万年前,生活在汉江边上的这群原始人类,已经开始向更高一级人类进化。他们是一群已经知道更多地用大脑思考、创造,生活形态也更为丰富多彩,绽放出迷人理性光芒的原始人类——早期智人。

在郧县,我没有机会寻访当地学者,了解更多考古界研究郧县人头骨化石的信息。但我查到的资料在解释早期智人——考古学所说的“古人”特征时介绍说,相对于刚刚从古猿经历了非洲南方古猿和能人,进化到可以直立行走的直立人,郧县人已具备了早期智人的许多特征,比如打制的石器种类更多、更精细,郧县人还创造出了有多种用途的复合工具。他们不但会用天然火,还发明了人工取火、生火技术。郧县人不仅开始以兽皮为衣,御寒遮羞,还有了埋葬死者的意识,并有了原始的婚嫁观念。

1989年五六月,不到一个月时间,考古人员在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相继发现了两具基本完好的原始人头骨化石。

根据当年媒体报道,1989年5月18日,当第一具埋藏在汉江岸边学堂梁子百万年的原始人头骨化石被发现时,为寻找我国南方古人类踪迹踏遍十堰境内汉江两岸山山水水的湖北省文物普查队考古人员就预感到,他们可能触及了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但却不敢贸然宣布。因为此前,世界考古界一直深信达尔文《进化论》里的观点:人类起源于非洲。包括亚洲和欧洲在内的人类先祖的最初家园,都在非洲大陆。然而,时隔20多天,当另外一具更为完整的头骨化石在同一地点被发现时,参与考古发掘的考古人员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了。他们将这两具头骨化石秘密送往北京。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修复测量、研究得出结论,这正是中国、亚洲,乃至一些对达尔文观点持怀疑态度的国际考古专家苦苦寻觅的南方类人猿头骨化石。这两具头骨的发现,填补了亚洲古人类发展环节的缺失,证明中国和亚洲也是早期人类发现地之一。接下来,国内及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各种报刊在刊发这一惊人考古发现时指出,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颠覆了人类起源于非洲及亚洲人是从非洲迁徙而来的传统观念。

复原后的郧县人头像

郧县人生活的时期,大体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

临近大江大河的台地,是人类最初的家园。这天早上,我在郧阳博物馆看到的描绘郧县人生活场景的画面上,学堂梁子涌动着郧县人魁梧、高大的身影。他们在巨浪滔天的汉江岸边直起身来追逐猎物、用原始石器狩猎捕鱼。在他们身后,还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与他们共同生活在这片为莽莽丛林覆盖的山野里。这些动物有桑氏硕鬣狗、小猪和剑齿象等。在郧县境内还有一群原始人也在汉江边的河谷台地生活。这就是生活在汉江支流丹江西岸的梅铺人。

汉江从湖北郧西和陕西白河进入郧县后,即将与来自北岸秦岭山区的最大支流丹江汇合。然而丹江口水库建成后,这两条江流相拥相抱的景观被南水北调一望无际的库区淹没。汉江北岸绵延起伏的群山,也让郧县境内的汉江支流依照地势,选择了或直接流入汉江、或就势汇入丹江的不同流向。

第二天早上我从郧县县城向北,一出县城,便进入绵延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区。10多年来一直行走在秦岭山区,我已经习惯了在群山交织、峡谷纵横的大山深处行走,但在赶往已经很接近河南淅川的丹江左岸梅铺镇的道路上,我还是一次又一次丧失了判断方位的能力。直到饥肠辘辘的午后,在梅铺镇西寺沟村村头寻找到梅铺猿人生活过的龙骨洞,我才发现自己已经身处距离郧县县城东北几十公里的秦岭深处。

梅铺镇正在修路,我跟几个修路男子解释了几遍,有人才恍然大悟,抬手指着身后一个村子说:“你说的是龙骨洞啊!在那边,就在你刚刚经过的桥那头,村头。”

被当地人称作龙骨洞的梅铺猿人洞,在西寺沟村附近一个叫杜家沟的自然村村北石崖下面。拨开荒草荆棘,爬上半山腰,一个黑洞洞的岩洞赫然出现在悬崖下面。

湖北郧县梅铺镇梅铺猿人遗址龙骨洞

这是一处石灰岩结构的溶洞,坐东朝西,原本敞开的洞口安上了钢筋门栏。透过门栏望进去,虽然光线幽暗,但我隐约感到这应该是一个在汉江流域并不罕见的喀斯特溶洞。洞口开阔,洞里光线幽暗,难辨深浅。由于这里仅出土过3颗猿人牙骨化石,在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后,只是被作为古遗址保护地保护了起来,所以除了一方新修的石碑和洞开的岩洞外,没有什么可供观赏的实物。站在洞口望去,这个叫杜家沟的村子下面,一条河水清澈的山间河流蜿蜒而过。河两岸是树林和庄稼地,河水流到村北头,形成一潭波光粼粼的湖泊。有人在湖面泛舟,也有人在湖边清洗衣物。可以想象,在南秦岭大多数地方还被林莽覆盖的远古时期,人们凭借这个溶洞躲避风雨、抵御猛兽,依靠面前这条河流里游弋的鱼虾和身后莽莽丛林里的野兽野果,维系他们朝不保夕的生活。

从洞口下来,村头一个年轻人告诉我,这条河叫吴家河,是汉江支流滔河的支流。由于梅铺镇一带地处群山深处,西南高,东北低,这条曾经养育了梅铺猿人的河流汇入滔河后,选择了向东进入20多公里外的河南淅川,汇入丹江,然后才与汉江融为一体。

梅铺猿人洞是又一处汉江流域发现的比北京周口店人更古老的原始人生活遗迹的遗址。梅铺猿人牙骨化石的发现,和当年一度在湖北郧县、郧西和河南淅川、西峡盛极一时的挖龙骨事件有关。

我掌握的资料记述,1976年,海关在一批从河南出口日本的中药材里,发现了一枚原始人牙骨化石。此事惊动了国务院,国务院立即指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专家,赴河南西部调查。这次大海捞针一般的调查整整持续了半年时间。就在考古人员感到绝望之际,从到县上交龙骨的一个河南淅川农民那里获得了一布袋古生物化石和一颗猿人牙骨化石。接着,考古人员从供销社收购站了解到,这些化石是与淅川相邻的湖北郧县梅铺公社西寺沟大队社员交来的。在那个上交龙骨社员带领下,考古人员发现了这座被当地人叫作龙骨洞的原始人居住洞穴,并在对洞内遗迹进行清理时,又发现了两枚原始人牙骨化石。考古人员对这3颗牙骨化石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这是一群比北京周口店人更古老的人类先祖,他们在梅铺镇龙骨洞生活的历史年代,距今100万年到50万年。

依照考古发现时间顺序,最早出现在秦岭南麓、汉江北岸的原始人头骨化石,还不是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的郧县人头骨。几乎在郧县梅铺猿人牙骨化石被发现的同时,与郧县接壤的郧西县,也发现了3颗原始人牙骨化石。

2014年12月,我从郧县西行寻找郧西白龙洞遗址,因迷失于环绕在郧西大梁之间的县乡公路未能如愿。不过,从此前已掌握的资料里我知道,五六十万年前,郧西也是原始人类生活的乐土。1976年,考古人员在郧西县神雾岭一处几乎与梅铺镇龙骨洞毫无二致的溶洞——白龙洞里,同时发现了3颗原始人牙骨化石,同时还发现了包括熊、大熊猫、剑齿象、剑齿虎等20多种动物的牙齿、头角、骨骼、粪便化石,接下来的发掘中,发现的原始人牙骨化石达到8枚。经专家鉴定,这是一群生活在6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进入21世纪,考古人员在郧西与陕西山阳县漫川关接壤的香口乡黄云铺村一个叫黄龙洞的石洞里,又发现了4颗距今10万年至4万年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一批骨制品、石器等遗物。

在同一区域,连续发现大量距今100万年到1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让我国考古界振奋不已,也让汉江流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论题真真切切地浮现在了世人面前。1977年,郧县和郧西县接二连三发现古人类化石后,我国考古界最权威的刊物《考古》刊登文章指出:“郧县和郧西县是继北京猿人、陕西蓝田猿人和云南元谋人之后,重要的猿人化石发现地。这一重要发现,扩大了我国猿人化石分布地点的研究范围,为研究人类的起源,特别是研究我国古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靠资料。而且对我国第四纪动物群的划分、第四纪地层和地层运动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后来,有人根据汉江流域郧县青曲镇学堂梁子、梅铺龙骨洞、郧西县白龙洞和黄龙洞等4处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得出结论,汉江流域是远古人类及其文化演化的主要地区之一。理由是我们不仅从这些化石中看到了距今100万年,到90万年、75万年和10万年至4万年,原始人类在汉江两岸生生不息的身影,这些考古发现也清晰地勾勒出了远古人类依靠汉江,不断创造、进化的生命轨迹。

离开郧县和郧西后,我还将继续追寻汉江的波光。但每当一天奔走后归于或群山环抱,或江水环绕的山乡安静而昏暗的旅馆之际,我面前总会浮现出我们的先祖在学堂梁子、龙骨洞、白龙洞、黄龙洞生活、创造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