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祖
2004年到房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说,房县神农架山区不仅发现了华夏民族第一部创世史诗《黑暗传》,还是“《诗经》之乡”。因为《诗经》的主要采集者、编纂者之一、“中华诗祖”尹吉甫是房县人,出生在房县青峰镇。
10年前考察秦岭,我使用过一切既可以代步,又可以省钱的交通工具。那时秦岭山区的交通现状,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从房山县城到青峰镇三四十公里,公共汽车很少,到房县那两天,又逢滂沱大雨,所以那次我没有能够拜访尹吉甫墓。2014年8月,我是经南漳县,从保康县的寺坪镇进入房县的。
湖北房县尹吉甫镇的尹吉甫故里《诗经》文化园
南漳县和保康县属襄阳市管辖,房县地处十堰市神农架北缘。从南漳县到保康县,一直行驶在高山之巅,公路在一座接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岭中盘绕。流水在高山峡谷间畅流,倒也感觉山清水秀,美不胜收。然而从保康县西部进入房县,山形变得支离破碎,道路也崎岖不平。就在忽高忽低、难辨西东的山路将我颠簸得昏昏欲睡时,一座山间小镇出现了。镇子并不大,白墙黑瓦的建筑散落在山坳间。一开始没有注意,走到镇政府门口我才发现,该镇子叫尹吉甫镇。打开地图一看,地图上标注这里是榔口乡,怎么就变成尹吉甫镇了呢?修路的民工告诉我,这是前几年才改的。
这个民工指着我刚刚走过的山坡说,那边还有尹吉甫文化园呢。
我掉头折到镇西山坡下,路南果然立着“尹吉甫故里”的石碑,小亭子前有一尊尹吉甫手握一卷《诗经》的塑像。亭子对面还有“《诗经》之乡”的宣传栏。
争抢名人故里,这几年已不是新闻了。明清两代《郧阳府志》《房县志》及《广舆记》《明一统志》也都说:“尹吉甫房陵人。”房陵即现在的房县。房县青峰镇出土的一件宋代的青铜器“兮甲盘”,也叫“兮伯吉父盘”,上有铭文133个字,记述了尹吉甫的生平事迹,据考证是尹吉甫的生前之物。即便如此,还有河北沧州、四川泸州、山西平遥等地也说他们那里是尹吉甫故里。
我掌握的史料说,尹吉甫出生于公元前852年,是周宣王时的太师和著名军事家、诗人、哲学家,是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梳理尹吉甫一生的事迹,他不仅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名将,还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和编著者之一。
尹吉甫老家在汉江南岸神农架深处的房县,到了周宣王时代,西周的都城在秦岭以北渭河支流滈水岸边的镐京。我不知道尹吉甫是如何翻越崇山峻岭、渡过滔滔汉江到达镐京并获得周宣王赏识的。所有介绍尹吉甫的资料都说,尹吉甫才智超群,对周宣王忠心耿耿,还是周幽王的老师。作为军事家,尹吉甫最大的功绩是于周宣王五年(前823年)奉周宣王之命率军出兵太原,征伐侵扰西周边境的北方游牧民族猃狁,并在将猃狁赶到塞外后扩建了平遥城。
尽管对于尹吉甫采集《诗经》的历史,所有资料都一句话带过,但对于尹吉甫本人和中国文学史来说,他所从事的业余采诗工作,远比忠心事奉王室和征讨猃狁要重要得多。
《诗经》里绝大多数作品,是周王室任命的职业采诗官从民间采集而来的民间歌谣,但作为《诗经》作品最初的采集者开始采集民间歌谣的时候,采诗官这个职业大概尚未出现。尹吉甫采诗,一开始也许仅仅属于个人爱好。久而久之,有可能是受了尹吉甫启发,也有可能尹吉甫出于对那些散落在民间、充满生活气息的歌谣的欣赏,向周宣王提出了设立专门机构,指派专人到民间采集这些既可吟唱娱乐又能反映民情民意的歌谣的建议,西周历史上一个特殊职业——采诗官出现了。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和风送暖,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木铎声,一位位手摇木铎、背负竹简的采诗官面带微笑,步履优雅地穿行在西周各诸侯国的乡村。杨柳依依、溪水幽鸣的田亩间,锄禾犁地的农夫,也被田野深处回荡的木铎声吸引。木铎声愈来愈近,人们放下手中的农活,聚拢到采诗官身边。寒暄之后,采诗官和农夫席地而坐,一边拉家常,一边寻问最近这里有什么新歌,可否唱来听听。一开始,妇女们扭扭捏捏,孩童们你推我搡,不好意思唱。一般情况下,总是白髯齐胸的老者先站起来,落落大方地开始吟唱,随后就有年轻媳妇、愣小伙子,也放开嗓门唱起了他们深藏已久的情和爱: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汉广》
采诗官到来的日子,也是西周乡村的节日。人们用歌声互吐男女情爱,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劳动的艰辛,也倾诉对现实的不满、对苛政的愤懑。悠扬的歌声在春天的田野上回荡,采诗官一边沉醉其中凝神倾听,一边在竹简上刻写记录。
在朝廷上,深受周宣王尊重、众人拥戴的尹吉甫和众多采诗官,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走在西周辽阔的土地上,将散落在民间的那些充满激情而又悠扬动听的歌谣,一首一首搜集起来。被誉为中国诗歌源头、汉武帝以来一直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就这样由尹吉甫及众多采诗官如沙里淘金般,一首一首从民间捡拾起来。为了采集民间歌谣,尹吉甫走过西周的许多地方。有人认为,这也是河北、四川、山西等地称尹吉甫是他们那里人的原因。
尹吉甫不仅采诗,也写诗。据说,《大雅》里的《烝民》《崧高》《江汉》《韩奕》都是尹吉甫的原创作品。其中的《烝民》,尹吉甫歌颂的对象是与他同朝为臣的周宣王忠臣仲山甫。
尹吉甫去世于周幽王七年(前775年)。对于尹吉甫之死有两种说法:一说周幽王后期沉溺于女色,朝政腐败,尹吉甫忍无可忍,辞官回到房县老家无疾而终。还有一种说法说,尹吉甫是被周幽王杀害的。
持后一种说法者认为,史书上虽然没有周幽王杀尹吉甫的记载,但尹吉甫死的时候周幽王正为让褒姒一笑而胡作非为,尹吉甫极有可能因为在周幽王废立太子和王后的事情上,与周幽王产生矛盾,被周幽王所杀。有资料还说,杀了先父托孤之臣、自己的老师尹吉甫后不久,周幽王后悔了。为表示悔过之意,周幽王为尹吉甫塑了一个纯金头像,放到尹吉甫墓里。为了防止后世有人盗墓,周幽王还下令在房陵修建了12座尹吉甫墓。
在房县,有人指着从榔口乡、青峰镇一带绵延起伏,一直延伸到县城附近的12座山岭说,那就是周幽王迷惑盗墓者的尹吉甫假墓。
2014年8月我再次到房县,收集到的资料记载,县文保部门还保存着“周太师尹吉甫之墓”的石碑。此石碑发现于榔口乡万峰山宝堂寺,明正德年间房县知县主持建造的宝堂寺有《万峰山宝堂寺立碑记》记载,宝堂寺是尹吉甫辞官回家后的隐居之处。资料还说,以房山为主,十堰境内至今尚有1000余口尹姓人。房县万峪河乡77岁的尹维鹏老人,一口气能背出尹吉甫一脉尹氏56代的家谱。还有人说,《诗经》里也收录了不少当年房县民间传唱的歌谣,并指正说,《诗经·关雎》和房县流传千年的民歌《年年难为姐做鞋》如出一辙:“关关雎鸠(哎)一双鞋(呦),在河之洲送(哦)起来(咿呦),窈窕淑女(呦)难为你(耶),君子好逑大不该,(我)年年难为(呦)姐做鞋(咿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