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宫阙

汉家宫阙

我总觉得汉江和大汉帝国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好似注定的关系。

公元前207年八月,刘邦率10万大军沿秦楚古道翻越秦岭,率先攻进秦国都城咸阳的关键性战役——武关之战就发生在汉江支流丹江北岸的武关城。第二年,刘邦鸿门宴上死里逃生,被项羽流放到在刘邦看来尚为蛮荒之地的汉中时,本已心灰意冷,感觉政治生涯已经走到尽头。然而,让刘邦和项羽都没有料到的是,秦岭护卫、汉水环绕的汉中却成了刘邦东山再起的福地,成了大汉帝国诞生的摇篮。

原本,鸿门宴上项羽留刘邦一条性命,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宽宏大量,二是试图将刘邦圈禁在莽莽秦岭隔阻的汉水之滨,彻底断了他称王称霸的念头。然而连刘邦自己都没有料到的是,这次因祸得福的贬谪流放,竟成为他人生的重大拐点。

奉楚怀王之命率兵西征灭秦之前,刘邦对汉中、汉水知之甚少。然而,作为秦末战绩卓越的战略家,刘邦的军事才华和领袖风范,在西征之战转向秦楚古道后步步为营的战斗中,已经凸显出来了。

公元前208年十月,刘邦受命发起的西征之战一开始并不顺利。从徐州举起西征灭秦大旗,西征军先是两攻昌邑不克,接着进攻开封、洛阳又连连受挫,刘邦由函谷关挺进关中的希望化为泡影。无奈之下,刘邦不得不听从张良的建议,掉头南下入南阳,再图他谋。调整战略方向后,刘邦的西征之战在一夜之间变得顺风顺水,先是在河南平顶山附近大败守卫南阳的秦军,占领南阳,随后又未损一兵一卒,降取宛城,取得西征开始以来罕有的全胜战绩。接下来,刘邦率领的10万西征大军逆汉江支流丹江而上,一路从南阳、淅川、内乡、西峡、武关挥师北上,再从蓝田越秦岭,挺进关中,不费吹灰之力,攻陷秦国都城咸阳。

面对这段历史,我总在想,自刘邦听从陈恢谏言,招降南阳郡守、攻克南阳后,刘邦入关灭秦之战之所以无敌不败、无城不克,除了其知人善任、善于纳谏外,丹江流域秦楚古道山重水复、防守空虚的地利优势,会不会也是刘邦一路凯歌的原因之一呢?

公元前206年,被逼无奈就任汉中王的刘邦,在汉中待的时间并不长,从暮春四月到早秋八月,仅4个月而已。在《史记》里我们看到,刘邦在汉中这4个月,只做了三件事:一是听从张良建议,烧毁关中越秦岭到汉中最便捷的通道褒斜道500里栈道;二是拜韩信为大将军;三就是刘邦又一次充满风险的豪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然而,就是这短短4个月,有秦岭和巴山南北护卫、有滔滔汉水奔流而过的汉中作为粮仓,不仅给了刘邦疗伤的机会,也让刘邦和他的幕僚有足够时间审视时局变化,为东山再起做准备。待到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采纳韩信意见,一面派人修复4个月前被他烧毁的褒斜栈道,一面率兵从古道经大散关再度攻入关中。刘邦与汉水为伴4个月的所作所为,以及汉中、汉水与呼之欲出的大汉帝国之间的神秘关系,注定成为此后几千年刘邦和大汉帝国研究者无法绕开的话题。

刘邦率军挺进关中后,再没有回过汉中。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不假思索地以陪伴他度过4个月人生低谷的汉中、汉水命名自己创建的王朝。可以看出,汉中、汉水在他内心留下的印记太过深刻了。不仅如此,刘邦称帝后,先将排除异己的利刃砍向异姓王,随后又为巩固刘姓江山,将全国39个郡封给刘姓藩王,仅有15个郡由中央统治,西汉“帝业所兴”之地汉中便是这15个中央直属郡之一。对于大汉的发祥地的汉中、汉江,西汉历代帝王也视之为大汉江山至尊无上的护佑者。此前,秦始皇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当时叫作沔水的汉江,已经被列入政府每年必须主持祭祀的名山大川之一。汉文帝即位后,下诏再次提升黄河、湫渊和汉江的祭祀规格,要求祭祀用品在原有规格上再增加一对玉璧,祭祀汉江的地点仍在汉中。

汉江和汉中在西汉统治者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我不知道刘邦在汉中时是否有时间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过宫馆。但在汉中,人们众口一词地指认现在汉中市博物馆所在的古汉台,是刘邦当年做汉王时的行宫。不过,刘邦率军从大散关挺进关中时,将萧何留在汉中专门负责为军队筹集粮饷倒是不争的事实。《史记》记载:“(高祖元年)春,沛公为汉王,之南郑,秋,还定雍,丞相萧何守汉中。”那时候的汉中郡政府所在地在南郑,而且经过秦代开发,汉中已经是物阜民丰的地方,这使包括汉中在内的巴蜀之地成为刘邦的大后方。史料记述,刘邦率军西征时汉江上“蜀汉之粟万船而下”,可以看出,汉江、汉中不仅是刘邦创建大汉江山的起点,也是他创建西汉帝国最可靠的大本营。

从汉中向东,汉江两岸随处可见刘邦、刘秀、刘备这三位与刘汉江山起落沉浮息息相关的遗迹。公元前201年,刘邦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开始论功行赏,分封功臣。这次纷争频发的封赏活动,持续6年之久,直到公元前195年才尘埃落定。刘邦共分封了137位为创建西汉王朝立下功勋的功臣,其中有84位是汉中本土将士,他们不是刘邦虎落平川时追随他进入汉中的患难臣子,就是刘邦在汉中起事时与其并肩战斗、为建立西汉帝国立过奇功的将士。

初始元年(8年)十二月汉平帝死后,已经代替两岁的太子刘婴处理朝政的王莽,撕下最后一块遮羞布,逼迫汉成帝刘骜的生母王政君交出玉玺,以刘婴禅让帝位的方式篡窃皇位,改国号为新,被胡适称为1900年以前第一位社会主义皇帝。至此,自汉高祖刘邦即位后享国210年、历经12位皇帝的西汉王朝,皇权旁落,大厦倾覆。

然而,仿佛是一种宿命。就在王莽窃取皇位、改朝换代,并试图恢复周朝制度,推行新政时,一条涌动不息的暗流,正在汉江中游悄然酝酿。这暗流的策动者,正是刘汉王室遗脉、西汉长沙定王刘发后裔、南阳郡刘縯和刘秀兄弟,他们借助绿林军举旗起义的唯一目的,就是推翻王莽政权,光复汉室。

后来成为东汉开国皇帝的刘秀,在唐白河入汉江处的湖北枣阳骑牛起事时,仗义疏财的兄长刘縯,已经为他笼络了一支以南阳刘氏子弟为骨干的舂陵军。尽管刘秀兄弟光复汉室的大业,一开始还不得不借助绿林军的势力,甚至在最艰难的时候刘秀不得不以牛为马,骑着耕牛上战场作战。然而,如同220多年前刘邦被贬汉中,于山穷水尽之际涅槃重生一样,仍旧是以汉江为起点,刘秀带领舂陵军与绿林军并肩战斗,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让新朝土崩瓦解,刘汉政权绝处逢生。

到了东汉末年,在经后世小说家罗贯中演绎,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群雄争霸中,自诩为汉景帝皇孙、刘汉皇室后裔的刘备能够独霸一方、重树刘汉江山大旗的优势,一开始并不明显。然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从阳平关退守定军山,彻底击溃曹军,结束了刘备和曹操之间持续将近两年的汉中之战。之后刘备不仅全面控制了汉中,还乘胜出击,派刘封、孟达顺江东下,攻下包括今陕西安康,湖北竹山、房县在内的魏兴、上庸、新城东三郡,整个汉水上游地区,悉归刘备。以汉中为根据地的蜀汉政权粗具雏形。也是这一年,59岁的刘备在今勉县勉阳镇旧州铺村“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自立为汉中王,古老的汉江再一次延续了刘汉江山的最后一支血脉。

从丹江口紧贴武当山进入老河口、谷城,低矮的丘陵、岗地和山冲代替了绵延起伏的群山和纵横交织的峡谷,江面渐趋开阔,江水也放缓了脚步,一路上被高山峡谷挟制的汉江,即将开始在辽阔的江汉平原上信马由缰的旅程。

丹江口水库的截流并没有减缓汉江的浩荡之势。自河南南阳南下的唐白河、从陕西安康大巴山而来的堵河和发源于湖北保康、房县、神农架的南河、北河、蛮河携带众多细流,在老河口、谷城一带,汇入汉江。当密集的阔叶林和一片片稻田出现的时候,汉江与一座至今古风悠扬的千古名城——襄阳相遇。

2014年8月7日,我从杭州到武汉逆汉江而上,经天门、京山、钟祥、宜城到襄阳,已临近黄昏。从河南南阳南下的唐白河与自老河口、谷城滚滚东流的汉江,在一度改为襄樊的襄阳古城相汇。清澈的江水环绕襄阳古城流淌,将一座城垣高矗、城垛森然的千年古城的背影,倒映在波澜不兴的江面上。

汉江穿城而过的襄阳城,是汉江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战国时期,扼制汉江天堑的襄阳,是楚国北部军政重邑;三国时期,归属古荆州的襄阳,更是魏、蜀、吴争夺之地。三面临江的地理优势,让城池坚固、攻守兼备的襄阳城坚不可摧,也成就了“铁打的襄阳城”的美名。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孙坚攻襄阳中矢身亡,到魏正始二年(241年)魏、蜀、吴先后进攻襄阳城,均是损兵折将,无一成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那一战,关羽率兵进攻襄阳和樊城,不仅全军覆没,他自己作为蜀汉一代战将、忠勇之士的楷模也身死汉水之滨,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出悲天恸地的“夜走麦城”的悲剧。

在汉江中游,有两处与刘备重振汉室、创建蜀汉政权有着密切关系的历史遗迹,它们分别是卧龙岗和古隆中,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有关。卧龙岗在汉江北岸、河南省南阳市西唐白河的支流白河之滨;古隆中则是在汉江南岸、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一处山峦叠翠、溪水潺流、林篁幽邃、蔚然深秀的幽雅之地。由于诸葛亮出山前隐居田园、躬耕陇亩,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才促成诸葛亮出山,以毕生之精力辅佐他,创建蜀汉政权,刘备与诸葛亮三次谈话内容可从《隆中对》窥见一二。诸葛亮当年躬耕陇亩之地到底是在南阳卧龙岗,还是在襄阳古隆中的争论,至今余音未止。

2004年和2014年我先后两次到过南阳卧龙岗。2014年8月9日清早,我从樊城区穿过汉江大桥,拜访了襄阳城西群山环拱中的古隆中。

湖北襄阳古隆中

古隆中拥有如《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鹤相亲,松篁交”的山,当地人称之为西山。穿过古木苍翠的山林往北,没有走多远,就是汉江流域;往南,可以从南漳进入神农架密林深处。古隆中幽雅深秀,河南南阳卧龙岗山水相依、岗峦起伏、迂回曲折,这两处的自然景观让我觉得,两个地方都不愧为古代高士离群隐居的绝佳之地。所以,在当天的考察日记里,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襄阳古隆中和南阳卧龙岗相去不远,而且紧临汉江,或许诸葛亮当年曾在这两个地方都躬耕隐居过。”

且不说襄阳和南阳有关诸葛亮躬耕陇亩的争论最终结果如何,有一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1800多年前,刘备和诸葛亮在汉江之滨的相遇,标志着汉灵帝驾崩后华夏大地持续多年的豪强割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即将结束,以《隆中对》诞生和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为标志,蜀汉政权也在亘古奔流的汉水涛声里开始孕育破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的较量以曹操溃败而告终,刘备在今勉县称汉中王的时候,包括湖北竹山在内的汉江上游大部分地区,已经成为他创建蜀汉政权的根据地。直到后来,蜀汉政权中心选在成都,诸葛亮拼死一搏的五次北伐运兵路线,有四次选择了古汉水上游故道,从天水、陇南翻秦岭北上。

从汉中追随汉江涛声顺流而下,你会惊异地发现,在这条以“汉”为名的江流中上游,到处都有刘邦创建大汉江山、刘备重续刘汉江山的身影。在这或血光冲天、尸横遍野,或智慧与权谋交错的历史映照下,诸如汉中、南阳、襄阳、荆州这些与汉王朝息息相关之地,至今还回荡着与这条大江同名的伟大王朝荡气回肠的历史声响。

陕西勉县诸葛亮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