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

绿林

在古代中国,绿林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个与腐朽、黑暗统治政权对立的民间政治力量和社会群体。

2014年8月,我和夫人在从杭州返回天水逆汉江而行的考察中,一路走得匆忙。从天门到京山看了屈家岭新石器遗址后,天色已晚,没时间去京山县城以北几十公里的三阳镇看西汉末年绿林起义遗迹的三王城,便紧贴着大洪山南麓,朝西去了钟祥。

初始元年(8年)十二月,王莽逼迫汉成帝刘骜生母、刘婴曾祖母、约80岁的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也就是和氏璧,篡权即位。然而,王莽挖空心思攫取的西汉王朝此时已百病缠身,政治腐败、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再加上王莽的皇帝头衔来得不明不白,天怒人怨,水旱灾害连绵不断,朝野上下暗流涌动,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公元17年,地处汉江中下游的荆州地区在闹饥荒。连年不断的水灾和旱灾让百姓苦不堪言,又一次降临的饥荒,将百姓再次推向死亡线。为了活命,灾民纷纷逃到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湖沼地带挖野菜充饥。然而,野菜有限,蜂拥而来的灾民却源源不断,抢挖野菜的灾民之间免不了经常发生冲突。冲突升级无法解决的时候,双方都会找京山人王匡、王凤评理调解。王匡、王凤是叔侄关系,为人正直,处事公正。抢采野菜的饥民发生冲突,只要王匡、王凤叔侄出面调停,都会化干戈为玉帛。久而久之,王匡、王凤叔侄成了灾民的主心骨。后来,饥民越聚越多,野菜越来越少,挣扎在生死线上的饥民决定起事造反,便一致推举王匡、王凤叔侄为首领,带领他们杀富济贫,共度饥荒。

最初,聚集在王匡、王凤身边的灾民只有几百人。王匡将组织起来的灾民拉上大洪山支脉绿林山,占山为王,举旗起义后攻占附近乡村,杀富济贫,影响越来越大,附近饥民和从监狱逃出的犯人纷纷加入由王匡叔侄领导的义军,队伍迅速壮大。几个月后,王匡领导的绿林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一支在汉江边上揭竿而起的农民义军就此诞生。由于王匡领导的农民义军举事地点和根据地在绿林山,所以人们也就称这支杀富济贫、掠抢官府豪绅钱粮救济灾民的军队为“绿林军”。

绿林军起事后,本来对王莽篡权怀恨在心的西汉宗室和地方豪强伺机而动,纷纷起兵反对王莽新政。一场以窃国者王莽为反击对象,改写中国历史的农民革命以绿林山为策源地,席卷全国。

就在王匡领导的绿林军转战仙桃、天门,随后挥戈南阳,攻入长安,敲响为王莽政权送终的丧钟时,山东人樊崇领导的赤眉农民义军,也以势如破竹之势向长安步步逼近。与此同时,绿林军起义后,经过深思熟虑,才在湖北枣阳起事并与绿林军联合推翻王莽政权的刘秀,也在绿林军试图恢复西汉宗室政权的斗争中分到了一杯美羹,被绿林军所拥戴的西汉宗室更始皇帝封为太常偏将。此官虽然卑微,却是老谋深算的刘秀将来窃取农民义军胜利果实、登上皇帝宝座必不可少的台阶。接下来,刘秀凭借他精明算计和随机应变,博取绿林军扶持的更始皇帝的信任,利用南阳豪强地主集团扩张势力,在王莽新政覆灭后更加复杂的乱局中挖空心思周旋,一步一步朝着皇帝的宝座走去。

绿林军和赤眉军最终毁灭于借助农民义军壮大、由刘秀指导的南阳地主集团。绿林赤眉起义的成果,虽然最终被刘玄、刘秀窃取,但由汉江之滨揭竿而起的绿林军引发的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在腐朽之气弥漫的西汉末年,使中国大地迎来了大变革的新时代。

从京山到南阳的汉江两岸,是当年赤眉军转战过的地方。

2004年8月底,我到达南阳内乡,遇上了一场痛快淋漓的秋雨。滂沱大雨中,我在南阳盆地西缘无目的地四处徘徊,在河南省的地图上发现了一个叫赤眉的镇子,便坐上去赤眉镇的汽车,一探究竟。

河南内乡赤眉镇赤眉寨

赤眉镇在内乡县城西北,与西峡县丹水镇相邻。小镇正在建设,新区以开业不久的商铺居多,老区才是原著居民的聚居区。一位白髯老者看我淋着大雨在小镇乱转,见了破败得即将倾覆的老房子就端着相机咔嚓咔嚓拍照,问我干什么的,我问这镇子为什么叫赤眉镇。老人说,西汉末年这里闹过赤眉军。老人抬手朝老街东北一指,说那边街口还有赤眉军当年安营扎寨的赤眉寨呢。

从十字街向北,果然一座方砖垒砌的城寨出现在镇北平地隆起的丘岗上。丘岗并不高,背东朝西,有一座砖头垒砌的城门,门楣上“赤眉寨”几个字依稀可辨。坚固如初的城门布满岁月侵蚀的痕迹。赤眉寨并不大,踩着泥泞从城门走进去,里面是一片庄稼地,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钻进玉米地转了一圈,我发现这座平地而起的寨子东临湍河,三面环山,易守难攻。

10年前,赤眉寨里不仅种庄稼,还有人住在里面,寨子里一男住户说,他们几代人都住在这里。那男子告诉我,寨子是赤眉军领袖樊崇建的。过去,寨子的泥土里随手可以捡到汉代的砖瓦和陶罐。

公元22年冬,绿林军在南阳消灭了前来镇压的十几万王莽的军队,攻陷南阳,后来赤眉军也一度进驻南阳。公元24年,更始帝与绿林军发生矛盾,绿林军领袖王匡投奔了赤眉军。一段时间内,汉江支流唐白河流经的南阳盆地,是绿林军和赤眉军的根据地,也是刘秀创建东汉政权的大后方。

绿林、赤眉起义1600多年后,汉江中上游又迎来一群和王匡领导的绿林军一样为大明王朝送终的“绿林好汉”,这支后来被史学界称为明末农民义军的领导人有3位,都来自陕北。他们分别是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

17世纪中叶,享国270多年的大明王朝在不归路上已经越走越远。明崇祯初年,遍及全国的连年饥荒让朝政腐败、气息奄奄的大明王朝雪上加霜,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元年(1628年),高迎祥在老家安塞举兵起义,后被陕西和山西三十六营义军推举为“闯王”,成为陕晋义军领袖。高迎祥外甥李自成和张献忠,是高迎祥的左膀右臂。高迎祥义军势头最猛的时候,一度攻破房县、保康,并长期转战汉江流域陕西商洛、安康、汉中,湖北郧阳,以及河南淅川、邓州等地。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率义军在汉中突围,欲挥师西安时兵败子午谷,后被俘处死。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接替了舅舅的职位,成为李闯王;张献忠在转战南阳时兵败负伤,退到湖北谷城,暂时接受了朝廷招安。第二年,李自成在潼关南原之战遭遇重创,几乎全军覆没,后带领刘宗敏等18人逃入汉江北岸的商洛山林深处,休养整编,静观时局之变。

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陷入低谷时,古老的汉江为张献忠和李自成这两位最终将大明江山毁于一旦的农民义军领袖,提供了一个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的机会。3年后,张献忠在谷城再次点燃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焰时,李自成也带着重新集结起来的几千人的队伍,从商洛山中杀了出来。张献忠和李自成这两个大明王朝的克星,一东一西,在汉江流域遥相呼应,各地饥民再次聚拢到张献忠和李自成的大旗下,推翻明朝政权的烈焰愈烧愈烈。复出3年后,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张献忠也在汉江与长江汇合的湖北武昌建立大西政权。

以公元1643年汉江中下游诞生的两个农民政权“新顺”“大西”为起点,李自成和张献忠各自朝着他们轰轰烈烈的人生终点走去。

古老汉江以它博大的襟怀,为明朝末年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时局,提供了改写中国历史走向的机缘。

在商洛市商南县,人们告诉我位于富水镇高山上的闯王寨,就是当年李自成兵败潼关,逃入商洛境内秦岭山区隐伏疗伤的地方。在这里,李自成不仅扩招军队,筹划再度出山,还娶妻生子,所以当地人把闯王寨也叫“生龙寨”。

如今,每逢旅游旺季,在山岭绵延、茶园青翠的闯王寨下面,每天上午、下午各有一场《风云闯王寨》的实景演出,让我们回味李自成催马扬鞭推翻大明王朝的历史岁月。

“绿林”,这个因王匡带领饥民在汉江岸上的绿林山聚众起义,劫财劫物,反抗腐败政府统治而诞生的词,后来又衍生出“绿林好汉”这一成语,成为敢于伸张正义、有侠肝义胆的英雄的代名词。

2004年在竹山,竹山县文联主席华赋斌送我一本他刚刚出版的《白莲美教主》长篇小说。书中的主人公王聪儿是襄阳人,历史上确有其人,据史料记载,王聪儿长得非常漂亮。王聪儿和丈夫齐林以传播白莲教为名,召集教徒策划并领导反对清政府的白莲教起义时才19岁。丈夫牺牲后,年轻的王聪儿成为白莲教教主,担当起领导白莲教与清政府拼死作战的责任,长期转战于包括竹山、房县、郧县在内的汉江流域和秦岭、巴山。

我这10年行走于汉江两岸,在湖北十堰,陕西安康、汉中、商洛等地的地方史料上,都看到过王聪儿和她领导的白莲教与清军作战的身影。10年前在湖北郧西县的上津古镇,当地人指着金钱河北岸的高山说,白莲教起义失败后,王聪儿从金钱河支流夹河附近的高山上跳崖自尽。我查到的一份资料记载,嘉庆三年(1798年)三月,原准备翻秦岭进攻西安的白莲教义军,在清朝军队的重重围追下,被迫掉头向陕西和湖北交界处的汉江上游撤退。为消灭白莲教义军,清朝政府不断增加兵力,围追堵截。王聪儿从山阳漫川关突出重围,撤退至上津后,带领队伍在卸花坡和数倍于白莲教义军的清军展开激战。无奈寡不敌众,一万余义军全军覆没,王聪儿和所剩十余部属跳下悬崖,壮烈牺牲。这份资料最后有这么一段话:“这次农民战争虽然失败了,却给予腐朽的清王朝以严重打击。清廷先后从16省调集兵力,耗银2亿两,被击杀提督、副将以下将领400余人,损兵无数。在清代,这样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还是第一次,它是清王朝由盛而衰的重要标志。”

王聪儿在襄阳举事的年代,正是嘉庆年间,但当时清王朝由盛而衰已露端倪。时隔50多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当太平军沿汉江一路西进,实施控制江汉流域,保障天京(南京)安危的西征战略时,清政府已经病入膏肓。

同治元年(1862年) 太平军西征到山阳。四月,赖文光令天将罗金珠围攻山阳县城,俘杀知县恒椿,捣毁孔子牌位,焚烧毓秀门。10天后,太平军主力驰救泸州,罗部弃城东去。

山阳县石板镇双峰村一带发现的明清时期的石寨(杨述政摄)

同治三年(1864年) 天京告急,陕南太平军急作救援。二月十日,陈得才、赖文光、蓝成春由宁陕、镇安、山阳出商州,梁成富等由石泉、汉阴出郧阳,于漫川关遭清军阻击,败退安徽。

《山阳县志》大事记一栏,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同治五年(1866年),每年都有太平军进出山阳的记载。《汉中地区志》也详细记录了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挺进汉中,围攻汉中城的全过程:

清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端王蓝成春、启王梁成富和主将马融和等率兵西进,由鄂西经安康进入汉中,是月底到达西乡县。时在汉中指挥清军的陕西布政使毛震寿急命汉中镇左营游击屠大元率兵前往抵御。太平军设伏于西乡县桑园铺,屠大元进伏击圈,全军覆没。

是时,已占领洋县的云南蓝大顺起义军,与太平军订约,以洋县谢村镇为界,以东由蓝军克复管理,以西由太平军克复管理。太平军在桑园铺歼灭屠大元之后,乘胜前进,日夜兼程,于二月上旬末即包围汉中府城,分兵攻取府属以西以北各县、州、厅城。于二月十六日攻克沔县城,二十日克宁羌州城,杀知州金玉麟;二十五日攻占留坝厅城,继而北上围凤县城(是时,褒城、略阳两县早于上月为蓝军郭富贵部所破)。而后与蓝大顺军协同作战,集中兵力围攻府城,于同年八月二十日攻陷府城,八月二十二日又回军一举攻克城固县城。至此,汉中府除凤县城围而未破外,其余一州(宁羌)三厅(留坝、佛坪、定远)七县(南郑、城固、褒城、沔县、略阳、洋县、西乡县)均被太平军和蓝大顺义军攻克,先后处死四名县、州、厅官,汉中全境几乎都为太平军所控制。冬,清军围逼太平军首都天京(今南京市)甚急,天王洪秀全连发诏令,催促扶王陈得才等回援天京。太平军于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初拔队东下,撤离汉中。太平军在汉中,前后历时一年,兵力最多时达二十万人,其声势之大,占领城池之多,为历史上仅见。

围攻汉中城的太平军撤回天京不久,以天京陷落为标志,太平军大旗落下,轰轰烈烈,震动了整个中国,从根本上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

尽管与王匡在京山领导的绿林起义,以及李自成、张献忠以汉江中下游为基地与明政府展开殊死斗争不同,太平军抵达汉江流域,也仅仅是战略上的转战攻略。然而,正是太平军在陕南、鄂西的战斗,才将太平天国的影响力扩大到了北方和西北。不仅如此,汉江流域不少地方史料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为躲避清政府追杀,一些太平军残部逃进汉江流域的秦岭山区,隐姓埋名,存活了下来。

有专家考证,西汉水流经的甘肃康县南部阳坝、太平一带,至今流行的女娶男嫁,男子出嫁后要改女方姓的婚俗,就是当年逃隐到古汉水上游的太平军后代沿袭的太平天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