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如玉

君子如玉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首著名的《沧浪歌》,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传于汉江北岸和楚国北部,是地道的楚国民歌,孔子和孟子都提及了这首楚国民歌。然而,让《沧浪歌》流传百世,至今为世人所知,还是由于屈原在沧浪水与一个渔翁相遇的故事,以及屈原那首著名的辞赋《渔父》。

屈原在沧浪水与渔父相遇,应该是在他第二次被流放的时候。

屈原这次被流放的时间是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距上一次被流放丹江流域的河南西峡、淅川一带,刚好时隔10年。这一次,屈原从郢都(今湖北江陵)出发,被流放到当时天荒地僻的江南,一路朝着他生命的最后归宿地——汨罗江而去。

2014年8月5日,我在湖北仙桃看到当地史料介绍,仙桃市张沟镇就是当年屈原遇见渔父的地方,还说镇上的沧浪馆就是屈原死后150年,汉景帝时期当地人为缅怀屈原所建沧浪亭的地方。第二天一早,我和妻子便驾车朝南,去张沟镇寻访屈原遇见渔父的故地。

张沟镇地处汉江南岸、江汉平原南部,已经很接近河湖交织的洪湖市。穿过满是商贩的街道,几经打听,才在镇西北竹林荒草处找到一座小庙宇。

庙宇是新建的,红顶白墙,叫作“沧浪观”,山门脊兽上有“姜尚在此”的字样。走进沧浪观,才知道供的是《封神榜》里的姜子牙,并非屈原。庙里有一个道士和修理电器的男子。和道人聊起屈原和渔父的故事,两人一脸茫然。问起这里是否有条河叫沧浪水,他们也浑然不知,只说他们这里是道观,镇上还有一座庙叫“沧浪庙”,是寺庙。

从沧浪观出来,我茫然地在镇子里徘徊时,和一条穿镇而过的河流相遇。河面并不开阔、河水也不湍急,河水无声无息穿过满街都是现代建筑的张沟镇,朝镇子北面的汉江流去。如果没有沧浪观和沧浪庙,人们已经很难将这里和屈原联系到一起了。

后来通过获得的史料我才知道,张沟镇过去叫沧浪镇,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穿镇而过的河流现在叫通州河,就是过去的沧浪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在这里和渔父相遇。两个人面对滔滔沧浪水,遥望茫茫原野,你一言我一语,进行了那次流传千古、极具哲思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讨论。据传,汉唐时期纪念屈原的遗迹,在现在已成为农贸市场和乡村俱乐部的张沟小学旁边。屈原之后,与这个江汉平原南部小镇有关的大事件还有:大革命时期,曾经作为张沟小学的沧浪观是革命烈士邓赤中组建的农民夜校;洪湖赤卫队转战洪湖攻打仙桃时,也在此驻扎过。不过让张沟镇人民最咬牙切齿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沧浪观前杀害数千抗日勇士和平民,并在沧浪观后留下一个让人睹之心惊的万人坑。

对于沧浪之水到底指哪条河流,好像至今没有定论。由于《禹贡》有“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的说法,不少人认为沧浪之水是汉水的别称,或者就是指汉江。《水经注》又认为,沧浪是一个地名,在今湖北丹江口的均县镇境内,因此汉水流经此地时叫沧浪之水。还有一种说法,说沧浪之水就是古夏水,有人甚至怀疑流经张沟镇的通州河是古夏水的前身。因此仙桃张沟镇人坚持认为,2300多年前,屈原就是在张沟镇和那个胜似圣人的老渔翁相遇的。

公元前294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的时候,楚国大厦将倾之势已经明显了。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进攻楚国,楚国将上庸和汉江北岸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以求和,这就等于楚顷襄王将其先祖创业立国的根据地拱手交给了秦国。包括陕西商洛,河南西峡、淅川、内乡在内的丹江流域,不仅是楚人披荆斩棘、创业立身之地,是楚文化源头,也是屈原第一次被流放之地和为官时执政管理过的地方。河南西峡回车镇,至今还有屈原扣马谏王的屈原岗遗迹。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污泥横流、小人当道、忠奸不分的社会现实,与他灵魂高蹈、守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理想之间的矛盾,让他不得不选择以死抗争。

位于河南省淅川县回车镇的屈原岗,据说是当年屈原扣马谏王——劝谏楚怀王不要到武关与秦王会盟的地方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楚国都城沦陷,忧愤交加、在流放路上奔走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身心彻底崩溃,在汉江南岸、沧浪之水与一个渔父相遇。曾经身为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三闾大夫屈原,这时披头散发,形容枯槁,满怀忧愤,在与这个近似哲人的渔父完成《渔父》中所描述的穿越时空的对话后,他继续向南,于这一年五月五日在汨罗江怀抱巨石,投江自杀,与那个遍地污浊的世道作别,保全了他一生所追求的守身如玉的人格。

这一年,屈原62岁。

屈原死后2000多年,那么多屈原研究者和追崇者将其推崇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鼻祖。然而,从他所处的那个在贾谊看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时代,以及屈原塑造的香草美人、天神鬼怪的文学形象来看,我倒觉得屈原作品里所呈现的屈原形象,更像一位中国历史上完美无缺、皎洁如玉的美政思想的追求者。因为屈原的社会理想和精神情感追求与现实水火不相容,这迫使原本深陷理想幻灭泥淖的屈原,不得不以喷发而出的激情为武器,与那个让他死不瞑目的时代抗争、对峙、对决。屈原那些至今读来令人激情勃发、沉迷其境的辞赋作品,说穿了是屈原保全其理想人格的武器。屈原辞赋里许多意象要么绚丽迷人,要么光彩照人,但归根结底这些读之令人心明似镜、精神高蹈的意象后面所隐含的,则是屈原对一种纯洁如玉的理想人格的坚守与呼唤:“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所以在我看来,“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的美玉,就是屈原高洁人格的化身。

在远古时代,玉石作为人神之间的通灵者被赋予沟通人神的神性;到了周,玉石成为王权和贵族身份的象征。然而,真正赋予玉石以人格精神的人,我以为当首推屈原。因为在屈原的《离骚》《九歌》等许多作品里,美玉的光华与品性都是让他情迷神醉的诗歌意象。在屈原看来,拥有可与日月同辉、天地同寿的美玉品格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辞书上说,宋玉出生在汉江自北朝南穿境而过的宜城。但钟祥人认为,钟祥也是宋玉故里。

现在的宜城、钟祥、荆门不是湖北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域,但在楚人从汉江北岸刚刚兴起的时代,它们却是楚文化萌发壮大的核心地带。2014年8月,我从武汉逆汉江而上,离开仙桃西行时阴差阳错竟与章华台相遇了。

章华台是近年被发现并重建的楚灵王离宫遗址,在汉江下游潜江市龙湾镇。新建的章华台规模虽说已经足以令人震撼了,但仍远不及当年楚人“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天下第一台章华台。据史料记述,当年的章华台台基高10丈,从台基下面走到顶部,即便是体魄健壮的男子,也得中间休息三次。至于其豪华程度,现在已经很难想象。考古人员发现的一条宽2.4米、长10米,用紫贝砌的通道,印证了曾经目睹章华台豪华的屈原在《九歌》里“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的描写。只不过那时的楚国,已经是独霸汉江中下游的春秋霸主。

位于湖北潜江市龙湾的“天下第一台”——楚离宫章华台

离开钟祥,原本想到宜城看宋玉墓,路上发现宜城东南汉江西岸的郑集镇有座楚皇城,便从高速转道郑集镇。

这是一处面积达38万平方米的楚国都城遗址,历史比龙湾的章华台、荆沙的南纪城都要早。楚皇城遗址在汉江西岸,汉江与蛮河交汊地带一座并不高的丘岗上。经历2700多年风雨,城墙仍在,荒草中横陈着宫殿残留的石柱。我在遍地荒草的遗迹里徘徊,在这里放牛的老人告诉我,这村子叫皇城村,镇北也有同样的建筑遗迹。然而,暮色已经朝着江汉平原聚拢,我没有来得及看另一处楚皇城遗址,便匆匆离去。

从楚庄王到屈原时代,古汉水养育的楚国一步步由盛而衰。但楚人于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创业立国过程中所创造的特立独行、名士作为的文化光芒,不仅没有衰败,反而由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屈原、宋玉辞赋作品的传播,影响力越来越大。

宋玉是中国历史上与潘安、兰陵王、卫玠齐名的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我看到的宋玉画像,都是前几年中国流行的眉清目秀的奶油小生形象。我不知道这样一位最初因美貌讨人喜欢的少年,是如何被屈原收为徒弟的。不过,从宋玉10岁就被屈原带到楚国都城郢可以推断,在辞赋方面,宋玉绝对是当时罕有的少年天才。得志的时候,宋玉经常陪楚顷襄王到云梦台游山玩水。有一次,宋玉指着云梦台美景告诉楚顷襄王说,先王(楚怀王)到此地游玩时梦见一个绝世美女,她自称是巫山之女,愿意献出自己的枕头供楚王享用。梦中的楚怀王一听,觉得此话有弦外之音,非常高兴,就宠幸了巫山之女。告别之际,巫山之女对楚怀王依依不舍地说,如果楚王想她的话,就到巫山来找她。到时候,“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故事被宋玉写在《高唐赋》和《神女赋》里,这也是“巫山云雨”的出处。

宋玉在其政治生涯上也屡遭坎坷,30岁左右就被流放到云梦泽,过起了“无衣裘以御冬兮”的日子。不过,凭借一手绝世文采和从师父屈原那里继承下来的守身如玉的品格,宋玉虽然一生过得艰辛,但比屈原过得平顺、安稳得多。他不仅因为《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一大批绝佳的辞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楚辞向汉赋转变的承前启后性人物,就是其享年76岁,在同时代文人雅士中,也首屈一指。

公元前222年,楚王被俘、楚国灭亡的第二年,宋玉溘然离世。

宋玉一生虽不曾像师父屈原那样壮怀激烈地与当局对决,却也一直在追随并坚守屈原所倡导的守身如玉的君子品格。

屈原和宋玉以玉喻人,在汉江两岸标榜并张扬的是一种高洁如玉的人格品行。历史上还有一块让历朝历代君王垂涎欲滴,后来离奇消失的玉石,也出现在汉江流域。这块玉石就是赫赫有名的和氏璧,它的发现者是楚国卞和(又名和氏)。

从襄阳转道南漳、保康,我就是为寻访卞和当年发现和氏璧的故地。

查阅第二天考察沿线资料时,有资料说南漳县巡检镇是卞和发现和氏璧的地方。光明网有图片报道说,湖北保康发现了荆山玉。报道说:

2014年3月14日,在湖北省保康县荆山玉文化研发中心荆山玉展示厅拍摄的荆山玉。

当日,荆山所在地湖北省保康县荆山玉文化研发中心正式对外发布:历经30多年的探寻,该县终于发现了玉矿。荆山玉又称金玉、金镶玉。荆山有玉,这在《史记》《韩非子》《水经注》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但“荆山一带多金玉”的说法,始终缺乏有力的佐证。保康地处荆山主脉,全境皆山。为找到玉石,从1983年开始,该县就有民间力量,对荆山山脉及周边地区进行地质考察、勘探,一些企业找矿范围覆盖了神农架、十堰房县、襄阳南漳等地,勘探地下深达五六百米,甚至近千米。现已勘探出金玉、荆山绿宝、战国红、木纹玉等8种荆山玉。湖北省地质局鄂西实验室出具的鉴定报告显示:毛家沟岩矿为泥晶砾屑硅质岩,主要成分为石英,其成分、构造及色泽,具有玉石特质。国土部武汉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等单位的检测报告显示:荆山玉硬度很高,一般在8至10度之间;有的含有贵重金属和微量元素,如黄金、针铁等。

最早见于《韩非子》的和氏璧故事说卞和是在荆山发现那块后来成为历代帝王争抢对象的璞玉的。

自从和氏璧被发现后,围绕卞和敬献的璞玉真伪,以及后来和氏璧的去留、占有、争抢,发生的悲欢故事、血腥残杀、阴谋算计,直到唐五代和氏璧神秘消失前,从来没有停息。这中间家喻户晓的故事,是战国时期赵秦争璧,最后以蔺相如一手导演的“完璧归赵”为结尾的事件。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和氏璧自然归千古一帝秦始皇所有。为了昭示大秦帝国千秋万代、昌盛永续的愿望,秦始皇命宰相李斯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字,刻于其上。此后,和氏璧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象征,成为历代帝王争抢的对象。大秦帝国大厦倾覆后,伴随华夏大地每一次皇权的交替更迭,和氏璧也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在历代帝王手中传来传去,直到1600年后神秘消失。

卞和舍弃双足,敬献楚王和周厉王的目的,应该是希望他在汉江岸上发现的这块稀世珍宝,能够被世人所识。然而,伴随和氏璧命运所发生的人间悲喜剧,却让一块璞玉,承受了千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的诸多繁复情感。自从和氏璧被周厉王发现后,卞和与和氏璧的命运经历,让和氏璧的文化象征意义及其所拥有的历史情感,远远超越了一块绝世美玉自身的价值。因为我们能够从和氏璧颠沛流离的命运中,看到各式各样的人物。对于如屈原、宋玉、蔺相如一样守节如玉者来说,他们终其一生苦苦追求的只是纯洁如玉的人格品性,高洁如玉的人生理想,而非别的。

一尘不染的汉江,仿佛一条荡涤人间灵魂的圣水。如果沿汉江追寻,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屈原、宋玉、蔺相如之后,还有商山四皓、张良、诸葛亮,也在汉江江水的映照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他们的高蹈人格和纯粹无瑕的精神世界。

陕西省丹凤县商镇“四皓墓”,埋葬的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

2014年8月,我从郧县暂时告别汉江,踏上返回天水的路途,朝阳照耀下的汉江波光闪烁,一尘不染,恰似温润晶莹的碧玉,在天地间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