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与羌

氐与羌

氐与羌同源,都是远古时期生活在西北高原的游牧民族。古汉水上游陕甘交界地带,是羌人南迁四川、云贵的必经之路。

2014年11月,追随在甘肃康县境内被称作犀牛江的西汉水一到陕西略阳,作家周吉灵带我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嘉陵江边的江神庙,同行的还有略阳县羌文化研究中心徐宁中主任。

略阳江神庙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那一年,是往来于嘉陵江上的船工、把头祭祀江神、休闲娱乐的船帮会馆。这样的会馆,在汉江上游丹江岸上的丹凤、汉江,以及蜀河交汇处的蜀河镇、山阳境内汉江支流金钱河北岸的漫川关我也看到过,其中以丹凤龙驹寨花庙船帮会馆最为华丽壮观。

从2004年考察秦岭开始,我已经第五次到略阳、第三次到略阳江神庙。

和龙驹寨花庙花脊、飞檐上以龙为主体的雕饰不同,遍布略阳的江神庙的木雕彩绘多以熊、野猪、飞猴、兽头及服饰与汉人相异的人物为主题。

徐宁中告诉我,历史上略阳土著以氐、羌为主,所以略阳江神庙的木雕彩绘体现的是当年盛行于略阳的氐羌文化。

2004年到略阳,我从路边叫卖的加有清油,以茴香、藿香、生姜、食盐、核桃、肉丁、鸡蛋花等为佐料的罐罐茶里,就品尝出了氐羌游牧民族的遗风。

氐羌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也是3000多年前商代甲骨文里记述的最早的唯一一个远古民族。最初的羌是对生活在我国西部的游牧民族族群的总称,后来才专指以牧羊为生、以羊为图腾的一支游牧民族。而氐族,则是羌族分化出的一个分支,也以羊为族徽。《说文·羊部》说:“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族作为一个独立成熟的族群出现,甚至早于华夏族。由于炎帝姓姜,被认为有羌族血统。在距今5000年左右(也有人说应该是在公元前2698到公元前2598年),以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为标志的炎黄部族征服战在中原展开。这场以炎帝部族失败、黄帝部族胜利而告终的涿鹿之战结束后,炎黄部族的通婚,使得炎帝羌人与黄帝夏族血脉日益普遍地融合,久而久之,古老的羌族血统便无一例外地融入了所有华夏民族——后来的汉民族。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中国人血脉里都流淌着古老西部牧羊人羌族的血。

最初的氐族和羌族是一个民族,只是在后来从西部高原向四面八方分支迁徙过程中,才逐渐有了各自部族的区分,但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上,氐、羌两个民族没有严格的分野,所以人们谈论起羌族和氐族,一直氐羌不分。

对于原本生活在西部的牧羊人迁徙中原乃至包括四川在内的西南的目的,史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至于古羌人东进南下的时间,有人认为开始于七八千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此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羌族人从西部向四面八方迁徙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息。

从古汉水上游的西汉水到略阳、宁强,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这些地方依然有着浓郁的氐羌遗风。

2004年考察秦岭,在康县南部山区,我发现一口棺木放在路边石崖下面,棺盖封死,落满山石尘土,当地人却视而不见,习以为常。向当地百姓求教才知道,那是西汉水(犀牛江)南岸康南山区流行的一种特殊丧葬习俗,谓之“阙坟”。在康县南部山区,人死后如无黄道吉日,三天后就要将死人连同棺木移至村外,等待适宜的日子下葬,这就是“阙坟”。

“阙坟”等待时间长短,完全依据风水先生根据死者去世时间、亲属生辰八字和埋葬死者地方的山川地势决定。有的人死后一两年即可入土为安,有些家境不好、拿不出埋葬亲人开销的贫苦人家,十年八年也不一定让死者入土,只好就这样暴棺郊野。为避免日晒雨淋,防止棺木腐烂,家属就将死者暂时寄放在村子附近干燥的石崖下,等候葬期。只要初一、十五、逢年过节到棺木前点几炷香、烧几张纸、磕几个头也算尽了孝心。这种葬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后汉书》里“羌人死,燔而扬其灰”的记述。生活在古汉水支流白龙江流域的白马藏,至今还保留着羌族古老的生活习俗。

与略阳江神庙一墙之隔的羌寨碉楼虽然是新建的,但沿西汉水、白龙江、嘉陵江到陕西的略阳、宁强一线,的确是古羌人翻越秦岭,向川西北和云贵高原迁徙的重要通道。

到略阳的前一天,我正是从两晋时期氐族杨氏建立的仇池国国都所在的仇池山下进入康县的。

从略阳到宁强,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西北大学原博士生导师刘宝才教授,从微信上看到我在沿早年羌人南迁路线行走,发微信给我说:“真羡慕!羌族迁徙史是中华民族古史的重要部分,可惜历来不甚清楚。我多年前写了《后汉书西羌传笺注》后,一直神往这条路线,后到广东见到西江,又感叹西江之浩大。但估计,我没有机会走这条路了。若冰兄有此行甚幸,有此文甚幸!”

从仇池山上望见的西汉水

略阳本是西晋时期治所在甘肃秦安陇城略阳郡的旧称。现略阳地方史料说,南北朝时期,生活在今甘肃秦安陇城的氐羌人不堪战乱,举族南迁至此,也将老家略阳的地名带到了这里。不过根据已有历史看,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已有氐羌人生活。所以2008年“5·12”大地震后,当国家采纳冯骥才的建议,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羌文化保护区时,从户籍上已经很难找到几户羌族的略阳和宁强,还是被国家确定为羌文化保护区。在汉江上游和嘉陵江流域,与略阳、宁强一起被列为羌文化保护区的,还有当年因提出群众自愿恢复羌族身份而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凤县。

应该是一方面出于依托羌文化发展旅游业,一方面也有对自己原有民族身份、地域文化重新确认的缘故,略阳不仅成立了羌文化研究会、创办了羌文化研究刊物,还依托江神庙、紫云观,以及浸染了浓厚古代氐羌文化色彩的民风民俗,举办氐羌文化节,开发略阳羌宴。

对于这一点,略阳县羌文化研究中心徐宁中主任告诉我,略阳、宁强、凤县所处的嘉陵江、西汉水流域和汉江上游,是古氐羌人翻秦岭南迁的必经之地。由于战争、迁徙,以及历史上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歧视、打击,历史上羌人为躲避政治灾难纷纷改羌为汉,再加上民族大融合过程中羌、汉通婚等因素,现在略阳已经很难找到真正的羌族。但历史上有一支氐羌人不仅长期居住在略阳,还在略阳建立过自己的国家。

从藏有汉隶三颂摩崖石刻之一的《郙阁颂》的灵崖寺下来,周吉灵带我考察了南北朝时氐羌人建立的武兴国国都遗址。

略阳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武兴国都城就建在城北、嘉陵江支流玉带河和嘉陵江交汇处。整座城池呈月牙形,绵延一公里,背依群山,面临嘉陵江。遍地荆棘荒草中,巨石垒砌的城墙和城垛依稀可辨,城墙外还有依稀可辨的城濠。

南北朝时,来自甘肃秦安的氐族杨氏,先后在古汉水上游、甘陕川交会处的西汉水和嘉陵江流域,建立了包括仇池国、武都国、阴平国在内的地方割据政权。武兴国创建者杨文弘,是仇池国和武都国君王杨文度的弟弟,武兴国建国时间在公元478年。

相对于仇池国前后100多年的历史,仇池国创建者杨茂搜后裔杨文弘创建的武兴国,断断续续只存在了50年。然而,在天下纷争不断、各种势力兴衰无常的特殊环境下,杨氏带领氐族前赴后继,占据古汉水上游广大地区,建立自己的政权、繁衍自己的后代、延续自己的文化,让羌族与氐族开始分野,并在羌族撤退西南后,让氐羌家园和氐羌文化得以延续。这不仅保留了弥足珍贵的氐羌民族血统,氐羌割据政权的存在,也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中原和北方的政治格局。

为探寻一度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武兴国历史,历经艰辛出版了《武兴国志》的周吉灵说,包括凤县、宁强在内,羌文化余脉之所以至今还遗留在古汉水上游,与南北朝群雄争霸的政治乱局中,氐族杨氏建立的包括略阳武兴国在内的氐羌少数民族政权有相当大的关系。周吉灵还告诉我,我看到的武兴国都城最早不是武兴国的创建者杨文弘所建,而是三国时刘备在略阳设置武兴都时所建。

2008年12月,与略阳山水相依的陕西凤县的民族宗教局、公安局下发了《关于恢复和变更凤县部分羌族群众民族成分的相关通知》,一经发出,便引起媒体哗然。《通知》指出:“在当地居住三代以上或能证明自己有羌族基因的凤县汉族居民,可以申请更改民族成分为羌族。”尽管从内容上看,这不是一个强制性的文件,许多媒体还是把矛头指向当地政府,迫使该《通知》发出后不久便被撤销。与此同时,僻处嘉陵江上游、秦岭南麓大山深处的凤县人造星星、月亮,请四川阿坝的羌舞老师普及羌族舞蹈,动员干部职工晚上上街跳羌舞吸引游客的报道,也在各媒体引起一片争议。

没有人知道,当年凤县的这些举动是不是一次有意为之的旅游营销策划宣传。不过几年之后,据说户籍上只有百余户羌族居民的凤县,靠组织全民跳羌舞、建羌文化园、为游客演出《凤飞羌舞》,让10年前还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的凤县,一跃成为陕西省旅游十强县。

这算不算早已远去的氐羌先辈,对曾经养育过他们的故土的另一种回报呢?

从炎黄时代开始,氐羌人的血早已融入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血脉。但作为已经习惯了逐水草而居的牧羊人,那些从来没有放弃自己民族身份的迁徙者,越过秦岭,往南迁徙的脚步,大概也就终止于古汉水上游的凤县、略阳、宁强一带了吧?因为再往南走,就是莽莽大巴山。那里的密林深处,至今仍是虽然改了民族,却依旧保持着古老民族传统的氐羌人世代守护的家园,也是另一部分不想停止向南迁徙脚步的羌人进入川西北和云贵高原的必经之地。而出了略阳和宁强,氐羌人的身影也就愈来愈模糊难辨了。

由于汉高祖初年阳平关一带发生的一场大地震,宁强县大安镇汉王山以西的河流向西倒流,汇入了嘉陵江。以大安镇烈金坝为界,从汉王山汉江源头流出的一泓溪流掉头向东,和来自秦岭、巴山的另外一些河流汇成东汉水源头。

从略阳赶到宁强羌文化博览园那天下午,细雨飘洒,暮色即将降临。高耸的碉楼、呼啦啦迎风招展的旗幡和以羌寨为创意的博物馆展示的羌文化实物,很快就让人沉浸在一种古老神秘的情境之中。

大约是靠近大巴山的缘故吧,东周以前,宁强是氐羌人的领地。即便是在东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宁强也是后氐羌人进入四川、南下云贵的必经之地,这里聚集了更多的氐羌部族,所以宁强旧称“宁羌”。宋代,为了防止氐羌叛乱,中央政府将时称三泉县的宁强,划归京师直接管辖,宁强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直辖县。1941年冬,于右任途经此地题写“安宁强固”后,才将原来的“宁羌”改为现在的“宁强”。然而和略阳一样,2008年申报羌文化保护区时,从宁强县户籍上,已找不出一户以羌族注册的居民。

到宁强的第二天,我到县文化馆去了解宁强羌族历史,馆长周和平告诉我,汉人与羌人历史上冲突不断。即便是羌人南迁到汉水上游秦巴山区后,中原政府仍然对他们严加防范,甚至动辄屠杀镇压,这是原来生活在宁强、略阳、凤县和甘肃陇南的氐羌人不断减少,甚至匿迹的根本原因。

“他们隐瞒民族身份,只要有可能就往四川羌族聚居区迁徙,或逃进大巴山,这是宁强氐羌人消失的主要原因。”周馆长告诉我,“解放初,宁强户籍上还有羌族,‘文革’后一个都没有了。要找羌人,你得去南山,到大巴山寻找。山里会法术、会跳神、会演傩戏的端公,肯定是羌族后裔。”

后来,我看到的资料说:“明洪武年间羌民田九成揭竿起义,明太祖朱元璋派兵镇压,大肆屠杀搜捕羌人,并将设在甘肃徽州的宁羌卫迁来羊鹿坪(即今天的宁强县城),专门镇压羌人,致使部分羌人被杀,部分被遣送走或管制,部分不愿离开故土的,便隐瞒羌人身份,隐居在南山一带的深山老林,也就是现今这一带居民的先祖。”

这些逃离的羌人,至今生活在后来我寻访过的宁强县巴山镇、毛坝河、青木川一带的深山密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