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

在鄂西北,郧西算不上山水最俊美的地方,却是汉江冲出陕西进入湖北后最依依不舍的温情浪漫之地。

汉江从陕西旬阳县仙河口进入湖北,并没有径直东流,而是被绵延起伏的山岭挟持着穿山越岭,从与湖北郧县相接的西南越境而过,但这并没有影响古老汉江给郧西带来的清丽柔曼韵致。因为在郧西北部,还有两条河流由北向南流入汉江,它们分别是共同发源于陕西境内秦岭南坡的金钱河和天河。

2004年,经郧西到十堰,后来又沿金钱河从陕西山阳漫川关到郧西上津古镇,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这座坐落在汉江流域的县城与牛郎织女有什么瓜葛。2014年12月7日一进郧西县城,我就被天河广场、七夕广场和众多以牛郎织女命名的道路迷惑了:郧西也是牛郎织女的世界?因为在我出发的西汉水上游甘肃西和县,一年一度的乞巧文化节正搞得如火如荼。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县上不仅要举行以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为环节的乞巧民俗展演,还聘请各地学者专家聚首,论证西和与乞巧文化的渊源。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还将“中国乞巧之乡”的荣誉颁给了西和县。在秦岭北麓,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和马王镇之间有汉昆明池遗址,因为发现了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开凿昆明池时竖立的两尊巨型牛郎织女石雕像,该遗址被许多专家指证为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

西汉水上游的西和县也被称为乞巧文化之乡,在古汉水即将挣脱秦岭、巴山羁绊流入江汉平原的湖北郧西县城,遍地都是与牛郎织女有关的乞巧文化符号,这一切难道纯属偶然?

我到郧西县的前一年,郧西县城天河广场已经立起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的是作家王剑冰的散文《天河》。王剑冰因此被授予郧西荣誉市民称号,他在《天河》里写道:“一群日本人沿着汉水艰难地跋涉。七夕传说也在他们心中久存,多年的研究使他们觉得牛郎织女的故事就产生于天汉相汇处。”这里所说的“天汉”,是指流经郧西的汉水和天河。中国最古老的爱情故事——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的确源自“天汉”“天河”和银河,只不过《诗经》时代的天汉是汉水的专称,而非指别的河流。

牛郎、织女原本是浩渺星空银河东西两岸两颗著名的星星——牛郎星(也叫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名字,最早出现于古代文献《诗经·小雅·大东》里。后来,由于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迢迢牵牛星》和南北朝时文人的演绎,《诗经》里的两颗星宿“牵牛”和“织女”,渐渐被牛郎和织女这样一对纯情恋人所代替,并最终演化成一个充满幽怨的爱情故事。《诗经·小雅·大东》这样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尽管《诗经》时代的“牵牛”“织女”,指的是天上隔银河相望的两颗星星,还不具备神话传说故事里牛郎和织女的人格化倾向,却为后人加工演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确定了特定环境——“天汉”,亦即天上的银河。

牵牛星也就是牛郎星,是亮度排名第十二的恒星,织女星即北极星,是夏夜里最亮的星星之一。天文学家辨认牛郎星和织女星的参照物,是夏夜浩渺星空里自北向南纵贯天宇的银河。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位置,分别处于滔滔银河东西两岸。古人之所以将两颗隔银河相望的星宿演绎成一个男女双方虽然深深爱着对方,却由于银河阻隔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的爱情故事,完全是受了自然天象启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月亮运行到银河附近,月亮的光辉遮蔽了银河。站在地球上遥望,人们以为天河消失了,或者一群同情牛郎织女遭遇的喜鹊展开翅膀,为在银河两岸苦苦思念的恋人搭起了跨越银河的鹊桥。

可见,如果没有“天汉”,也就是银河,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就缺少了哀怨悱恻、令人唏嘘浩叹的前提。而古人之所以将横贯华夏大陆腹地、在秦岭、巴山之间亘古东流的这条河流命名为汉水,也正是受了先秦时期广泛流行于华夏部族的象天法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先秦时期,居住在中原的华夏族认为,西部高原是天尽头,那里绵延的高山与天庭相连,是每天自东向西巡游天庭的太阳神的最后归宿,所以用天上的银河做比喻,将曾经源头在西秦岭支脉甘肃天水境内嶓冢山的河流命名为汉水。

一条古老江流亘古不息从古老华夏大地中央向东奔流,然后就有了生灵万物在汉江流域两岸繁衍生长。

郧西在汉江流域北岸,被当地人指认为是牛郎织女故事发生地的天河,从县北境向南直接流经郧西县城,让这座鄂西北最偏远的县城映照在盈盈水波中。当地百姓介绍,七夕乞巧风俗在郧西民间至今没有中断过。自从2010年举办“中国(郧西)天河乞巧文化旅游节”以来,节会期间不仅有情歌大赛,还有乞巧才艺表演。一篇报道说:“家住郧西城关镇吴家巷的马阿姨从孩提时代就在大人的带领下过七夕节。如今她已65岁,每年在七夕节前就开始带领自己的孩子‘赛巧’‘乞巧’。他们围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面前摆满了‘针头线脑’。每人手拿一针一线,有的绣花,有的做绣球,有的做鞋垫……到了七夕节晚上,他们把平时绣好的枕头、鞋帽、饰品都拿出来晒晒,看谁做的花样多,看谁的针脚细密,看谁穿针引线最快,就说明谁‘得巧’成功了。”七夕这天晚上,男人们还要在天河岸上举办祈愿五谷丰登的“青苗会”。2006年,郧西乞巧习俗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古汉水源头甘肃西和县,由于一年一度的乞巧文化节被重新捡拾起来的乞巧习俗,则更加复杂。

早年在天水、陇南一带流行的乞巧民俗大同小异,分准备阶段和乞巧实施阶段两个部分。过去,准备阶段一般在一两个月前开始,每年不同的乞巧选址工作结束后,联络、筹资、练歌、备装、生巧芽、请巧、造巧等准备工作有序展开,以织女为原型的巧娘娘被迎请到位后,准备工作宣告就绪。农历六月三十日太阳落山、星星升起,随着跪迎巧娘娘仪式开始,打着灯笼、身穿盛装的女孩子,在早已选定的临河乞巧点唱起一曲代代相传的《迎巧歌》。对于未婚女孩子来说,一生中弥足珍贵的神圣时刻随即到来,以村为单元、历时七天七夜的乞巧活动拉开序幕。接下来的几天,无论大村小庄,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们,不仅要到各自的乞巧点载歌载舞,相互交流,互致问候,还要依次参加包括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针线卜巧、巧饭会餐、照瓣卜巧、送巧等在内的乞巧活动。到了农历七月七日,乞巧活动达到高潮,各村乞巧队伍要到山泉边、水井旁,一边跳舞一边唱《迎水歌》,并由主祭人主持祭祀水神活动。这天晚上,闪闪烁烁的星星挂满天空的时候,伴随婉转悱恻的《送巧歌》,经历了七天七夜狂欢后的姑娘们将给她们带来快乐与憧憬的巧娘娘送到河边,焚纸化掉,双眼含泪,目送一簇火焰在茫茫夜色中愈漂愈远,默默祝福巧娘娘在今夜跨过鹊桥,与心上人牛郎相会。

这样的仪式,既有敬神之意,也不乏娱乐的意思。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俗世间不乏其例,但两颗天上的星宿因银河而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的事情,绝对是作家们的艺术想象。不过,在封建社会,有了这样一个人神相通的爱情故事,有了七夕节假借牛郎织女之名举行的爱情盛典,一年四季都被紧锁在封建礼教深闺中、情窦初开的少女们,也就有了光明正大地展示自己才貌、袒露自己情爱理想的机会。这大抵是牛郎织女故事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真正原因吧。

西汉高后二年(前186年)正月,阳平关发生大地震,迫使西汉水和嘉陵江改道流入四川,在此之前,西汉水和东汉水是同一条河流,流传至今的牛郎织女故事在甘肃西和县和湖北郧西也如出一辙,而且两地乞巧习俗里都有一个不能回避的媒介——水。

这水,就是指汉江。

为此,一路上只要想起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我倒觉得牛郎织女缠绵悱恻、充满幽怨的爱情故事与汉江产生纠葛,是自然而然的事。且不说一进入汉江流域,清澈柔曼的一江清水与满山青翠的秦岭、巴山所蕴含的那种清丽婉约之美,常常让人莫名其妙地想起《红楼梦》里那句“女人是水做的”,单就是翻过秦岭,沿汉江两岸往东,无论大城小镇,甚至深藏山林的偏乡僻壤,随处可见的柳眉杏眼、体态窈窕、说话细声细语的女子,都会让人不得不由衷慨叹上天竟如此偏心,将天地万物之中最温婉迷人的事物,都给了这条古老的江河。我在郧西看到的地方史料记载,郧西自古出美女,十堰一带至今流传着“要找美女到郧西,要吃大米到竹溪”的民谚。郧西境内有一条汉江支流,就叫美女河。

古代传说中的女子,必然貌若天仙。牛郎织女故事里,不仅主人公织女心地善良、美貌动人,与她一起的仙女,也个个是美女。能够产生牛郎织女唯美爱情故事这样千古绝唱的地方,必然遍地美人,秀色可餐。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冷艳美人,当属那位烽火戏诸侯中的褒姒了。其实,汉江流域因才貌名留千古的美人,何止褒姒一人?因两座女娲山,陕西平利和湖北竹山都说他们那里是女娲故里。传说中的女娲娘娘,也是美貌惊人。殷纣王就因为游女娲庙时惊叹于容貌端丽的女娲圣像,写下一首淫诗惹怒女娲娘娘,女娲娘娘才打发妲己下凡,协助周武王灭了商朝。还有,前两年被电视剧《芈月传》炒得沸沸扬扬的芈月,以及屈原笔下美艳迷人的山鬼,都是汉江流域的楚国美女。

一对新人牵手从大山深处的清流碧溪上走过的时候,他们所拥有的幸福肯定比我看到的更多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公元前3世纪,楚国辞赋家宋玉,在别人诬陷他是好色之徒时,向楚王辩解,他对被汉水哺育大的楚国美女的描述,至今都是人们评判美女的标准。

一条温婉缠绵的江流,处处溢荡着神秘气息,也让牛郎织女的传说充满了凄迷动人的人间情意。而这一切,也正是古汉水自古以来就弥漫着一种绮丽迷人的阴柔之美的缘由所在吧!

2014年12月,沿汉江流域南北穿行,到了河南南阳我又发现,2008年,南阳“牛郎织女传说”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申报非遗的理由有: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有一个传统村落叫牛郎庄;环绕南阳市区,注入汉江的支流白河是“天汉中的白水”,形似天汉、河汉、银河;白河西岸白滩汉墓出土过牛郎织女星的画像砖;南阳和汉江流域大多数地方一样,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柞蚕之乡。

南阳境内的白河,是汉江支流唐白河支流,发源于河南嵩县攻离山,经南阳,进入湖北襄阳后与另一条来自南阳的河流唐河汇合后成为唐白河,在襄州区东津镇张家湾汇入了汉江。

如果沿着汉江干流继续向东,有一个与古汉水纠葛最深的地方云梦泽。古汉水形成的云梦大泽消失后,这里成为江汉平原上最早有人类居住的陆地之一。1975年,考古人员在湖北孝感市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了大量竹简。这些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的竹简,记述内容涉及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占卜等方面,其中占卜书简《日书甲种》,就有涉及牛郎织女的条目。这也是我国古代文献继《诗经》后第二次出现牛郎织女的内容。与《诗经》一样,《日书甲种》中的牛郎织女仍然是星星,只不过这时以牛郎织女为占卜对象的卦辞,已经有了性别倾向。历史上最早把牛郎和织女具象为有鼻子有眼的人的形象,还是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所雕刻的牛郎织女石雕像。这两尊石像至今供奉在汉昆明池遗址石婆婆庙和石爷爷庙里,经专家鉴定,确是西汉实物,是陕西省第一批保护文物。专家据此认为,汉武帝所建昆明池是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文化发源地。

从牛郎织女由单纯的天上的两颗星星,到具备了人形、赋予两颗星星人格化感情等演变过程来看,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在昆明池为牛郎织女造像,是促成牛郎织女从浩瀚星空降落人间的关键。在汉武帝时期刻画出牛郎织女的具体形象以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迅速演化,并经历代文人不断加工,创作完成,最终成为最能打动少男少女情感的我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在昆明池为牛郎织女造像,是为了让世人明白,他建的昆明池,就是地上的天汉银河:“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

据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由于“天汉之水”古汉水与天上银河之间的对应关系,才启发了人们对隔银河相望的牛郎星(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认识,后来又由于昆明池和矗立于昆明池两岸的牛郎织女石雕像的出现,最终促成了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故事的诞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