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唱晚
一张猩红几案放到河岸,冒着热气的猪头、羊头和一盘盘时令水果摆上案头,身着长袍的司仪点燃香蜡纸符。主祭人随即登场,神情肃穆地面朝苍茫暮色中波光粼粼的中坝河深鞠三躬后,开始用陕南口音恭读祭文。主祭人抑扬顿挫的朗读声刚落,锣鼓声、鞭炮声骤然响起,头戴面具、穿戴五彩服饰的水手踩着鼓点、舞着旱龙环江狂舞。愈来愈浓的暮色中,身影朦胧的山峦、河岸上跃动的烛火、震彻山谷的锣鼓声,让一场表演性质的龙舟赛开始前的祭祀河神仪式笼罩在一种神秘神圣的氛围中。
这是2014年5月跟随“秦岭黄河对话”汉江取水小分队行走汉江时,我在陕西省石泉县后柳镇看到的当地民间祭祀水神的仪式。
安康境内的河流无论如何千回百转,每一滴水都流入了汉江。背靠秦岭、南依巴山的石泉群山起伏、河流纵横,总面积只有1525平方公里,却有329条大小河流从秦岭、巴山之间奔涌而出,将它们或多或少的流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路径,汇入汉江。
那天晚上,我们迎着暮色狂欢泛舟的中坝河,就是石泉境内22条注入汉江的一级支流中的一条。中坝河流程并不长,从安康石泉与汉中西乡交界处的木竹山,穿越峰峦拥堵的山间峡谷,经中坝流到依偎在汉江岸上的后柳镇,只有区区22公里。但自镇西峡谷口涌出的清冽河水和汉江交汇,让后柳镇呈现出一派江流潆绕、山水映照的江南韵味。
那天晚上,当地政府为我们组织的龙舟表演赛,就在中坝河汇入汉江的江口进行。此前,我跟随陕西省旅游局2014年“秦岭黄河对话”汉江取水小分队沿古子午道翻过秦岭,已经跨越了流经宁陕、石泉,最终都要汇入汉江的汶水河、子午河、池河、饶峰河、中坝河、富水河,并且领略了安康境内秦岭、巴山之间山水纵横、河网如织的美景。
那天晚上,我们就住在镇东汉江沿中坝大峡谷悠悠南下的后柳古镇。
星星点点的灯光映照下,盈盈水波在四周闪烁。第二天起来,我才发现这是一座三面环水、水韵悠长的古镇。从石泉县城附近转身南下的汉江,被曲折迂回的中坝大峡谷挟持着,不紧不慢地自镇北而来。一江碧水到了这座满街都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古建筑的镇子前,自西而来的中坝河和汉江在峡谷共同拓展出一块平缓开阔的天地,一座三面环水的古镇便赫然出现在汉江右岸。清冽缠绵的汉江舒展腰身,从过去有南来北往的货船停靠出入的码头漫过来,与刚刚摆脱大山挟制、变得舒缓开阔的中坝河相拥相抱。满镇白墙灰瓦的阁楼、风火墙如楚人峨冠高高耸起的民居,临河坡地上碧翠的菜畦,甚至长满苔藓的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一一倒映在水波轻盈的江面上,如诗如画,亦如歌似梦。沿青石板铺的街道漫步到镇东临江码头,就有早起的船翁撑一叶扁舟,借清爽的晨风行驶在江面,开始撒网打鱼了。一声悠长的汽笛传来,一艘早航的运输船披着一身霞光,从江上驶来。
汉江两岸的5月,已经是万物繁荣、生机勃勃的季节。潮湿清朗的微风在紧紧依在汉江和中坝河岸上的古镇吹拂,临江的稻田青翠欲滴,盛开的荷花在池塘里摇曳。站在镇子最高处朝四周望去,盈盈水波是这座古镇的灵魂和主题。因此,当地人习惯将后柳镇称作后柳水乡。
人和羊,都是临江而居
清江碧水一叶舟
现在的后柳镇不仅有一块又一块明净如镜的荷塘水田,还是因水而兴起的北方难得一见的水乡旅游景点。在汉江上摆渡体验汉江三峡——中坝大峡谷山重水复的山水幽境、在中坝河口祭水神划龙舟、租一只渔船到江面上垂钓捕鱼,或者就徜徉在江水悠然、池塘明净的小镇感受北方水乡轻盈婉约的迷人风韵,是来自秦岭北麓的关中人最喜爱的旅游项目。然而,在汉江航运繁荣的清代和民国时期,这里原本就是汉江岸上的一个航运繁忙、客商云集的水旱码头。镇上住满了来自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客商,借助连接汉口的汉江航运,人们将陕南的茶叶、桐油、生漆、木耳等特产运往各地,后柳也因环绕四周的粼粼水波延续了近千年的繁华。
按照严格的地理分界,汉江流域大部分地方尚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江南,然而由于汉江,汉江流经的陕南总是洋溢着很容易让人产生缠绵悱恻之情的江南清韵。
10多年前沿古褒斜道南下汉中,追随从太白山麓起步、千回百转穿行在莽莽秦岭群山之间的褒河大峡谷到了留坝青桥驿,高山平湖让在嘈杂颠簸而又闷热难熬的长途汽车上昏昏欲睡的我突然醒过神来:四周高山刺天、满山苍翠,山与山之间一片碧翠的河水,平缓而安静地向山谷下面延伸而去。
那是我平生在北方所见最为清澈的水面,也是汉江上游第一座大型人工水库——褒河石门水库。
沿着316国道从青桥驿过了褒河,一路行走在紧临石门水库左岸崖壁之间,库区的水一直紧紧跟随着我,最初在朝北、朝西敞开的山谷间恣肆流淌,伴随山谷朝向勉县褒河镇和汉台区河东店镇愈敞愈开,绵延10余公里的库区水面愈来愈开阔。到了曾经刻有中国历史上著名书法名帖《石门颂》的石门附近,一座大坝在两山之间崛起,让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孟德站在褒谷口看到的褒河激浪飞雪的“衮雪”胜景成为过去,但高峡的出现,却让褒河在即将投入汉江怀抱之际呈现出一种平静如镜的绮丽景观。
从青桥驿绕石门水库库区南下那天,正值夕阳西斜、晚霞初起,夕阳映照的水面一片明净。翠绿的青山、碧翠的湖水,驻足在西天霞光愈来愈艳丽的山谷之间,天地万物都因身处这种山水相依的人间胜境陶醉,就在我沉醉于这片水色山光给我火热的内心带来的清爽与惬意之际,一叶扁舟出现了!
那是早年在绘画本《唐诗宋词选》中看到过的那种扁舟,简朴轻盈,就像一片漂浮在水面的芭蕉叶子,无声无息地在水面飘浮。看不清撑船者是老是少,也不见其身穿蓑衣,但撑船者不紧不慢,悠闲划动的船桨,还是古人划船时常用的那种木桨。已经坠入莽莽群山的夕阳,用它最后的光照将山间水波的轮廓描绘得清晰而具体。坐在绕山而行的长途车上临窗凝望,我甚至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与我同向而行的捕鱼者轻松而愉快的心情:船桨一摇一晃,小木船伴着摇桨的节奏轻盈而敏捷地在水面前行,一片细微悠长的水波旋即在船尾绽开。一片一片、一圈一圈的水波在掺和了晚霞粉黛之色的天光照耀下如一片片五彩霓虹灯,在水面上闪出几簇迷人的光亮之后,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撑船者停下划动的船桨,直起身来左右开弓,那不是在收网,就是在将细细的丝网撒入水中。
这种小船至今依然是生活在汉江上游秦岭巴山之间的山民重要的交通工具
船在水面轻捷滑行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在江南水乡凌波滑翔的乳燕,也让我想起了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的幽古意境。如果那天真的能够下一场微雨,撑船者身披一件蓑衣、头戴一顶斗笠,我还真以为自己已经身处江南了呢。
有了发源于太白山麓的褒河加入,汉江江水愈加浩荡。从汉中开始,汉江两岸绵延不断的稻田、茶园,漫山遍野四季常青的阔叶林,以及江面上时不时划过的一叶扁舟,让秦巴山区深处的汉江仿佛身处婉约温润的江南情调中。
穿行在秦岭、巴山之间的陆路开通之前,渡船依然是临江而居的汉江两岸居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10多年前在秦岭南坡行走,在汉中、安康,甚至有金钱河和乾佑河流经的商洛山区,许多地方的河岸上停靠着废弃了的大木船和钢铁驳船。在一些偏远的河谷地带,小木船依然是山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柞水、石泉、汉阴、紫阳一带,但凡是汉江干流或支流转弯处,只要有一块山水环绕的山间盆地,那必然是居于大山深处的土著最初选择的安身之地。门前屋后潆绕的河水,为他们开拓出种植水稻、果蔬的平地,江河转弯处平静的河湾聚集的鱼虾,是他们触手可及的食材。温热潮润的山风吹进敞开的门扉,让他们享有如江南水乡般闲适宁静的生活。下田劳作时,他们的身影倒映在明净的水田里;泛舟捕鱼时,他们眼睛里是一片碧翠荡漾的江水;渡船出行时,那种充满柔情的歌声也将如汉江流水一般缠绵悱恻的情意,洒在碧水畅流的江面上。
叫声干妹子你听言——
我有话儿对你谈,喜欢不喜欢?
山中石多难寻玉,世上人多君子稀。
那日从你门前过,你在门口纳鞋底。
我在外面咳嗽一声,你转身就往屋里走。
汉江边上的造船工
自从那天看见你,落下病根在心里,
白天想你懒睡觉,夜里想你懒脱衣。
干妹子,请你发慈悲!
……
2014年5月,跟随“秦岭黄河对话”汉江取水小分队参观石泉县熨斗镇富水河岸边的燕翔洞时,我们一路泛舟水上。返程路上,石泉县旅游局书记张昌斌一边教撑船、一边为我们演唱陕南花鼓调《干妹子》的时候,也是一个晚霞铺满碧波荡漾的河面的黄昏。面对两岸青山、一江碧水,我面前浮现出江火明灭、渔舟穿梭的江南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