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平原

江上平原

如果我说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最先诞生的河流是汉江而不是长江、黄河,十有八九的人会认为我是在胡言乱语。然而,面对江、淮、河、汉这四条曾经巨浪奔流、纵横于华夏大地的大河,近年来河水骤减,日渐衰微,唯有奔流于秦岭、巴山之间并在冲出西部高山羁绊后与长江共同冲刷出辽阔无际的江汉平原的汉江依然清流奔涌、浩浩汤汤。尤其是近现代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将一个被时光的尘埃掩埋亿万斯年的秘密公之于世后,我们不得不关注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汉江不仅是中国内陆最古老的河流,而且在长江、黄河诞生7亿年前,汉江就开始在中国大陆创造大地、孕育生命。

1976年7月6日,一支由20多名科学家、新闻记者组成的考察队从西宁出发,向江源地区进发。这支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的考察队进入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后,对长江上游大大小小十几条河流进行了仔细考察,为确定长江新源头寻找证据。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查勘的结果表明:长江的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比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还要长,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和非洲的尼罗河。”第二天,美联社发了一则电讯称:“长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了世界第三长的河流。”接下来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证明,在遥远的地质年代,中国大陆最早诞生的河流是汉江,而不是长江与黄河。大约在汉江诞生7亿年后,最初源头被确定为三峡地区的长江才日渐形成。而且在青藏高原崛起之前,长江还一度借汉江河道西流青藏地区注入地中海和印度洋。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科学考察队的结论,不仅为李四光当年提出的因为地质年代三峡地区曾发生强烈地质褶皱,使之成为中国大陆华东与华西的分水岭,迫使秦岭、巴山以南河流流向西藏的观点提供了佐证,还为《禹贡》中认为长江源头在岷山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既然汉江比长江早诞生7亿多年,那么汉江不仅孕育了我国北方难得的一块平畴沃野——汉中平原,还应该是制造江汉平原的第一功臣。

从西汉水源头天水嶓冢山(齐寿山)追随汉江南下,浑黄的江水一路都在曲折蛇行的峡谷跌宕前行。中国大陆的高山集中在西部,古西汉水以它坚忍不拔的脚步历经几亿年,在高山之间仅可供江水仄身流淌的峡谷跌宕前行。即便到了海拔明显降低的甘肃礼县、西和、康县、成县境内,倾泻而出的江水在高山峻岭之间开拓出的一块块喇叭形河谷平地,迅疾又被奔涌而来的江水占领。所以在河谷地带很难找到一块可供人们安身的平阔之地,人们只能在临江的高山丛林寻找安身之所。然而,当西汉水即将摆脱西秦岭南坡群山围困并在陕西略阳两河口与自北而来的嘉陵江汇合后,这条一路奔涌的江流不仅变得温顺而安静,渐行渐缓的群山也为继续南流的江水拓展出更为开阔的河谷平地。到了宁强境内阳平关,一块巨大的山间盆地的出现,让由西汉水和嘉陵江合流南下的江水变得更加轻松自在。

低矮的丘陵、开阔的天空,将秦岭推向远处,围绕阳平关迂回环绕的嘉陵江在漏斗形河谷间舒缓漫流。从阳平关到代家坝、大安镇,再到宁强县城低矮的河谷山丘及初成气象的山谷平坝来看,如果不是发生在西汉高后二年(前186年)正月的那场大地震,如果不是那场大地震迫使与嘉陵江合二为一的西汉水改道南流,那么从阳平关开始,古汉水已经开始孕育、开拓更多可供人类生存的平畴沃野了。因为从阳平关往东,毫无秩序散落的零星丘岗和从烈金坝汉王山重新起步的汉江细流两岸平坦的谷地,怎么看都更像一片平原诞生的雏形。

汉江流域最为辽阔的平原有两块,一块是位于汉江上游汉中境内的汉中平原,另一块就是江汉平原。如果现代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所持的汉江诞生年代比长江、黄河早7亿年的观点成立的话,中国境内最早出现的平原是不是应该是汉中平原呢?因为1.5亿年前,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还沉没在海底,之后发生在我国南方的印支运动,才使后来的三峡地区和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海槽隆起,升出海平面,并与华南、华北已经成形的陆地连为一体,构成我国大陆雏形。而那个时候,长江才刚刚在三峡地区高山深处诞生,并被三峡地区刚刚崛起的高山胁迫着经四川、云南向西流入地中海和印度洋。

这个时候,也正是现在的江汉平原仍然被滚滚而来的汉江之水淹没并形成浩瀚无涯的云梦泽的年代。也是在这个时候,汉江携带大量泥沙等沉积物,并借助秦岭、巴山之间频繁爆发的造山运动,拉开了在现在汉中境内制造一块山间平原的序幕。

早在2004年,我穿行于秦岭南北的时候,每每从群山丛中出来进入汉中,我都迷惑于莽莽秦岭、巴山之间,何以会出现一片如此平坦沃饶的平原。根据基本地理常识,平原一般出现在大江大河下游,如果依照现在确定的汉江源头在汉中平原西部边缘宁强县大安镇汉王山的说法,从大安镇经勉县青羊驿蜿蜒东流的汉江才刚起步,即便是在接纳来自秦岭、巴山的玉带河、沮水、堰河后,汉江也还是“家有小女初长成”的样子。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刚刚诞生的汉江在起程二三十公里后就开拓出了一片辽阔平原呢?

接下来,穿行于汉中境内汉江南北两岸的我发现,无论是在北岸的秦岭脚下,还是在南岸的巴山河谷深处,频频出现、明显受外力挤压断裂的褶皱山体似乎在提示我,在遥远的地质年代,南北对峙的秦岭、巴山出现过强烈的挤压断裂,汉中平原是在秦岭、巴山山体断裂的裂隙中形成的。

为了解除这个疑窦,我不得不再次探索中国大陆形成的前世。

进入江汉平原,纵横交织的河汊为汉江补充着源源不断的水源

40亿年前,中国大陆和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一样,被海水覆盖,一片汪洋。不过在海水深处,也分布有很多海槽。这些纵横交织的海槽就是后来高山和陆地诞生的“胚胎”。现在的汉中平原就是其中一条深切海底的巨大海槽。接下来的几十亿年,沧海桑田的巨变、造山运动的轮回反复,让紧紧环抱这条大海槽的秦岭、巴山高高崛起,大量海底及山体堆积物使沉积在海底的海槽亦随之缓慢上升。大约在6000万年前,汉中平原露出真容。这一时期,长江还在将发源于三峡高山地带的江水向西输送到地中海和印度洋,而汉江则已经开始孕育一块供后来的龙岗人生存的平原了。

曾经的汪洋大海即将华丽转身,但汉中平原形成的秘密在此后几千万年,才被当代地质学家解开:当代地质学家从汉中平原发现了厚度超过500米的地质堆积物,这些秦岭、巴山上升过程中遗留在海槽深处的山地风化物质,形成了汉中平原最初的可以孕育万物的土壤。1000多年前,北宋文豪文同做汉中太守时,面对无意中在南郑县龙岗遗址所在的梁山发现的众多石珊瑚百思不得其解,写下“海底初生处,扶疏苦未全。几时随铁网,流落汉江边”的诗句,抒发他的好奇之情。

即便是现在,在汉中平原及其周边,我们还是很容易找到在遥远的过去汉中平原曾沉睡在海底的实物依据。

2012年受陕西省旅游局之邀,采写那本至今未出版的纪实文学《全旅游时代》时,面对大巴山北麓的南郑黎坪国家地质公园中宝塔灰岩上裸露的中华震旦纪海洋古生物化石,以及密林深处纵横交织的海底山、海沟遗迹,我恍惚回到了汉中平原波涛汹涌、水天相连的太古时代。

6000万年前的地质变化虽然让汉中盆地从海底升起,但要让一块堆积着厚厚地质堆积物的沟槽变为可供人类生存的肥田沃野,还需要极其漫长的地质地理演变过程。200万年前,秦岭、巴山再次剧烈上升,宣告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中平原基本成形,接下来平原沃野的形成任务,将由一条古老的河流来完成。

这条河流,就是已经在秦岭、巴山之间流淌亿万斯年的汉江。

古老的汉江从时光的手里接过创造汉中平原任务的时候,东西汉水尚未分流,自北向南穿越秦岭南坡的嘉陵江与西汉水汇合之后从阳平关向东,径直奔向如一个刨开的巨大葫芦般横卧秦岭、巴山之间的汉中平原。

西汉水、嘉陵江,以及伴随地质变化应运而生的玉带河、沮水、褒河、牧马河、湑水河、酉水河、椒溪河、泾洋河,汇合来自秦岭、巴山之间的千壑万溪,沿途吸纳了成千上万条大河小溪汇聚汉中平原,一条大河气象初成。愈往东流江水愈见浩荡的古汉水后浪推前浪,朝着鄂西滚滚而去,曾经在秦岭和巴山谷溪里顺流而下的泥沙等悬浮物,却被不舍昼夜的江流不断淘汰,一层又一层,沉积在河床之下,将高低不平的河底沟槽填平,将裸露在河床下的碎石巉岩埋没,形成一片平原的母床和胚胎。大约2亿年前的燕山运动,迫使海水再次退缩,宁强、勉县、西乡、镇巴一带的山间盆地、小面积内陆湖,以及湖岸上裸露于水面的陆地相继出现,预示着由一条江流创造的平原即将诞生。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古汉水的这种运动就一直没有停止。应该是在七八千年前,东西方人类共同经历的那场大洪灾过后,与汉江一岭之隔的渭河大湖消失之后,中国大陆格局基本形成,古汉江也结束了在秦岭、巴山之间桀骜不驯、肆意奔腾的历史,开始将它温顺柔曼的流水收拢到自己已经开拓的河道,蜿蜒东流。

大洪灾过后,秦巴山区生机勃勃,万木葱茏,古汉水波澜不惊,潺湲流淌。曾经被江水占据的河床在江水渐次退去后,形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湖泊、浅滩、江渚和基本成形的平地。然而,燕山运动余声未落,陆地还在继续上升,大冰期过后突然变得炎热难熬的气候,使散落在汉中平原的湖泊相继干涸,裸露的地表也在年复一年的风雨剥蚀下改变着模样,松散肥沃的沉积层面积随之越来越大。在地壳运动、风雨剥蚀以及古汉江江流日复一日冲积的作用下,干涸的湖泊被沉积物填平,零星散在古汉水河道两岸的浅滩、江渚连为一体,一片平坦的原野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起勉县、东至洋县、东西长116公里、南北宽5公里至30公里的汉中平原。

汉中盆地刚刚从海底露出冰山一角的时候,最先发现这块辽阔沃饶之野的还不是人类,而是第四纪冰期过后遍布世界各地中低纬度山林、河谷、平原的脊椎类动物,有三门马、剑齿象、肿骨鹿、大熊猫、中国鬣狗等,也有各种鼠类,以及牛、羊、猪和猴、猿等灵长类动物。

在古汉水经年累月的冲击、淤积让肥沃的汉中盆地粗具形态的时候,汉江北岸紧临汉江的南郑县龙岗寺高隆的山岗上,迎来了汉中平原最早的原始居民。距今12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这群凭借打磨器生活的人类先祖被秦岭巴山之间这块日渐开阔、繁荣的平原吸引而来后,汉江两岸亘古的岑寂才被打破。紧接着,距今7000多年又有一支已经学会加工更加精细的石质生产工具的原始人类,也在西乡县境内汉江支流牧马河冲击而成的西乡盆地李家村台地安家。及至褒国人和蜀人的身影相继出现在汉江两岸的春秋战国时期,渔耕便利、万物繁荣的汉中平原上扑面而来的稻香,已成为让莽莽秦岭遮蔽之下的北方争霸者蠢蠢欲动的富庶之地。然而,这块宜居宜业的富饶平原真正被北方统治者所正视,是在汉中被秦国收入囊中之后。

富庶的汉中平原的第一个发现者,是大汉帝国创建者、汉高祖的谋臣张良。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失利后,刘邦被项羽发配汉中做汉中王。那时的汉中平原尽管物产丰富,但由于秦岭巴山隔阻,人烟稀少,尚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所以刘邦迟迟不肯去汉中就任。这时,丞相萧何劝刘邦说,汉中乃天汉之地,最适宜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果然4个月后,刘邦就从古汉水滋润的这块古老平原起步,朝着创建大汉帝国的人生巅峰走去。

仿佛是有意考验这条古老江河的膂力,在汉中平原上舒张流淌了100多公里的浩荡清流,刚刚进入洋县东部的龙亭镇和黄安镇之间,从洋县北部和佛坪绵延南下的高山峻岭和自西乡北上的大巴山将江水紧紧夹住,汉中平原亦到了边界。原本在开阔平原轻松流淌的江水,骤然间被逼到群山围困的幽深峡谷深处,蜿蜒回转,朝依然峰岭纵横、峡谷交织的安康、商洛方向流去。

安康、商洛境内许多著名的河流,如池河、任河、岚河、月河、金线河、旬河、丹江等更加丰沛的河水虽然悉数汇入奔流不息的汉江,然而秦岭和大巴山的群山犬牙交错,与汉江争抢地盘,汉江和它众多支流被挤压在山谷深处,曲折前行。既然古老的汉江没有能力在凌乱蹲踞的群山之中开拓出如汉中平原一样开阔的地盘,就只能在群山相对零散的地方冲击出一片片小而逼仄的山间盆地。我们在汉阴、汉滨区一带看到的安康盆地,四处密布着一座一座的低矮丘陵,其平坦度与开阔度,实在无法与汉中平原相提并论。

不过,从陕西安康境内的石泉到湖北荆门所辖钟祥市,于群山峡谷围追堵截中千回百转、奔袭几百公里的汉江,在与绵延不断的群山峡谷冲击搏斗中已经积攒了足够的膂力。从东有大洪山隔阻、西有荆山余脉胁迫的湖北宜城顺流而下,穿越呈阶梯状分布的平原、丘陵和山地进入钟祥,汉江即将与挣脱三峡挟持、滚滚而来的长江携手,用它奔流不息的江流创造又一片广袤无际的江上平原。

2014年8月,我从汉口追逐汉江踪影西行,一路都走在江汉平原上。弥望的稻田,宝石般镶嵌其间的湖泊,绿野环绕、黑瓦白墙的村落,在午后明澈纯净的阳光照耀下次第闪现。10年来沉迷于群峰连绵的秦岭山区的我,在如此辽阔的原野驱车奔走,面对车窗外一闪而过的碧水青湖和仿佛永远都没有尽头的广袤原野,恍惚之间竟有一种在碧水无垠的海面漂流的感觉。

从汉口逆流而上,辽阔的平原、弥望的稻田遮掩了滚滚江流。为了追寻汉江清澈飘逸、蜿蜒柔曼的身影,出汉口,我尽量避开高速公路,选择国道、省道,甚至县乡公路逆流北上。然而,从丹江口转身北下的汉江在老河口、襄阳、宜城一带进入江汉平原,没有高山,没有丘陵,蜿蜒在即将抽穗的稻田深处的江流显得更加隐秘苍茫。在汉川、仙桃、潜江、天门、沙洋、荆门一带,我一直在汉江左右环绕穿行,然而茫茫大野将汉江水波隐匿在一片苍翠的大地深处,除非在一座又一座横卧江上的跨江大桥与波光粼粼的汉江不期而遇,更多时候我只能面朝茫茫原野,循着隐约可闻的涛声,于绿野深处默默感受1000多年前大诗人李白漫游江汉大地时所描述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寥廓之境。

从汉口出来,我放弃了径直北上去孝感市所属的云梦县寻找云梦泽之梦的打算。因为我知道,现在的云梦县仅仅是一个古老的地名,我追随汉江身影时必经的江汉平原,才是云梦泽腹地。尽管远古时代曾经覆盖整个江汉平原的水世界——云梦泽已经消失,但只要俯下身来仔细辨认,一望无际的绿野深处,云梦泽沧海桑田变迁的遗迹随处可见。一片片大小不一的内陆湖、池塘、河汊,遍布汉江两岸原野深处,那应该是云梦泽的最后遗迹。我经过的大小城市,也都有一泓波光潋滟、烟波浩渺的湖,让本来就飘逸着楚风楚韵的荆楚大地更加充满柔媚迷人的风韵。

然而,如果将时光倒回到三四千万年前,我们会发现,包括武汉在内的整个江汉平原还是一片汪洋,刚刚崛起的鄂西山地南北两侧,两条滚滚而来的古老江流——汉江和长江汇聚在这里,形成烟波浩渺的云梦泽,南起长江,北到京山、钟祥的江汉平原,还覆盖在浩渺水波下面。

与汉江上游的汉中平原相比,江汉平原诞生的年代显然要晚得多。

应该是在三四千万年前,骤然隆起的青藏高原截断长江和汉江之水从西藏向西流入地中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后,中国大陆剧烈的造山运动告一段落。一方面,聚集在云梦泽的浩瀚江水被迫重新选择出路;另一方面,长江和汉江带来的大量沉积物不断淤积云梦泽湖底,迫使云梦泽湖水外溢。如此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经过数万上亿年的海陆变迁,汉江和长江合流后有了新的出海通道。云梦泽湖水外泄后形成的星星点点、成千上万、大小不一的湖泊密布江汉大地。湖泊群之间江渚、岛屿、陆地出现,应该是在五六千年前。因为正是这一时期,汉江东岸天门市石家河和京山县屈家岭出现了长江中游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也是曾经一片汪洋的云梦泽最早提供的可让人类栖身的陆地。不过,那时的汉江下游湖泊、沼泽密布,而且地势低洼不平,还看不出即将成为一片辽阔平原的迹象。直到云梦泽彻底消失之后,滚滚而来的汉江和长江更加努力地将它们带来的泥沙等沉积物赏赐给干涸了的湖底和低洼地带,定期泛滥的江水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用它带来的泥沙将高低不平的洼地填充、抹平。到了楚人筚路蓝缕沿汉江支流丹江顺流而下,进入江汉平原腹地潜江建起楚国最早的离宫——章华台的先秦时代,汉江带来的泥沙仍然持续不断地向东扩展,江汉平原上最早的三角洲——汉江三角洲率先形成。伴随着汉江和长江泥沙年复一年冲积,汉江三角洲和荆江三角洲不断延展,越来越多的湖泊消失,汉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连为一体,江汉平原雏形基本形成。到了郦道元写作《水经注》的时代,汉江和长江共同冲积的新老三角洲渐渐再度融合,云梦泽彻底消失,一片辽阔平坦、平均海拔只有20多米的大平原,在汉江和长江共同孕育下诞生了。

然而,此后千百年来一直湖泊星罗、水网交织、河流纵横,且长期受汉江和长江江水泛滥影响的江汉平原,真正迎来众多开发者并成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还要等到北宋以后。北宋末年,金兵大举进犯北宋,北方难民纷纷南迁,进入江汉平原围堤造田,江汉平原迎来前所未有的开发期。南宋末年,蒙古铁骑长驱南下,又有大量南方难民迁入江汉平原。接下来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潮,让更多干涸的湖区变成良田,江汉平原迎来万物生长、稻菽弥望的青春期。

江汉平原的诞生,不仅改变了古老汉江的命运,也让古老的华夏大地充满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