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与孝
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忠孝节悌”一度成为老祖宗创造的众多具有道德指向的词语中最不常用,也最被冷落的词语。然而,在汉江两岸行走,这种曾经被视为封建愚昧禁忌的传统美德,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秦岭、巴山莽莽丛林,汉江沿线的高山幽谷间。
2014年11月29日下午到石泉,为了不叨扰朋友,我没有跟石泉县旅游局书记张昌斌打招呼,自己去了后柳水乡和熨斗古镇。第二天一早见面,张昌斌拉我去县文化馆看“割肝医母”碑。
清光绪年间,石泉人曾荣富割肝医母的故事,10年前我到石泉时已经听说了,那通至今保存在石泉县文化馆的石碑我也看过了。
曾荣富割肝医母的故事大概如下: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文化馆收藏的“割肝医母”碑
光绪年间,石泉县北部将军河边的山洞里住着一户曾姓人家,妻子汪氏生下3个儿子,生活很是艰难。丈夫去世后,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陷入困境。不得已,汪氏只好将两个小的送人,身边只留下8岁的曾荣富,靠给别人洗衣做饭拉扯儿子长大。曾荣富稍微长大些,就去给有钱人家做长工,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但祸不单行,光绪十七年(1891年),母亲汪氏得了一种怪病,曾荣富节衣缩食,四处求医拜神,母亲的病情不仅不见好,反而越来越严重。有一次,病危的母亲说她想吃猪肝,曾荣富向他做长工的东家求助。时值五黄六月,去哪里找猪肝呢?没办法,东家给他一块猪肉,让曾荣富给母亲吃了试试。没想到,吃了这块肉,母亲的病好了许多。但没过多久,母亲的病又加重了,昏迷中她又喃喃自语说:想吃猪肝。眼看母亲快不行了,怎么办?没有钱给母亲买猪肝,再向东家讨要也张不开口。想来想去,曾荣富决定剖腹割自己的肝给母亲医病。《续修石泉县志》记述曾荣富割肝医母这件事时写道:“值母病,医药祈祷,日见重危。乃剖腹割肝,假肉以进,而母病寻愈。”故事的结局是,母亲喝了曾荣富用割下来的肝熬制的汤后,药到病除,曾荣富也被乡亲们救了下来,活到82岁,无疾而终。
据传,曾荣富割肝医母那天夜晚,他家上空红云骤起,照得将军河一带的山谷一片通红。时任石泉知县的张育生闻知此事感动不已,为曾荣富题赠“割肝医母”石碑一通,当时一位姓童的郡守还给曾荣富送了一块“至行励俗”的匾额。
这些细节被记录在官修的《石泉县志》里。石泉县将军河畔至今还有曾荣富墓。为曾荣富题写“割肝医母”碑的张育生,字世英,是我的老乡,天水西关张氏,清代确实做过石泉知县。
由此可见,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孝悌故事,大约是真有其事了。
第二次我从西乡堰口进入泾洋河峡谷后,一直走在幽深的峡谷底部。到了拴马岭,道路突然变陡,拴马岭隧道尚未贯通,我只有沿翻越拴马岭山顶的老路才能进入镇巴。一转弯,公路旁两户人家对面有个小神龛,拍照之际,一个40多岁的男子邀我到家里喝茶。进门一看,套间里躺着一老妇人,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又加盖了一件皮大衣,看样子病得不轻。一个十七八岁、穿着时髦、长得眉清目秀的姑娘站在床边,正一勺一勺给老人喂药。老人吃一勺,姑娘舀一勺,先放到自己嘴边轻轻吹吹,再给病人喂。小姑娘十分有耐心,动作不紧不慢,我盯着看了好久。
这户人家姓刘,祖上是从四川迁徙到这里来的。
男子说,我刚才拍照的神像是他爷爷供奉的药王。他爷爷早年行医,医术高超,待人也好,是这一带有名的中医大夫,如果活着,该有100岁了。他们家本来住在山下,爷爷为了方便采药才搬到山上住,70多岁就瘫在床上的曾祖父,在他爷爷的照料下活了90岁。男子还告诉我,床上躺着的是他母亲。他们兄弟3个,他是老幺,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所以照料并为父母送终是他的责任。父亲早在几年前去世了,母亲瘫在床上,他也不能出去打工挣钱,也就将就过日子,多陪陪母亲。我问他喂饭的姑娘是不是他女儿,男子点头称是,还说女儿本来在西安打工,知道奶奶病危,非要辞掉工作,陪她度过最后一段时光。
“也好,百善孝为先,工作没了可以再找,如果欠下孝心,心里一辈子都不安稳!”临了,男子自言自语地说。
这名男子说他手里的这本医书,是他的爷爷传下来的
古老的自然崇拜习俗,让汉江两岸秦巴山区的人们生活得安静而自足
大概是由于汉江流域的土著大多有过背井离乡、辞家别土的痛苦经历吧,历史上远离儒家文化中心的秦岭、巴山之间,似乎比任何地方都讲究修身立德的传统。这些年在汉江两岸行走,无论是深山僻野,还是荒郊村镇,许多地方至今还保存着落满岁月尘埃的忠孝碑、孝悌碑和贞洁碑,地方志也都为当地那些尽孝守节的普通百姓留有一席之地。第一轮修编的《山阳县志》就收录了蔡光先孝母爱弟的事迹:“顺治时,本县生员蔡光先,七岁丧母,四事后母皆尽孝。晚母张氏生弟光祚刚二岁,父病逝。光先曲体母意,爱弟极笃,亲教弟读书习字。弟甫十岁,张母殁,光先延师教弟,因以成生员。光祚十二岁时,吴三桂部据县城达八月之久,街坊门室尽毁,杀掠男女大半,光先负弟避难,历经险阻。弟十六岁为之娶妻,不久弟媳亡,竟破自产,又为续娶,终促弟祚学业成就。县令王辰旌其门曰‘孝友楷模’。”
“中华诗祖”尹吉甫,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集者和编纂者之一,还是西周以后备受历代封建帝王推崇的大忠大义的代表。
尹吉甫最初引起周宣王敬重,不仅仅因为他超群出众的才能,而且源于他事君忠诚、待人仁义宽厚的品格。做太师时,尹吉甫殚思竭虑,教习太子;国家有难,他不计得失勇赴国难;与人相处,他坦陈自己之短,颂扬别人之长。尹吉甫和仲山甫同朝为臣,共同辅佐周宣王,是宣王的左膀右臂。尹吉甫不仅和仲山甫相处得非常和谐,还在周宣王派仲山甫去齐国筑城时写作《烝民》一诗,盛赞仲山甫的美德与才干:“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正是欣赏尹吉甫忠君敬业、胸怀磊落的品格,周宣王才在弥留之际将太子宫湦(周幽王)托付给了尹吉甫、仲山甫、方叔等大臣,并夸赞尹吉甫“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2014年8月,从房县回来4个月后,我在网上看到房县举办了第二届“十大道德模范”颁奖大会,主题就是“忠孝名邦,厚德房县”。有网友跟帖说,房县“忠孝名邦”的美誉,来源于千古忠诚楷模尹吉甫和“二十四孝·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黄香。过去,房县东城门高悬一块明嘉靖年间知县夏维宁题写的“忠孝名邦”大匾。
黄香9岁丧母,酷夏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的故事,读过《二十四孝》者都知道。不过,我得到的资料普遍认为,黄香是江夏安陆人,也就是现在湖北云梦人。但房县许多资料显示,黄香与古房陵有着斩不断的联系。有一种说法是黄香祖籍古房陵,另一说法是黄香虽然是江夏人,但古房陵是他的食邑,所以黄香生前经常来这里。《房陵史话》还记载,有一年房陵遇水灾,全县庄稼颗粒无收,在魏郡当太守的黄香专程赶到房陵,将自己的俸禄全部捐献出来,赈救灾民。房陵百姓感其恩,在黄香死后请求将其生前穿戴过的衣冠葬于房陵,还在城西两里处修建了黄香墓和黄孝子祠。
清同治年间所编的《房县志》在解释房县“忠孝名邦”来由时说:“房(县)号‘忠孝名邦’,盖以西有黄香祠,东有尹公墓也。”
这家老宅已经无人居住,但“与德为邻”的传统依然在汉江流域延续
尹吉甫与房县的关系似乎基本清楚;至于黄香是不是房县人,在我看来不是问题的根本,因为过去的安陆江夏、现在的云梦和房县,都属汉江流域。在古老汉江开拓的这片南有崇山峻岭、北面是辽阔平原的大地上,出现了尹吉甫和黄香一忠一孝两位精神楷模,这样的幸事不仅属于汉江,也属于生生不息、古老智慧的华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