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酒与泸州老窖、茅台

土酒与泸州老窖、茅台

这是我在略阳时,作家周吉灵给我讲述的故事: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驻守陕西略阳的四川泸州舒姓武举人公干期满,要解甲归田、告老还乡了。长期居住在羌汉杂居的秦岭深处的舒举人,已经完全融入了嘉陵江边上的当地生活。在舒举人所有喜爱的当地炊饮中,最让他难以拒绝的是略阳苞谷酒。这种土酒以高粱、苞谷、小麦为原料,用当地特制酒曲酿制而成,酒质甘醇,酒香浓郁。在任这些年,舒举人每天都要喝几杯。久而久之,略阳苞谷酒被他视为天下第一佳酿,一日不饮,便感到浑身乏力、嘴干舌燥;无论在公堂操持公务,还是在家里休闲度日,只要几杯苞谷酒下肚,便顿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所以卸职回泸州老家前,舒举人舍弃了一切可能给他穿山越岭、长途跋涉带来负担的物件,唯独醇香的略阳土酒,他权衡再三,还是无法舍弃。于是在为卸任做准备的日子里,他不仅差家奴悉心学习略阳苞谷酒的酿制工艺,并且动身时带了几坛子略阳苞谷酒,还特意向略阳城最有名的酿酒坊讨要了些窖泥和酒曲,带回了泸州。

古汉水岸边的窖泥和酒曲的到来,为原本默默无闻的泸州酿酒业发展和变革,带来一场革命。

据周吉灵介绍,此前泸州酿酒普遍以糯米、杂粮为原料,小曲酿酒,高温发酵,发酵时间仅有春秋两季,度数低,不宜久藏。而舒举人带去的酒曲,是以略阳小麦粉高温制成的大曲,酿酒原料以高粱、苞谷为主,浓度高,低温发酵,发酵时间从当年秋天到次年夏天均可,窖藏时间长,而且越久越香,是典型的醇香型白酒。略阳酒曲和酿造工艺到了泸州后,舒家随即按照舒举人意愿,对祖传舒聚源酒坊酿酒工艺进行调整。果然,这一改良让舒聚源酿造的老窖特曲一时间名震泸州城,长盛不衰。据说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泸州老窖特曲,就是舒聚源的产品。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1807年立的泸州舒聚源《重修龙泉井碑》上和《中国酒文化通典》中。

周吉灵还说,如果再往深里追究,茅台酒也是受了略阳土酒酿酒工艺影响的。他查到的《遵义府志》说,太平天国之后到1941年期间,茅台镇酿酒所用的酒曲,主要为陕西商人贩运到黔北的略阳大曲。后来,当地人对来自古汉水岸上的略阳大曲进行改进,才有了茅台镇特有的酱香型白酒茅台曲酒。

周吉灵给我讲这个故事之前,我已经领略过汉江流域乡村集镇随处可见的当地土酒——苞谷酒那厚重、浓烈的酒香。

2004年盛夏,从丹江流过的商州到山阳后,商洛诗人慧玮领我拜见的第一个人,是山阳县文化馆作家周知。一进门,周知递给我的饮品不是清茶,也不是白开水,而是一杯有一股浓重老烧锅味道的山阳苞谷酒。一路都在炎炎烈日下奔走,浑身燥热得几乎无力行走的我,一杯苞谷酒下肚,一身热汗淋漓而出后,竟感觉清爽惬意了许多。不过,那种纯粮食酿造的土酒酒劲特大,周知给我的一杯酒,在我体内燃烧沸腾,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

由于地处中国内陆南北自然过渡地带,汉江流域既北又南的地理、气候条件,让汉江中上游成为我国大陆物产最为丰富的地区。就农作物而言,陕南、十堰高山和半高山地带,既是玉米、小麦的世界,也是北方各种果蔬生长的乐园;到了汉江干流星罗棋布的大小盆地,生机勃勃的水稻、茶叶、柑橘让人感到的却是江南的富足。丰富的物产,让这里的人们有足够的余粮酿制香醇迷人的粮食酒。再加上在过去,汉江流域更多的居民居住在山大林密的秦巴山区,潮热的生活环境,需要一种有足够热量的饮品驱潮御寒;漫漫长夜,需要一种可以点燃内心激情的物质抵御独居丛林的孤寂、恐惧与愁苦。这大抵是汉江两岸民间家家户户都会酿酒的缘由吧?

我不熟悉民间土酒酿造工艺,但在汉江两岸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出售当地土酒的店铺招牌。行走在深山小镇或乡间路旁,只要闻到一股酒糟味扑面而来,附近必有卖土酒的店铺,或附近的街坊邻居正在酿制苞谷酒。有些酒坊前店后铺,坊中的大酒缸里是后院酿制的白酒。不贵,一般几元一斤,买不买,先品尝。临街店铺的老板也不招呼你来买酒,即使你走进酒坊,老板也不问你是不是要买酒,站起身来,揭开缸盖,一只酒提或一只瓷缸随意舀上一些,任你品尝。酒缸打开时,扑鼻而来的酒香已经让你按捺不住,于是品尝过后,花一二十块钱,一塑料壶苞谷、高粱和水的化合物幻化出的醉人酒香,也就成了一个人旅行中温暖的伴侣。

我也曾经造访过几户苞谷酒制酒作坊,空荡荡一尘不染的屋里,只有几口大酒缸。有的捂得严严实实,不见有酒流出;有的酒缸下部的小酒嘴已经打开,酒嘴下接一个桶子,散发着浓郁酒香的酒液汩汩流出。这样酿出的酒,酒色往往泛着微黄,也不似工业化生产出的白酒那样清冽,但从汉江土酒那种醇厚迷人的酒香里,我能嗅到五谷的香味,以及汉江两岸万千生物的气息。在紫阳,一位每年只酿一二百斤酒供自己饮的老人告诉我,巴山土酒之所以醇香醉人,是因为他们使用的酒曲里还要添加从山上采的中药材。

汉江两岸的秦巴山区,随处可见这种老百姓自己用汉江之水就地取材酿制的各种各样的土酒

2012年夏天,受陕西省旅游局邀请,为采写一本纪实文学《全旅游时代》,我跑遍了陕西全省几乎所有有些影响的旅游景区。从商南到南郑黎坪景区的路上,这次采风活动的策划者、西北旅游协作区秘书长王晓民打电话提醒我,到了黎坪,要小心那里的“甜蜜蜜”。我问“甜蜜蜜”为何物,王晓民哈哈一笑,卖关子道:去了就知道了。

黎坪地处大巴山、米仓山深处,群山莽莽、重峦叠嶂,是南郑西南最后一个乡镇。那里的山水美景和第四纪冰川期遗留的海底生物、自然奇观,是在原南郑县黎坪林场禁采禁伐转型过程中才被发现的。我们到那里的时候,正是酷热难耐的8月盛夏。有条叫八道河的小河从米仓山深处向北经勉县流入汉江。刚刚下过一场转瞬即逝的骤雨,清澈的河水、晶莹的丛林,被阳光照射得一片澄明。人在太阳下,那种难以抵挡的燠热与潮湿,让人透不过气来。进了房间,被褥潮乎乎的,好像刚刚被雨水浸泡过似的。为了驱赶潮气,我们到来之前服务员已经为我们的房间打开了电热毯。

接待我们的是黎坪镇党委书记兼黎坪景区管委会主任的杨波,这位曾经在黎坪林场最艰难的时期带领职工开发自然生态旅游的老林业人,长得温文尔雅,酒量却非同一般。晚饭饭桌上,摆的尽是林区自产的各种野生食材制作的美味佳肴。开席前,杨波微微一笑,说王秘书长已经嘱咐过他,一定要让我尝尝当地的美酒。

说罢,杨波举起一只没有标签的葫芦瓶子,咕嘟咕嘟,给每个人斟满一高脚杯。酒一入杯,立即有一股掺和了蜂蜜味和酒味的异香弥漫开来。瞅着酒杯里泛黄透亮的液体,我好奇地问这是不是“甜蜜蜜”,杨波微微一笑,点头说是。紧接着,杨波又追加了一句:“陕南各地都有自己的土酒,这‘甜蜜蜜’可是我们黎坪的独创!”

第一杯入口,那种厚重的烧锅味被蜂蜜的香甜遮盖,香甜润口的口感,一下子让我把王晓民秘书长的警告忘到了九霄云外。蜂蜜的香甜、土酒的醇香,让我完全忘记了土酒的酒精度数一般都在50度以上。不知不觉,我们几个人就喝空了七八个酒瓶。待酒意醺醺进入梦乡时,那种香甜可口的酒味,还在我梦境萦绕。

第二天,杨波告诉我,昨晚喝的“甜蜜蜜”就是陕南汉江流域老百姓家家会做、逢年过节款待亲友、劳动之余抿几口暖身子的苞谷酒。“甜蜜蜜”香甜醉人,全因加了秦岭、巴山里老百姓家里自己产的土蜂蜜。其制作工艺,就是在酿好的苞谷酒里加入当地土蜂蜜重新熬制。纯粮食土酒和纯天然蜂蜜结合,原酒经二次熬制挥发,度数也比原酒有所降低,所以喝起来香甜爽口,口味迷人。不过,蜂蜜的香甜并不改变秦巴山区自产土酒酒味厚重、回味绵长的本质,一旦喝醉,醒酒时间很长,所以有人给“甜蜜蜜”起了一个外号——温柔的杀手。

几年前,我在《渭河传》里写杜康无意间发明酿酒术时说,酒是诗歌出现之前唯一能够让人获得诗意并产生遁入仙境般飘飘欲仙感觉的物质。这十几年在秦巴山区、汉江两岸行走,我常常沉迷于大山深处、山间路旁的动人场景:上了年岁的老人摆一盘腊肉、几个小菜,打一壶自家坛子里经年不断的土酒,坐在家门口,一边悠然自得地品饮,一边神态自若地看一条清溪从屋前流过。如果有一阵清爽的山风徐徐吹来,我能从面对满山青翠、几朵白云的深山饮者微酡的脸上突然出现的笑容里,感受到一条古老江流孕育万物带给他们的那种平静、安适、悠然、沉迷的内心。

汉江流域弥漫的酒香,原本就是这片山环水绕的土地所蕴含的多彩诗意与古老生活的结晶。所以这里古老的酿酒传统,不仅渗透了背靠莽莽丛林、面江而居的汉江百姓与生俱来的硬朗厚重的品格,也是汉江流域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给这块土地的恩赐。

如果说汉江上游出产的土酒苞谷酒、高粱酒,曾经为泸州老窖和茅台成为世界知名的酒类品牌起到过画龙点睛作用的话,那么以产自秦巴山区的各种野果为原料酿制的果酒、用汉江流域特有的糯米酿制的黄酒,则是汉江流域古老深厚、丰富多彩生活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2004年8月到十堰,十堰日报社同人招待我们时,用的是房县自产的黄酒。那种香气浓郁的口味,和早先喝过的绍兴黄酒完全是两码事。面对我小盏换小碗、沉迷不已的样子,十堰日报社朋友告诉我,房县黄酒是正宗的大唐皇宫御酒。

写作《走进大秦岭》时查阅资料,果然发现有包括堵河、北河、南河、官山河在内1261条大小河流注入汉江的房县的黄酒源头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的周宣王时期。有资料记载,公元前827年,楚王派后来的《诗经》首位编撰者、房陵(房县古称房陵)人尹吉甫出使周王室时,送给周宣王的见面礼就是一坛房县出产的黄酒——白茅。据说尹吉甫带着房县黄酒一进大殿,满室酒香醉人,周宣王品尝后当即封其为“封疆御酒”,要求楚国年年进贡。如此说来,湖北房县黄酒名扬天下的历史,比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时出现的绍兴黄酒,早了300多年。

不过,十堰日报社同人向我推荐房县黄酒时,重点强调的是房县黄酒制作工艺,沿袭了盛唐宫廷的黄酒酿造技术。

房县地处汉江南岸神农架深处,山高林密,地僻人稀,自古以来就是朝廷流放罪臣、圈禁逆臣之地。唐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僭位搅政,继尧太子丹朱后,房县迎来又一位朝廷要人——被武则天废黜的唐中宗李显。失去皇权的李显被贬为庐陵王,被发配到天荒地远的房县。毕竟是一朝天子,李显离开长安时被允许带领700名宫廷御用工匠,伺候他的生活。李显带到房县的这700名工匠中,就有宫廷黄酒酿酒师。这些宫廷酿酒师的到来,让房县黄酒酿造业再度辉煌,民间酿酒、饮酒之风日趋兴盛。房县黄酒成为李显给母后武则天敬献的朝廷贡酒。据清乾隆年间《房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房县人皆爱喝黄酒,一人喝十几碗不算稀奇。大多数人喝酒后皆不食饭,有从晚上喝到天明者。地方史料记述说,20世纪30年代,房县西关有一条黄酒街,家家户户酿造黄酒,门口摆一口大酒缸,里头装满了房县人日日不离的黄酒。酒缸上蒙着纱布,压一块木板,扣一只瓷碗,往来路人冷了、饿了,无须问价,自己从缸里舀一碗仰头饮下,放几个铜钱即可自行离去。

如此豪卖豪饮的场面,现代社会已经很难看到。不过,2014年逆唐白河再次到河南内乡,我发现内乡老县衙附近一条街上,挤满了出售内乡黄酒和果酒的店铺。出内乡县城去淅川的路边,一家连一家的店铺门口垒成高墙的五颜六色的塑料桶十分惹人眼目,近前一看,一律是卖黄酒和果酒的店面。阵阵袭人的酒香中,老板争相介绍这是猕猴桃酒,那是黄酒,还有山茱萸酒。一位中年妇女说,内乡地处南水北调渠首,这里产的水果无公害、无污染,酿的果酒品质非常好,劝我带几斤。虽然汽车后备厢已经有一桶路上在汉中买的谢村黄酒,但我还是没有抵御住店主人的热情和酒香的诱惑,又买了一小桶内乡黄酒。

陕西洋县是汉江北岸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县,那里不仅有纪念中国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蔡伦墓祠,谢村镇出产的谢村黄酒也非常有名。最初知道谢村黄酒,是从唐德宗李适和苏轼的诗里。作为大唐皇帝,唐德宗李适应该是尝遍人间美酒佳肴了。然而品尝谢村黄酒后,这位金口玉言的大唐皇帝盛赞谢村黄酒说:“此酒只应皇家有,瑶池天宫量也无。”

冲着谢村黄酒的名声,2014年11月下旬从城固去西乡途中,我一转向,就到了可以隐约望到汉江波光的谢村镇。

和全国各地名震一时的古镇一样,谢村镇也与时俱进,满街看不到一丝千年古镇的痕迹。不过一进谢村镇,淡淡的酒香就迎面扑来。街面上,到处都是谢村黄酒的招牌。路边上、店铺里,塑料桶装的谢村黄酒堆积如山。这些年闯州过县,吃过不少买假货、挨宰的苦头,面对满街叫卖的谢村黄酒,为慎重起见,我选择了一位刚从地里除草回来的妇女,到她家里打酒。

那妇人家住在街北,院子后面便是稻田。我是在面对满街黄酒无所适从时碰到她的。当时,妇人拉了一车猪草,我问哪里有自家酿的黄酒时,她说她家就有。跟她进入村里,就有酒香迎面扑来。那妇人告诉我,谢村家家户户酿黄酒。有的人家以酿酒为生,但大多数人家和她家一样,一年酿一两千斤粮食的黄酒,农闲时到街上出售,更多的还是自家饮用、赠送外地亲友。她家仅有的两缸酒是去年酿的,现在仅剩一缸了。

随妇人进入偏房,一股掺和着中草药味的酒香扑鼻而来。妇人告诉我,谢村黄酒酒质取决于酿酒佐料。她们家的酒里有十几种中药材,经常喝这种黄酒不仅解渴解乏,还可强身健体。揭开酒缸盖,果然上面漂浮着许多草药叶片。妇人用瓢子荡开漂浮物,舀起半瓢黄酒让我品尝。我轻轻呷了一口,一股醇香的酒味和淡淡的药香清爽下肚,顿觉神清气爽,暖意在胸。

妇人找来一个10公斤装的塑料桶,给我打了满满一桶酒,并且告诉我,这酒存放时间越长,酒味越醇。喝的时候如果加上熬制的冰糖,味道更好。

从那天起,那桶谢村黄酒散发的诱人酒香,陪我走完了汉江两岸的漫漫旅程。

在洋县谢村镇,我到这位农妇家里买了一塑料桶用十几种中药材当佐料的谢村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