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联璧合订姻缘
珠联璧合订姻缘
分开的日子里,除了钱钟书一日一封情意绵绵的情书外,剩下的就是两人无尽的相思。那些难眠的夜晚,每当想起对方的点点滴滴,那撩人的思念似杏花雨、如杨柳风,在心里来回荡漾,两人都在品味那份苦涩、甜蜜。
杨季康在钱钟书情深意切时,邀请他到苏州拜见双亲。满怀喜悦的钱钟书在1929年年初来到了苏州。他和杨荫杭见面后,相谈甚欢。
当杨季康问父亲对钱钟书印象怎样时?杨荫杭只说了5个字:“人是高明的。”多余的话没有说。也许杨父对钱钟书了解得不多,单单从外表看,看不透这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这个在清华读研究生的书呆子能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吗?这才是杨荫杭担心的。
杨荫杭在女儿借读清华时,便得了小小的中风。他动作迟缓、说话困难,失去了顶天立地的气势,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外面都不能独当一面了。他在一次开庭时因为不能说话,没办法只好推迟了开庭。那个心怀天下、思维敏捷的大律师已经消失不见,增长的抬头纹和迟缓的步伐,让他知道自己不复当年,已经老矣。岁月如秋风,吹落一切饱含绿意的东西后扬长而去。
杨季康知道父亲患病后,心疼得直淌眼泪,杨荫杭却不停安慰女儿,仿佛得病的是别人,他是局外人,反复说自己已经好了。说自己好了的杨荫杭从此没有接过任何案子,被迫告别了热爱的律师生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失去了工作的能力,谁来完成养家糊口这项重任呢?那么多孩子需要养活?这也许是杨季康每月拿120元工资的原因吧!家世显赫的钱钟书怎能理解杨季康的苦楚,他只需要看书做学问,不用为生计发愁。爱面子的杨季康不会跟钱钟书说这些,她只能默默无言,害得钱钟书摸不着头脑,以为杨季康故意疏远他。
中风的杨荫杭还是希望女儿能找到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那个人一定要可靠,有能力有担当,能让女儿过上安稳的生活,不受苦受累。
不管杨父如何想,他知道既然是杨季康选的对象,他都尊重女儿的选择,对钱钟书的印象还好,加之钱钟书名气大,才气闻名国内,杨荫杭视他为“乘龙快婿”。钱钟书多聪明,拜见了准岳父后,立刻邀请杨荫杭的两位好友做媒,加上钱钟书的父亲已经把儿子托付给杨季康照顾,这还有什么顾虑呢?按部就班遵照传统的方式上门提亲呗。谁让他离不开杨季康呢!
求婚水到渠成,1933年的暑假,他们在苏州的酒店举行了订婚仪式。
钱钟书的家人之前没有见过杨季康,钱父在订婚宴上见到杨季康后异常欣慰——果然是知书达理的那个,他对人说:“杨季康实获我心。”
这场时髦的订婚仪式,让杨季康想想都幸福,多年后她回忆那场为她和钱钟书举办的仪式时表示,感到幸福的同时又觉得滑稽:
“五六十年代的青年,或许不知‘订婚’为何事。他们‘谈恋爱’或‘搞对象’到双方同心同意,就是‘肯定了’。我们那时候,结婚之前还多一道‘订婚’礼。而默存和我的‘订婚’,说来更是滑稽。明明是我们自己认识的,明明是我把默存介绍给我爸爸,爸爸很赏识他,不就是‘肯定了’吗?可是我们还颠颠倒倒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默存由他父亲带来见我爸爸,正式求亲,然后请出男女两家都熟识的亲友作为男家女家的媒人,然后,在苏州某饭馆摆酒宴请两家的至亲好友(因我爸爸生病,诸从事简),男女分席。我茫然全不记得‘订’是怎么‘订’的,只知道从此我是默存的‘未婚妻’了。”
“默存”是钱钟书的号,杨季康喜欢这样叫他,就像钱钟书喜欢叫她“季康”一样。
订婚仪式结束后,这两位就紧密地连在一起,难舍难分了,后来成为当代文坛显赫的巨星。对于两位大才子,很难说是钱钟书成就了杨季康,还是杨季康成就了钱钟书。只能说他们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然后成就了彼此,真乃珠联璧合也。
两人相处时间不长,为了美好的前程又各奔东西。钱钟书计划报考英庚款资助的公费留学。但是申请人报考的条件要有两年的社会服务经验。钱钟书只得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他教英语,月薪比杨季康少,只有90元。杨季康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言文学部,再次回到了清华大学继续读书。
喜欢写诗歌的钱钟书终于得到了最好的素材。这个素材是:爱情。从古至今,爱情不是人们一直在歌颂传唱的吗?不管是《诗经》还是唐诗宋词,乃至到了民国,用来歌颂爱情的情诗浩如烟海,不胜枚举。
两人分开两地,钱钟书更是文思泉涌,写了无数表达相思之情的情诗。
1934年,他整理了为杨季康写的情诗,自费出了第一本诗集《中书君诗》,里面还有杨季康的唱和诗作。这本诗集印刷数量不多,他只分享给了师友。吴宓有幸获得了一本,专门作了一首七律诗《赋赠钱君锺书即题〈中书君诗〉初刊》馈赠于他。诗中写的是对钱钟书的赏识和钟爱,如“才情学识谁兼具,新旧中西子竟通”。
现在交通已经很发达了,通信技术也日趋完善,恋人之间还是不愿长距离恋爱,就算是视频聊天也解不了相思的苦。相互拥抱,四目相对才是相爱之人解相思的良药。这对恋人不能视频不能语音,只能用书信的方式倾诉相思之情。
这是漫长的等待,也是长情的告白,两人一天一封信,坦诚地用文字表述出来。他们的书信内容涉及广泛,好像日记一般,遇到新鲜的事要分享,好书要分享,思念之情也要分享,就像现在的朋友圈,晒一晒彼此的点点滴滴……只不过他们的“朋友圈”仅两人可见,这些看似琐碎的诉说,呈现给对方的却是相思,浓得化不开的情感。
钱钟书还是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师,在书信的落款上总是用尽心思、花样百出。他最常用“奏章”这个称呼,有“禀明圣上”的意味。杨季康每次看到这个称呼都会忍俊不禁。有一次,钱钟书不称“奏章”,开始自称“门内角落”。杨季康看了不知何意,于是写信询问。钱钟书回信说这是“钱氏幽默”。“门内”是英语的谐音,意思是“钱”,“角落”是山士,翻译过来是“钟”的意思。
钱钟书这样搞,可能是想勾起杨季康的好奇心,能很快给他回信以解相思。话说这样幽默、深情、多才的人,怎不深入杨季康的少女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