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喜剧《称心如意》
第一部喜剧《称心如意》
在被日寇控制的上海,人们寻求的精神慰藉的方式是看戏剧(特别是话剧)。上海的地下党抓住了这个机会,组织开展了业余的戏剧运动,同时把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重心放在戏剧工作上。光1942年就组织了20个专业剧团,演出剧目89个。到了1943年剧团多达几十家,剧场20多家,演员200多人。正是由于生活在战区的人们备受压抑,才开始追捧戏剧。
李健吾、陈麟瑞、黄佐临、柯灵抓住机会组建了“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等。剧团组建好了,可想找到适合的剧本很难,当时我国写剧本还是个盲区,使用的剧本几乎都是翻译过来的。杨季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与剧本结缘,从这儿开始了剧本创作。
1942年冬,陈麟瑞改编的《晚宴》上演了,为庆祝剧作的成功上演,他邀请李健吾、钱钟书夫妇吃烤羊肉。几个人用两尺多长的筷子围坐在一盆柴火旁,一边吃肉,一边开怀畅饮。不知是谁引起的话题,陈麟瑞说:“我们这种吃法具有民族特色,蒙古人就是这样吃的。”杨季康闻言,接上话题说:“我看过《云彩霞》里的蒙古王子和《晚宴》里的蒙古王爷的故事……”
她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这两个故事,几人听得很认真。陈麟瑞听完后对杨季康说:“何不也来一个剧本?”
杨季康听后回答:“我很少看戏剧,一点经验也没有,不行,不行。”几人鼓励她试一试,盛情难却之下,杨季康答应试试。回去后,她写了一个没有名字的剧本,完成后交给陈麟瑞指导。
陈麟瑞看完提出了修改意见:“你这个剧本,做独幕剧太长,做多幕剧呢又太短,内容不足得改写。”
杨季康知道陈麟瑞在戏剧上的专业性,按照他的建议对剧本进行了修改。完稿后,杨季康在亭子里散步,想到“称心如意”四个字,于是剧本叫了这个名字。陈麟瑞看完,将剧本交给李健吾审阅,让杨季康回去等消息。
杨季康满怀忐忑,不知剧本写得如何?过了几天,李健吾打来电话,说立刻排演《称心如意》,由黄佐临导演,李健吾扮演徐朗斋。经过紧张的排练,杨季康的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终于在1943年春天正式公演。在公演前李健吾建议杨季康起一个笔名,好印在宣传海报上。杨季康想到“季康”两个字总有人读成“绛”,不如叫“杨绛”,从此,她的真名被人们忽视了,“杨绛”这个笔名一直伴随着她,只有自己家人还叫她杨季康。
剧团把作者名“杨绛”做得十分醒目,宣传功夫也做到了家,连季玉先生都看见了,他向杨季康要了两张票,带着侄女观看了演出。事后他问杨季康:“这部话剧是你公公帮忙创作的吗?”还有人以为《称心如意》是钱钟书的作品,特意跑来祝贺。
当时创作剧本时,杨季康没有稳定的收入,她觉得写剧本也许有不菲的酬劳,这样能改善窘困的处境。结果得到的酬劳只够下顿馆子,吃顿熏鸡熏肉的。
陈麟瑞、李健吾把黄佐临夫妇、柯灵夫妇介绍给杨季康,柯灵是这样评价杨季康的话剧的:“但一枝独秀,引起广泛注意的是杨季康。她的《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是喜剧的双璧,中国话剧库中有数的好作品。”
杨季康写剧本,和她在战乱期间生活在小市民中的深刻体验分不开。当时的上海滩,正是新旧参半、土洋结合、鱼龙混杂的时期,正是这种生活形态激发了杨季康的创作灵感。
《称心如意》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主人公李君玉的母亲在婚姻上不愿意听从命运的摆布,也不听从外祖父的安排,自作主张嫁给了穷画家。众叛亲离后只有到北平寻求生路,结果生下李君玉便与丈夫双双离世。李君玉的三位舅母看她可怜便把她接回了上海,明着说是援助孤儿,实际上把她当作不要钱的保姆来使用。长大后的李君玉性格越来越强,她们怕给自己招来麻烦,都不愿意收留在自己家,开始互相推让。
李君玉的大舅赵祖荫是银行经理,他根本看不起李君玉的穷画家父亲,对李君玉不感兴趣。大舅母对丈夫雇来的女秘书不放心,让李君玉顶替去做秘书,逼迫赵祖荫让步,借李君玉来拆散他们的关系。大舅被逼无奈又不甘心就这样失去女秘书,对外甥女自然是想着法子挑剔。大舅母利用了大舅不喜欢李君玉,不让她住在家里,让李君玉晚上住在二舅家。不料二舅家的表哥赵景荪爱上了李君玉。二舅母害怕了,怕她迷住自己的儿子,又让李君玉住到四舅家。四舅赵祖懋没有子女,对待外甥女还算和善。四舅妈属于那种“热心”慈善事业、只想挥霍金钱的人,她不愿意李君玉在家里闲吃饭,说要领养一个孩子。赵祖懋害怕领孩子回来制造矛盾,便与李君玉设计,给四舅妈写了一封假信,举报赵祖懋不但有相好的女人,连小孩都有了,想用这个计划让四舅妈放弃领养孩子。结果呢,四舅妈一天到晚跟着赵祖懋。李君玉在赵祖懋的家失去了容身之地,只得住到舅公徐朗斋家。徐朗斋有钱有宅,无儿无女无老婆,是个巨富。大家都想侵占他的财产,争着把子女过继给他。徐朗斋脾气古怪,任谁说都不听。
三位舅母不喜欢、讨厌李君玉,她们设计把李君玉送到徐朗斋家,以为她住不了几天便会到处流浪。哪承想李君玉到徐朗斋家后,和徐朗斋相处得很好,被收为孙女,成为财产的继承人。陈彬如是李君玉的男朋友,也是徐朗斋朋友的孙子,人品不错,徐朗斋同意他们的婚事。这样,李君玉的舅舅、舅妈、赵景荪的希望破灭了。被人撵来赶去的李君玉做梦也没想到幸运儿竟会是自己,结局真是“称心如意”。
杨季康运用一系列的故事,揭示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她在市民社会中待了八年,十分熟稔灰色平庸的普通人生活。通过这部话剧,深入地再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尴尬,剧中人物的形象,折射出五光十色的社会万象。
杨季康出手不凡、功底深厚,第一部剧作便一鸣惊人,《称心如意》得到一致好评,迎来如潮的喝彩声。
杨季康写的是含泪的喜剧,正如日本作家鹤见佑辅所言:“泪和笑只隔了一张纸。”用泪水稀释过的笑,才笑得含蓄蕴藉、笑得痛快淋漓,这种笑给人们无限的希望,笑中带泪最值得回味珍惜!
赵景深是复旦大学的教授,他在《文坛忆旧》中写道:“杨绛女士原名杨季康,她第一个剧本《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李健吾也上台演老翁,林彬演小孤女。我曾去看过,觉得此剧刻画世故人情入微,非女性写不出,而又写得那样细腻周至,不禁大为称赞。”
人,都是讲缘分的,20世纪80年代,著名导演黄佐临的女儿黄蜀芹把钱钟书的《围城》改编成电视剧,搬上荧幕,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