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夜归人

风雪夜归人

钱瑗和钱钟书一样,从来不参加旅游活动,她整天忙着教学、读书、找资料。同样是开会,别人抽时间到周边转转。钱瑗呢,经常到师范学校开会、讲学。会议结束,她不是在旅馆里读书备课就是返回学校,不像别人出去散散心、度度假放松一下自己。

她活着把自己放在了别人的后面,永远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把学生推出去,没有考虑自己。也许她本性如此,就如8岁那年,他们家的小阿姨阿菊的明信片不见了,上面写着她家的新地址,阿菊急得直哭。阿瑗在一边看着,静静地说:“我好像看见过,让我想想。”想了一会儿,阿瑗说出一个长长的地名,什么路口,几号巷子,看起来很像回事。按照这个地址寄信,竟然一字不错。

钱瑗和钱钟书一样,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做到了“过目不忘”。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她为学生四处找例句,才能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口吐莲花。如果没有过人的记忆力,很难让枯燥的教学变得活泼轻松,易于理解。

叶坦是这样评价钱瑗的:“有的人你跟他打了一辈子交道,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有的人你见他一面,就把他看出个八九不离十,钱瑗属于后一种人。”

善良的人不管走到哪儿,都以善举示人,钱瑗在父母到干校期间,有一天,一位扫大街的老太太到钱瑗家来,恳请杨绛夫妇成全一桩婚事。经过详细了解,杨绛才弄清楚:老太太颇有学识,是总工程师的夫人,儿子杨伟成离异,有一儿一女,她觉得钱瑗善良真诚,十分喜欢钱瑗,希望钱瑗能当她的儿媳妇。

杨绛和钱瑗商量,钱瑗考虑到这么多年与父母聚少离多,居无定所,不想与父母分开,便拒绝了婚事。

杨绛开导女儿说:“将来我们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个人,我们放得下心吗?”

钱瑗听了这话,说“让我考虑考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家人的努力撮合,钱瑗认同了这门亲事。她知道在这世上,母亲希望她以后有个依靠。

钱瑗的前夫王德一是她北京师范大学的同学,后来两人同时留校做了老师,“文革”初期两人结了婚。两个志趣相投的人结婚自然是幸福甜蜜的。杨绛夫妇也被这种甜蜜感染,这不,杨绛因为爱女也爱女婿,还帮王德一理过头发。

王德一在“文革”时期,被安上了“炮打林副统帅”的罪名,遭受了没日没夜的批斗。他不堪忍受这种侮辱,在隔离室北面窗户的暖气管上自杀身亡。王德一自杀的那刻,惦念他的妻吗?

钱瑗在王德一自杀后,搬出了北师大历史系的集体宿舍,与父母住在一起。钱瑗和杨伟成结婚时,杨的儿子已经18岁,到工厂上班了。钱瑗当人家的后妈,心里还是很忐忑的,她没有生育,也不知道如何跟这两个大孩子相处。

钱瑗的继子杨宏建在怀念钱瑗时,写了篇情真意切的文章:

当时我并没有不安。因为“钱瑗阿姨”是个很随和的人,不像“后妈”。那时我心里还有一个小算盘,“反正爸爸应该再结婚,那么钱瑗起码是个不坏的选择”。果然,妈在进入西石槽杨家的生活之后,一开始就与我和妹妹以大朋友的方式交往着,从未让我们感到有“继母”的感觉。同时,我俩从她那里得到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她对我们的人生轨迹有很大影响。比如说我在25年前上大学时,从未想过由妈辅导的英文,会对我的一生起到如此积极的作用,为此我永远感谢她!

妈不是一个擅长家务的家庭主妇,大概也没有人会这样要求她。所以很有“自知之明”的妈会尽量以其他方式弥补自己的这一“缺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每到星期六她该回西石槽的日子我会很盼着她,原因是她经常会给我们带回一些好吃的东西……因为要买东西,她一路要换几次公交车,经常到家很晚。如果是冬天,很早就黑天了,我们在家准备好了晚饭等着她。有时快七点了,我爸总是说:“先吃吧。妈可能马上就到了。”往往是我们刚坐下来吃饭,门开了,妈随着冷风背着大包小裹进得门来。她总是走得脸红红的,脑门上冒出汗珠。一边急匆匆地从包里往外掏东西,嘴里忙不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来晚了。”我们习惯了她这样出现,也很喜欢这样的一个晚上。

饭后我们通常看电视,电视剧居多。妈从没有时间或耐心看完一部电视剧,但又舍不得对此“孤陋寡闻”,因此她总是提前看电视节目报,用这种作弊的方式了解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得意地告诉我们:“后来……”对此,我们很有“意见”,认为她把悬念给破坏了。

不管对学生还是对家庭,钱瑗都尽心尽力,想要一切都完美,无奈一个人的时间有限,她不能给孩子做顿晚饭,只有在匆匆忙忙回家的途中不断换车给孩子们购买好吃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每每读到杨宏建写的这篇文章,总想到唐朝诗人刘长卿的“风雪夜归人”。

章廷桦是钱瑗的老同学,他说:

钱瑗的头衔确实不少:中英合作项目负责人,英国《语言与文学》编委,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北师大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的各种委员……一个个头衔和职务就像套在身上的一条条绳索,勒得钱瑗动弹不得。再加上她是出名的“死心眼”,办事认真得让人吃惊,也让人敬佩。拿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工作来说,钱瑗是校评审委员,外语学科评审组组长,事务繁忙,耗时费心,而且有全国各地为提职称而寄来的一篇篇论文和一本本专著请她评审。要评审,必须研读,这是多大的工作量啊!一次,外省某大学寄来一篇论文,钱瑗读后有似曾相识之感,再读则更觉得有抄袭之嫌,然此事干系重大,不可贸然下定论。于是根据回忆,翻遍书架,终于找到原书,再从头通读,列出抄袭部分的页码和段落。事后该校写来了感谢信,可他们并不知道钱瑗为此付出了多少精力。

钱瑗治学严谨,勇于担当,她的默默付出,大家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