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内外

《围城》内外

杨绛的《弄假成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喝彩后,钱钟书萌发了写长篇小说的念头。杨绛听了钱钟书的构思后,鼓励他创作。钱钟书说太长了,害怕写不完。经过杨绛的再三鼓励,钱钟书终于动笔了。他像杨绛翻译《堂吉诃德》一样,每天只写500字。写完一段文字,钱钟书总是先让杨绛过目,看着爱妻读他的稿子,他又紧张又期待,忍不住把后面的构思和盘托出。钱钟书写稿用心,提前进行了构思,这样写出的稿件几乎不用改动。

杨绛知道写作消耗精力、消耗时间,为了让钱钟书专心创作,她提议钱钟书把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时间缩减。理由是收入虽然少点,但我们节俭一点会过去的。为了节省开支,杨绛家的保姆因家里有事走后,她没有再请保姆,自己做家务省下一笔开支。杨绛停下手里的工作,一心一意操持家务,伺候钱钟书。杨绛说:“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在杨绛的支持下,钱钟书从1944年到1946年,“两年里忧世伤生”,终于完成了洋洋洒洒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钱钟书把他们的经历用别人的名字写成了别人的故事。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提到:“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 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

《围城》完成后,《文艺复兴》杂志连载刊出,后被收入《晨光文学丛书》中。《围城》一经《文艺复兴》刊发就收获了大批读者,受到极高的评价。许多出版社争相出版,引起极大的轰动,受到中外读者的好评与喜爱。由于钱钟书写得太贴近现实、太生动了,有些读者对虚构的情节信以为真,有的还把这本书当成了钱钟书的自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直接把作者代入成方鸿渐。有热心的读者给钱钟书写来慰问信,表示对他的婚姻充满同情。杂志社给钱钟书转来一麻袋读者来信。钱钟书每封都认真回复,希望让每个读者都得到安慰。越回信,信件越多。杨绛看钱钟书太累,只得抽时间替钱钟书回信。从这些反馈中可以看到一部好作品的影响力。《围城》胜出的不只是情节,它的语言更是精妙,值得仔细品味,它的精妙独到之处,正是作品的成功之处。

李健吾看了《围城》的手稿不禁感叹:“这个做学问的书虫子,怎么写起了小说呢。”

在李健吾的心中,钱钟书只是做学问的书虫子,怎么能写出堪称“新儒林外史”的讽世之作。戏剧性的变化随着《围城》的火热又一次出现在杨绛夫妇身上,在钱钟书的《围城》问世之前,人们见了钱钟书都以“杨绛的丈夫”称呼他;《围城》受到人们的追捧后,杨绛变回“钱钟书的妻子”。

这是不是“书虫子”在《弄假成真》火了之后,想要创作长篇小说的动力?钱钟书用了两年的时间写了20万字的经典之作,终于可以和妻子在文学天地间携手潇洒前行了,这,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才子佳人。电视台看好了这部书的价值所在,纷纷请求钱钟书准许将《围城》搬上荧屏。钱钟书考虑到小说和电视剧的差异没有同意,他谦虚地说:“拙作上荧屏实不相宜。”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黄蜀芹,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导演黄佐临的女儿,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让钱钟书的不相宜变成了相宜。实际上,一切都是偶然,偶然中又带有必然。

有一天,黄蜀芹游逛延安的书店,在一家不太大的书店里看到一本《围城》。她买回去细细读完之后,也和其他电视台的导演一样,想要把它搬上屏幕。她知道钱钟书的顾虑,想想父亲黄佐临导演过杨绛的话剧《称心如意》,他们三人是旧交故友,决定尝试一下,万一成功了呢?

黄蜀芹请求父亲给钱钟书写信说明情况。之后,黄蜀芹又开始细读《围城》,读了一遍又一遍,在反复研读中努力将原著的精髓理解透彻。弄懂了钱钟书想要表达的含义后,黄蜀芹开始写电视剧本。她知道钱钟书夫妇对文学的严谨态度,反复修改终于完成。黄蜀芹多聪明啊,利用父亲的老面子,带着剧本和父亲的信登门拜访钱钟书夫妇了。

钱钟书夫妇得知黄佐临的后人来了,那是相当高兴热情,马上同意了黄蜀芹的请求。为了让黄蜀芹能深入了解故事的创作背景,杨绛特意讲述了创作《围城》的前前后后。最后,杨绛解释说:“写《围城》的是淘气的钱钟书。”这句话给了黄蜀芹很好的启发。

随后,杨绛开始认真阅读剧本,在需要改正的地方做了标注,对如何修改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在道具的选择、场景的布置上,杨绛给予了指点,讲了自己的见解。对于如何突出主题,杨绛写了几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句话现在依然是经典。钱钟书看到杨绛的这番解析,深表赞同,原来最懂自己的还是爱妻啊!夫妻俩相伴的不仅是身体,还有交融在一起的灵魂,明明是钱钟书的作品,最懂的人却是杨绛,达到心灵交融的也许就是这样的佳偶了吧!后来,杨绛写的这两句话作为旁白出现在电视剧的开头。正是这些宝贵的意见,启发了黄蜀芹,也让很多人为电视剧《围城》喝彩。

经过钱钟书夫妇的指点,黄蜀芹开始和剧组人员加班加点地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把《围城》搬上荧屏,让更多的人看到。黄蜀芹是认真的、全心全意的,演员也是,他们入木三分的刻画更是让人称赞不已。钱钟书特意给黄蜀芹写信说:“与适自英国归来之小女,费半夜与半日,一气看完。愚夫妇及小女皆甚佩剪裁得法,表演传神……此出导演之力,总其大成。佩服佩服!”

钱钟书的《围城》,凝聚了两个人的心血。搬上荧幕的《围城》,凝聚了更多人的心血。

没有谁的成功是偶然的,钱钟书也是如此。在困境中,杨绛承担起一切家庭责任,让钱钟书安心写闲书,结果闲书不闲,滋养了那么多人的心灵,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杨绛是好样的,钱钟书更是。在钱钟书的生命里,杨绛是他的妻子、他的朋友、他的知己、他的情人、他生命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