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笔耕不止

为自己笔耕不止

把钱钟书的遗作整理完毕后,90多岁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在翻译累的时候,她还坚持抽时间读书,这个习惯从幼年开始,一直没有间断。2003年,杨绛终于完成了《我们仨》,这本原该是女儿完成的书,最后落在了她手里。在书里,她记下了自己的一生、最爱的他的一生、女儿的一生,那种无可挽回的逝去,那深切绵长的怀念,让读者无不唏嘘,感叹才华已逝、岁月无情。

四年后,96岁的杨绛用两年半的时间,写好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在这本书里面,杨绛开始探讨人生的价值,这在她以前的作品集里是极少出现的,人生的价值本来就是世界难题。杨绛还谈了灵魂的去向,如果世界上真的有灵魂的话,这个问题也不好探讨。杨绛也许更想找到生命的回归或者是想要知道生命何去何从吧?假若真的有灵魂,那他的最终家园又在哪里?

她是家园里留下的守护者,说不定哪一天,她便会作别尘世,不留下一丝遗憾,到有最爱的他的地方,那里还有爱女,已经为他们的温馨小屋铺好了床铺、备好了书籍,他们仨聚在一起,继续读书写作。

钱钟书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这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留下好多空白。走到人生边上,直视生死的大问题。人在世间走一遭,总会走到这一天,有的人浑浑噩噩也是走完,有的人便要思考我为什么来?我怎么证明我来过?”

以前总认为人类只要留下文字,就是自己来过的最好证明;而今,随着电子信息的完善,电子记录应该也是很好的证明;但由于世间的不确定性,不管是文字还是电子书、视频,都不能证明人类来过。自然灾害、宇宙力量都有可能将这些毁灭,不留痕迹。人们应该抓住活着的每一个瞬间,不愧对才好。用什么证明?用自己活着的每一天证明,爱过、活过、来过、无悔过,才是真的。

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对灵与肉、人生命运、生死、鬼与神等做了思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人生四苦生老病死。老、病、死,我算懂一点了,可是‘生’有什么可怕呢?这个问题可大了,我曾请教了哲学家、佛学家,众说不一。我至今该说我还没懂呢。……过去的悲欢、希望、忧伤,恍如一梦,都成过去了。”

这是人生的最大感悟,不管是多么爱多么痛,到最后都只留下灰烬,随风飘散。这四万余字的散文,能读懂的人又有多少?

杨绛在2014年又为《洗澡》撰写《洗澡之后》,收入《杨绛全集》中。“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百岁老人脸上带着孩子的纯真,没有百年岁月留下的沧桑,如同她晚年写的作品,充满童真,以及对生命力、对世界的好奇,把难以忍受的不如意看淡了,看成了人生哲学,这也是杨绛的人生哲学。

杨绛用一家三口的72万稿酬以及版税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和他们仨一样,热爱读书,并且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

在“好读书”奖学金的捐赠仪式上,主持人请杨绛坐着发言,杨绛神采奕奕地站起来说:“我个子小,要站起来说,这次是我一个人代表三个人说话,代表我自己、已经故去的钱钟书和女儿钱瑗……在1995年钱钟书病重时,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大学设立一个奖学金,名字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我收到几十万元稿费得跑银行,还要去税务局交税,麻烦,著作权拿在手里更是烦心事,有时难得认真起来还要跟人打官司,不如交给学校管理。”

杨绛在发言中,代表三人捐赠了72万元稿费,这笔钱对于一世清贫的他们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他们半辈子居无定所,住房还是爱惜他们的人分配的,一向节俭的杨绛说:“与其在上面耽误时间,不如全权交给学校,腾出来的时间,好看更多的书,做更多的工作。钱钟书让我好好活,断然不希望我将时间耗费在与金钱打交道上面。”

在此刻,仿佛他们就站在她身边,并没有走远,他们一直在陪伴她,不过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杨绛的一生,“我”只占小部分,“我们”才是最主要的部分。

清华大学给杨绛颁发了“功存教育,义声长孚”证书,肯定了他们仨对清华大学做出的卓越贡献,这是他们仨的荣光,清华学子铭记在心。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上,能做到像他们仨这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有几人?杨绛在自己的桃花源中自娱自乐,成为“隐市”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