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一样

我和他一样

有天,杨季康无意间读到英国传记作家对最理想婚姻的概括:“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杨季康觉得自己也是这样想的,于是念给钱钟书听,她没有说自己也是这样想的。

钱钟书听完,没有丝毫犹豫,直截了当地说:“我和他一样。”

杨季康才说:“我也一样。”

最好的婚姻生活也许就是:我见到他,才知道他正是我想嫁的人;我娶了她,才知道她正是我想要一生陪伴的人。

杨季康没想到,那次和小姑子回娘家,竟然是最后一次见到母亲。见过母亲后,杨季康和钱钟书从无锡出发,前往英国。火车途经苏州停靠在月台时,杨季康突然泪如雨下,控制不住自己,想跳下火车回家见父母一面。由于时间紧迫,火车停留的时间有限,杨季康只能在火车上默默流泪。有人说,这是预兆,杨季康从这以后便失去了母爱。她不知道这次离别是用亲情来交换的,即便是这样,她也无法选择待在父母身边。虽然那句古话说得好:父母在,不远游。

钱钟书和杨季康坐远洋轮船的二等舱去英国,在大海里漂了一个多月。

幸亏他们在一起有共同的话题、说不完的情话,在漫长的海上漂泊才不那么单调和寂寞。

在《围城》中钱钟书写道:两个要结婚的人若想看出彼此的破绽,结婚前最好去旅行,但是不能短,至少要一个月,如此舟车劳顿下难免会心烦意乱,很自然就会“原形毕露”,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会就此分开,那么就可以结婚了。

钱钟书在这里写下时间“至少要一个月”,这样断然的结论与他和杨季康在一起有关系吗?答案肯定是有,他们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月,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典型案例啊!

杨季康在这次路途中发现,大名鼎鼎的“才子”说自己“拙手笨脚”竟然是真的,他不是自谦,而是真的很诚实。他像个不懂事的孩子,使用筷子不熟练,分不清左右脚的鞋子,系不好鞋带。这些都与那个“做学问”写诗的大才子不沾边。

杨季康像对待一个不能自理的孩子一样照顾钱钟书。她想到钱父写信把钱钟书托付给了她,那时她不知道怎么回信,还专门问过钱钟书,结果钱钟书说不用回信。一般的人家都是女方家郑重其事地把女儿托付给男方,男子才是承担家庭重任的那个。在钱家,这一切都颠倒了,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自理的人,怎么照顾老婆孩子呢?杨季康没有想过这些,出于对钱钟书的深爱,她开始庆幸与钱钟书一起出国留学,这样就能好好照顾他,让他安心学习做学问,不被生活琐事纠缠。

爱一个人,哪怕对方有缺点、生活自理困难,也会庆幸拥有他,给自己照顾对方的机会。拥有这些特质的人终究会收获真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怨无悔,一路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