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津大学,饱览群书
在牛津大学,饱览群书
他们到达伦敦后,决定欣赏一下伦敦的风光,反正他们来得早,距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钱钟书找到两个在英国留学的堂弟钱钟韩、钱钟纬。这弟兄仨在异国重逢,那激动、喜悦的心情不言而喻。从这里也能看出钱氏家族家大业大,可谓是人才辈出。在国内动荡时期,还能出巨资培养孩子上大学出国深造,说明他们把教育放在首位,不辜负世世代代的书香之誉。钱钟书为纪念这次在异国相见,特赋诗一首《伦敦晤文武二弟》:
见我自乡至,欣如汝返乡。
看频疑梦寐,语杂问家常。
既及尊亲辈,不遗婢仆行。
青春堪结伴,归计未须忙。
堂弟带领他们参观了大英博物馆、蜡人馆著名的几个画廊。在伦敦逗留了几日,和想家的堂弟说了几天的家乡话,他们便辞别堂弟到牛津上学了。
到了牛津,官方已经把钱钟书上学的事宜安排妥当,钱钟书直接到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就行了。
杨季康没有钱钟书那么幸运,凡事得自己安排。自费生得自己解决入学问题。杨季康计划到不提供住宿的女子学院求学,可惜那样的学校攻读文学专业的名额已满。几经周转,杨季康只得又做了旁听生。这样她就能选读喜欢的课程了。杨季康有点闲暇的时间,还是到大学图书馆看书。
说来有意思,杨季康在国内借读于清华大学,然后考取了研究学院;到国外,她依然是借读,选听喜欢的文学课。她对这样的结果没有怨言,这次来原本是为了伴读的,她也是借着钱钟书的光,节省开支才得以出国深造的。那时杨荫杭有高血压又中风了,还没有降压的药来缓解,不能工作,一家生计都遇到困难。杨季康离家万里,还嫁人了,帮不到他们,怎么忍心向他们要钱出国深造?
在牛津上大学,凡是自费生都有一件背后有两条黑色飘带的黑色背心,穿长袍的则是有奖学金的学生。钱钟书属于国家付钱的“自费生”,也是庚子赔款的留学生,他经常穿着黑色背心上课。在牛津上学的自费生多一些,穿黑色背心的学生随处可见。杨季康交不起昂贵的学费只能当旁听生,自然没人给她发黑色背心,她特别羡慕这些学生。钱钟书的黑色背心被她精心保管,成了她的宝贝。她认为,有黑色背心在才能证明在牛津大学上过学,这也是一种象征。
国家博物馆在2003年筹备百年留学文物展时,杨季康拿出了这件背心,从此这件黑色背心在国家博物馆安了家。
钱钟书刚到牛津就笨拙了一回。杨季康后来这样描述了他的笨拙:“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颗门牙。他是一人出门的,下公共汽车未及站稳,车就开了,结果脸朝地摔一大跤。那时我们在老金家做房客。同寓除了我们夫妇,还有住单身房的两位房客,一位姓林,一位姓曾,都是到牛津访问的医学专家。钟书摔了跤,自己又走回来,用大手绢捂着嘴。手绢上全是鲜血,抖开手绢,落下半枚断牙,满口鲜血。我急得不知怎样能把断牙续上。幸好同寓都是医生,他们叫我陪钟书赶快找牙医,拔去断牙,然后再镶假牙。”
从这详细的描述里,能看出钱钟书身子不灵活,大意摔了一跤。好好地出趟门,还得拔牙镶一颗假牙。
牛津大学坐落在伦敦西北泰晤士河上游的牛津城,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的吴宓也在这上过学,他还写了首诗,赞誉牛津大学,他说这儿才是最理想的读书之地:
牛津大学风景总叙
牛津极静美,尘世一乐园。
山辉水明秀,天青云霞轩。
万里集群校,嶙峋玉笋繁。
悠悠植尖塔,赫赫并堞垣。
桥屋成环洞,深院掩重门。
石壁千年古,剥落黑且深。
真有辟雍日,如见泮池存。
半载匆匆往,终身系梦魂。
在牛津,让大家受益良多的是博德利图书馆,它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钱钟书将博德利图书馆翻译成“饱蠹楼”。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书多,但比起博德利图书馆的藏书就少多了。嗜书如命的钱钟书和杨季康在这个图书馆如鱼得水。他们除了听课,剩下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借阅了一大堆一大堆的书,书目涉猎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等。多数时候,两个人会找固定的位子,边阅读边做笔记。
什么是饱读诗书,乐此不疲?他们就是,令人艳羡的一对鸳鸯在牛津。
对于杨季康来说,能有大量时间充电是幸福的,同时她也庆幸当了旁听生,才有这么多机会阅读喜欢的书籍。杨季康在这里充实了自己,储备了知识和涵养,提高了外语的阅读水平。留学的生活多么美好啊,无忧无虑整天在书海里遨游。
刚到牛津他们借住在老金家,老金家提供一日四餐,这样他们什么都不用做,有的是时间用来读书。钱钟书和杨季康住一间窗临花园的双人卧房,老金的妻女每天打扫卫生。这样,杨季康的时间很充沛,可以自由调配时间。她给自己制作了一张详细的阅读表,每天按照表上罗列的书一本本地阅读做笔记。图书馆收藏的经典书很多,读书的人不多,让杨季康有“坐拥书城”的感觉。那些快乐的日子,充分地满足了她对书籍如饥似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