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琐事觅幸福
生活琐事觅幸福
两个相亲相爱的人在异国他乡求学,杨季康克服种种困难为最爱的他建设了一座心灵家园,也给自己打造了一个温馨的家。他们在这个家里请同学喝茶,煮中国的饭,看书,讨论问题,幸福而又甜蜜。都说幸福的生活是一样的,不幸的生活却各有各的不幸。可杨季康、钱钟书二人世界的幸福内涵和普通人的幸福还是有不同的。他们以读书比赛为乐,以吃到研究出来的家乡菜为福,以每天的探险收获为荣,这种幸福在时间的流逝中愈加浓厚。
在租住的房子前,他们拍了一张合影,一直保存到现在。杨季康身穿长条纹大衣,领子设计得特别时尚,大而宽,放在这个时代也是很时髦的,戴着手套的她目视前方,留着精致的短发。钱钟书也穿着长呢大衣,三粒纽扣,大驳领,戴方格羊毛围巾,深色眼镜,显得英俊潇洒,手里的书又显出几分书生气来。一高一矮站在一起,杨季康显得小鸟依人,温柔内敛。
这样一个柔弱女子在国外,竟然扛得住生存的压力,把两个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克服一切困难为最爱的他做一切家务活。也许,她不喜欢干那些家务活,毕竟她是喜欢读书的,在为爱人付出的情怀下,她饱含热情地投入到平淡又真实的生活中,将清贫的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
钱钟书在给父母的家信里,寄奉了一张自己的小照,信中写道:爸爸,娘,近照一张,已变肥头胖耳之人矣!皆季康功也……从这一封家信里能看出钱钟书对爱妻满满的爱,对父母说自己胖了,都是儿媳的功劳。好儿子就是要像钱钟书这样间接夸赞爱妻。这样钱钟书的父母会喜欢这个能干、会照顾儿子的儿媳,他们也会感恩遇到这样的好儿媳。
在钱钟书的心里,对杨季康是感恩的。杨季康从决定陪他山高水长的那一刻起便无怨无悔,她知道既然选择了他,就要放大他的优点,接受他的不足和孩子气,做他贤惠的妻子。这一点杨季康做得很完美,或许还有很多的成就感在里面。
钱钟书的孩子气特别重,这可能和他一出生就被伯父抱去抚养有关。钱钟书的伯父没有儿子,把他抱回家的那天,有人送来《常州先哲丛书》,伯父查阅之后,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意思是“仰慕先哲”。钱钟书长到一岁,伯父给他办“抓周”,结果他抓到了一本书。伯父很高兴,为他正式取名“钟书”。这就是钱钟书名字的由来,是抓周抓出来的,也是懵懂无知的他间接为自己争取的名字。
钱钟书七岁时与堂弟钟韩在私塾上学,才上了不到半年的学,就生病了。疼爱他的伯父舍不得他上学,让他停学在家自己教他学问。这也许是钱钟书孩子气那么重的原因之一。
有一次,杨季康临完字帖,躺在床上睡着了。钱钟书看杨季康睡着的样子特别可爱,顿时玩性大起,于是饱蘸浓墨给杨季康画了个花脸,画完之后自己开心得不行。杨季康醒来后却怎么都洗不掉了。她的皮肤光滑、白嫩、吹弹可破,谁能想到这样的皮肤比宣纸还吸墨?钱钟书也慌了,杨季康为了洗净墨痕都快把脸皮洗破了。从那以后,钱钟书再不敢在爱妻脸上乱画了。杨季康虽然受了一点洗脸的苦,但对钱钟书的这份童心,还是欣喜、欣赏的。
杨季康在牛津,生活上很自由,精神世界也放松下来。毕竟是和最爱的人一起生活,除了照顾好他的生活,就是看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去散步,看看牛津的天空。杨季康在国内上学凭着良好的天赋,完成学业一直没有用太多的功夫,只是对枯燥的政治学功课不感兴趣,踏入文学的殿堂还是从进入清华研究院后开始的。
杨季康知道,要想做到真正登堂入室,还需要不断修炼、不断阅读。在牛津的图书馆,那些丰富的藏书给杨季康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里,她有足够的时间心无旁骛地读书、做笔记。
杨季康不为自己是旁听生而难过,现在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喜欢的书多好,她说:“既不是正式学生,就没有功课,全部时间都可自己支配,我从没享受过这等自由,钟书说我得福不知,他叫我看看他必修的课程,我看了,自幸不在学校管辖之下,他也叫我看看前两届的论文题目,这也使我自幸不必费这番功夫。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
牛津大学的图书馆里读书的人不多,杨季康选择了一张桌子,每次她都坐在那里,一本书没有看完,就放在桌子上,再来时接着读,跟在自己家一样舒适。杨季康说:“那一学年该是我平生最轻松快乐的一年,也是我最用功读书的一年。”
杨季康喜欢读侦探小说,这种小说吸引人的是一环套一环的情节,读着如身临其境紧张不已,同时也开动大脑,随着破案推出无数个可能。
杨季康读的最多的是西方文学名著,她懂得按照文学史的先后顺序阅读,这样才能更好地吸收、学习,对写作背景有恰到好处的理解。杨季康觉得牛津借读的时光很美好,主要是有一个互相懂得的男人在身边,这样的日子堪称完美,这也是杨季康当旁听生,没有选择继续争取学位的原因。杨季康把名利看得很淡,不追求功利。杨季康既讲究实际又喜欢浪漫,喜欢漫无天际地任思绪飞扬,凭兴趣做喜欢的事。她喜欢徜徉在浩输的书海中与先哲、圣人对话,慰藉漂洋过海远离亲人的思乡之情。
钱钟书的少年时光和杨季康比来缺少该有的乐趣。伯父虽然疼爱他,但在生活上不能细心照顾他,只在学习上严格要求他。钱钟书的伯母长年抽鸦片,根本没时间照顾钱钟书的生活。伯父每天抓他的学习,却忽视了对生活常识的教育。钱钟书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好的文具,没有像样的鞋子穿,他生活在一个家庭教育失衡的家庭。当爱妻源源不断收到家信时,钱钟书羡慕之余,只有埋头读书,也不知道在他低头的瞬间,会不会有泪溢出。
钱钟书到国外留学,本来是想多学点知识,没想到在牛津还要学习很多不喜欢的课程,要想取得一个学位多难啊!钱钟书羡慕无忧无虑、不远万里还有人牵挂的爱妻,亲情的线紧紧牵扯着这个娇贵的妙人儿,让她无论走多远都能享受到亲人的关怀。相同的两个人一起出来,一个有大把的时间在书海里遨游,一个为了学位苦下功夫,收不到来自亲人的问候,多么强烈的对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