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人世间,打扫战场
留在人世间,打扫战场
有的人活着活着就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好像没有来过。有的人活着活着不觉奔到了90岁,就如杨绛。她送走了唯一的女儿,作别心爱的他,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把三人活过的痕迹,慢慢梳理,慢慢回忆,慢慢抒写成时光之书。人,是不容易走散的,先去的人总会筑好巢,耐心等待尘世中为自己继续活着的那位。杨绛坐在露天的阳台,仰望夜空,寻找属于她的两颗星星,两颗在夜间不停眨眼的星星,默默地注视着满头银发、伏案整理书稿的她,无言,满载着爱与不舍。
她在每个清晨带着两个人的爱,在晨光中和老朋友打招呼,向陪伴他们多年的老树带去温暖的问候。老树在风里、在雨里、在阳光里,褪去旧装,换上新颜,一年又一年,像永不疲倦的卫士,看着人世间的更迭,老树不语,杨绛懂。她为离去的他俩欣赏晨露、倾听花语,看着老宅慢慢变旧。杨绛依然隐身在北京市三里河小区,这是他们仨在1977年共筑的家园。她舍不得离开也不会离开。他们搬进来时,三人两间卧室,简单地装修了一下,剩下一间当作书房,书房放了几个大书架,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籍。这些还不够,他们还为每间屋子安装了书柜,配备了书桌,不让每间屋子失落,让书香气散布均匀,浓浓地顺着露天阳台,飘向蓝蓝的天……
他们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不讲究吃穿,除了杨绛喜欢狐狸皮,钱钟书喜欢皮鞋外,一直过着节俭朴实的生活。三人最大的爱好是买书、看书,只要是没看过的书、感兴趣的书,不管中文还是英文,都会买回来。他们仨都是“书痴”。
杨绛趴在自己的小书桌上整理稿件,那张大书桌是钱钟书的,上面摆放的书籍,翻开依旧,只是那个伏案阅读的人消失了。有人奇怪她家中怎么摆放着一大一小、一横一竖两张书桌?杨绛说,我用小的,钱钟书用大的,他名气大要用大的。
在杨绛心目中,钱钟书的事永远在第一位。现在,这个第一位的人把位置空下了,包括曾经对爱妻的一百个满意也带走了。疲劳的杨绛侧身看到空荡荡的书桌,仿佛看到钱钟书从朋友家回来说:“朋友都笑我有誉妻癖。”
她习惯性地问道:“你誉我没有啊?”
他再一次老实地回答:“我誉了。”
钱钟书接着给杨绛说,他给朋友炫耀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话剧《称心如意》上演,在上海一夜成名,可你还是和从前一样,一点也没变,照旧烧饭洗衣;第二件是一次日本人抓你,你沉着冷静,把他们引进客堂,自己称倒茶,三步两步到楼上把《谈艺录》稿子藏好,日本人传你第二天到宪兵司令部问讯,我都很担心,你却很镇静;第三件是家里煤油炉过满,火着了老高,周边都是干柴,你走来,灵机一动,抄起旁边的尿罐扣上去,火柱立刻灭下。”
杨绛听完,笑着说:“快别说了,‘呆大’。”
笑完,再一抬头,钱钟书不见了,她到卧室里也没找见。后来想想他已经走了。他的一言一行原来都在她的心里。她知道钱钟书不会哄她高兴、不会说甜言蜜语,他说的每一句都发自肺腑,句句属实。就像他说:“你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照常理我应该妒忌你,但我最欣赏你。”
这是真诚的夸赞,也是他眼中真实的自己,杨绛深思一会儿,继续整理他的书稿。她要在活着的日子把他没有完成的杰作整理出来,唯有此,才不愧深爱一场。
她知道钱钟书走得太急,留下太多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没有整理。她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这个家需要她留下来打扫战场,不能都走了,留下遗憾一年又一年。她也知道走的人坦然地躺下了,从此不问尘世,不问他留下的痕迹。他深爱的最贤的妻在旧时光中,一点一点整理出第一辑《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她知道这是他在欧洲(1935年—1938年)留学期间的读书笔记。她也知道这些笔记涉猎的图书反映了他在那个时代的研究历程,如果没有打扫战场人的整理、编绘,将是人世间一大遗憾。
问候完雨露、花语,杨绛返回能望见星星和蓝天的爱巢里,用过简单的早餐,开始把长期存放、已经变脆易坏的笔记一点点粘好、晾干,再整理。她知道90多岁的自己不能停歇,害怕停歇将是永远。她在无数个凌晨、无数个不眠之夜,把时间忘却,熬得双眼红肿,整理出7万多页的书稿,让深爱的他离去多年,仍有作品源源不断问世,就像他依然在伏案而作没有停歇。
1999年和2000年暑假,杨绛将钱钟书的笔记编出了目录,名为《钱钟书手稿集》,这部书稿分为《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外文笔记》。杨绛还邀请莫宜佳(Dr.Monika Motsch)为《外文笔记》进行整理和编目,她是《围城》的德文译者,也是德国的汉学家。莫宜佳接到邀请很兴奋,她在整理书稿时的感受很神秘:“一瞬间,叹为观止的西方文学全貌展现在我眼前,充满尚未解开的秘密。”在文字的海洋里,要有一个辨识度高的语言学家把沉入海底的珍珠一一打捞,让文字焕发应有的光彩。
钱钟书活着的时候,已经在整理《外文笔记》了,他在打字机上陆陆续续打印出极少的部分,剩下的是手抄。他知道自己在国外阅读的笔记有极高的价值,像英文的圣茨伯里、理查德·阿尔丁顿、查尔斯·狄更斯、艾兹拉·庞德等的作品,还有侦探小说;法文的如古尔蒙、巴尔扎克、博马舍、福楼拜、维克多·雨果等的作品。他也知道自己对《法语俚语表》的笔记,说明对法文的涉及之广。他不知道的是,经过爱妻和莫宜佳的不懈努力,将容量如此之大的《外文笔记》(全48册)整理出来,笔记中涉及英、法、德、意、西、拉丁、希腊七种语言;题材涉及更广,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作品与批评、文艺理论、心理学、人类学、通俗小说、笑话、百科全书等。这部书稿后来交与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他在阅读英、法、德、意文学时,详细做的读书笔记,留给世人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是伟大的文学家的价值体现。来过活过贡献过,留下坚实的印记足够。钱钟书比博尔赫斯幸福,博尔赫斯梦想有一个“既有金的炽热,又有银的柔软”的女人。梦想总是遥远的,那个没有梦想的钱钟书得到了博尔赫斯梦想得到的女人,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之一。
莫宜佳和丈夫莫律祺在座谈会上兴奋地说,能再度参与外文笔记的整理工作很激动、荣幸,她说:“钱先生的《外文笔记》会激发读者和学者无尽的兴趣,启发他们做更深入的探讨。这些笔记是钱先生生命的一部分,反映出他对书籍的热情,惊人的语言知识与对生活的好奇和兴趣。进入钱先生的笔记世界里,你会有一种感觉,像是正在跟他进行有趣的沟通,它们总是让你惊奇,让你有新的发现。”
满头白发的杨绛深情地说:“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强,他只是下功夫读书,做好了笔记。”记忆力超强的人不多,成功的捷径是在每一个活着的片段,记录下所想、所悟、所得。这才是成功的基石。
《钱钟书手稿集》的出版,能全面展现他对西方学术的阅读视野及深度思考,为全面评价他的学术成就提供了参考,弥补了他没有完成的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研究的著作的遗憾。
正是杨绛孜孜不倦地整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让故去的伟大学者的阅读和研究历程展现在世人面前,她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将笔记公之于众,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使这巨大的个性图书馆、精华荟萃的思想宝库从此展露光芒,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