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三部曲:看书、会友、探险
生活三部曲:看书、会友、探险
在牛津有很多富翁,钱钟书认识一位叫史博定的富翁,传言这位富翁可以为牛津大学设立一个汉学教授的职位。他有个弟弟K.J.Spalding是牛津某学院的驻院研究员,是汉学家,专门研究中国的老庄哲学。史博定富翁请钱钟书夫妇到他家吃茶,吃茶期间劝钟书改行读哲学,说中国的奖学金不要算了,要钱钟书做他弟弟的助手。他的言外之意是,做他弟弟的助手前途远大,中国的那点奖学金是微不足道的,可以直接放弃不要。钱钟书没有多想,直接拒绝了史博定的建议。在他心里,投靠外国富翁放弃国家奖学金那是万万不能的。以后的日子,两人还有来往,史博定的弟弟也经常邀请钱钟书夫妇到学院寓所去吃茶,喝茶期间会请教他想要了解的许多问题。
牛津大学招收的多半是贵族学校毕业的富家子弟。牛津学制和中国不同,他们一年分三个学期,一个学期分八周,上完一学期课放假六周左右。第三个学期假期最长,也就是最热的暑假。牛津大学的考试在毕业之前,先学习,上到二至四年之后才考试。那些不把学习当回事的学生喜欢晚上相聚在酒吧喝酒,喝醉酒打架闹事,经常犯校规。
学校给每位学生分配两位导师:一位学业导师,一位品行导师。品行导师用来保释触犯法律被拘留的学生,学业导师用来指导学习。钱钟书的品行导师无事可做,只能经常请他们吃茶聊天。
牛津学生每周得在所属学院食堂里吃四五次晚饭,证明自己在住校,这是学校的规定。钱钟书记述:获得优等文科学士学位之后,再吃两年饭(即住校两年,不含假期)就是硕士,再吃四年饭,就成博士。中国的留学生不是领取政府津贴的就是获得奖学金的,他们放假了也会去旅游,看看国外的风景。
师生、同学之间的交往方式多是吃下午茶。师长一般选择在家里请;同学无处可去,只能在宿舍里请。杨季康做茶还是跟他们学的:先温一下茶壶,加水放一茶匙茶叶煮,然后每个人一匙茶叶。这样一次次加开水,茶水的浓度还能保持下去。
钱钟书从这时开始,每天清晨都要喝一大杯牛奶红茶,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去世。回到国内,印度的“立普登”红茶无处可买,杨季康于是选择了滇红茶取其香、湖红茶取其苦、祁红茶取其色,这三种上好的茶叶代替了“立普登”。
在牛津假期很多,别人到了假期都出去旅游,只有他俩将时间全部用来读书了。牛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有规定的年限,只限于18世纪和18世纪以前的,新书是没有的。如果想看往后的书籍,要到市里的图书馆借阅。市图书馆藏书更丰富,借阅的时间长,在两个星期内归还就行了。
两个嗜书的人阅读书籍很快,他们看完从家里带来的古诗词章、朋友寄赠的书,以及向朋友借阅的书,这些还不够,不到两个星期就要跑一趟市里的图书馆。
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有书读、能读书、随时随地可以读到书,这便是人间天堂。
牛津书店也多,站在书架前可以任意阅读,不用担心店主生气给脸色。
他们把散步戏称为“探险”,每天都会去“探险”。吃过早饭,走,“探险”去;吃晚饭前,走,“探险”去。他们喜欢到没去过的地方去,这样才有新意、刺激。把不同的地方做对比,进行探讨,为什么这地方会有不同。如果没有杨季康陪伴,估计钱钟书出去就回不来了。
小小的牛津人情味很浓,也很温暖,更是安静之地。有时候在探险的路上,遇到邮差交给他们从中国寄来的信;每每这时,会有小孩子安静地站在旁边,客气地向他们讨要中国邮票;那些戴白手套、高大的警察每到傍晚,会挨家检查大门是否关好,会客气地提醒那些没有关好门的人家。
他们走大街穿小巷,看学院的建筑,到郊区公园散步,到教堂看看,光顾喜欢的店铺……每“探险”一次就收获一次。他们爱这个没有战争、可以自由自在读书的小城。
他们回到借住的寓所,要杯茶或咖啡,拉上窗帘对坐读书。这不就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读书消得泼茶香”吗?也是古人说的琴瑟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