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假成真》与《风絮》

《弄假成真》与《风絮》

《称心如意》的成功让杨季康有了自信,紧接着她又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杨季康以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将20世纪40年代社会变革的风俗再现在世人面前。

在这一部剧作中,杨季康开始注重人物的言谈举止、心理描写、表情肖像等,通过这些来表现喜剧性。

喜剧中的张祥甫太太的侄儿冯光祖是个典型的例子:

冯光祖是教授,学究气浓厚,连他抱怨女佣把衬衫扣子弄掉了都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他对女佣说:“唉,杨妈,我跟你说过,你得先研究这扣子为什么爱掉,知道了原因后才能防止结果,千针万针没有用。纽扣怎么会丢掉?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烙铁烫坏了线;第二是你的线拉得太紧,应该纽扣底下长一个脖子;第三……”

女佣说:“我从来没见过纽扣底下长脖子。”

这里详细罗列了扣子掉的三个理由,对于教授来说应该有习而不察或者不予深究的想法。杨季康通过人物的对话揭示了他们身上可悲又可笑的喜剧因子。

周大璋和寡母太穷了,虽说长得一表人才却无法生活,只得寄居在妹妹婆家开的杂货铺上面的小阁楼里。周大璋本来在保险公司上班,他无心工作,整天吊儿郎当,为了赢得张燕华的欢心骗了她。在话剧的最后,通过周大璋、张燕华的对话达到了喜剧的效果:

张燕华 大璋,这是怎么回事儿?

周大璋 我也不知道。

张燕华 这可不是做梦吗?

周大璋 简直像演戏呢!

张燕华 这——这就是你的家?

周大璋 咱们的家了!

张燕华 (回顾)好个“诗礼之家”!(指外)那一位就是你的知书达礼、有才有德的妈妈?楼下就是你舅家的什么华洋百货公司,那位喜妈妈就是你妹妹?(苦笑)咳,大璋,真是环境由你改造啊!我佩服你改造环境的艺术!

周大璋 哎,燕华由你做主呀!我也佩服你掌握命运的手段!

通过二人幽默式的对话,充分揭露了当时四处弥漫的拜金主义思想,讽刺了主人公可悲的结局。这部喜剧同样适用于现在这个社会,在哪个时代都不缺少拜金的人。

《弄假成真》公演后收到很好的反响,各大报纸竞相刊登报道评论它的文章,也是中国话剧界的经典。当时演员们引以为傲的事就是能够出演杨季康的戏。为此,演员们写了封联名信,表达了对杨绛的感谢。在这里杨季康这个名字得退出历史舞台了,由杨绛来完成后面的演绎。杨季康的命运随话剧而改变,有些人的存在,不单单是为了家,还要为祖国做出贡献,这个贡献也许是航天技术的进步,也许是平凡岗位的普通工作,也许是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正是有了杨绛的作品,中国话剧舞台从此告别改编国外戏剧的历史,有了自己的剧本、自己的天下!这才是杨绛跨时代的意义!她的名字代表了中国话剧剧本的崛起,我们应当铭记在心!因为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话剧作品!

李健吾指出:“假如中国有喜剧,真的风俗喜剧,从现代生活提炼的地道喜剧,我不想夸张地说,但我坚持地说,在现代中国的文学里面,《弄假成真》将是第二道纪程碑。有人一定嫌我过甚其词,我们不妨过些年头来看,是否我的偏见具有正确的预感。第一道纪程碑属诸丁西林,人所共知;第二道我将欢欢喜喜地指出,乃是《弄假成真》的作者杨绛女士。”

杨荫杭听说女儿写的剧本公演大受欢迎,立刻带着儿女前去观看。到了现场才知道,《弄假成真》反响这么热烈,看到引发全场爆笑的几个情节杨荫杭也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忍不住问女儿:“全是你编的?”

杨绛肯定地回答:“全是。”杨荫杭说不出地自豪,女儿没有辜负他的栽培。

2007年《弄假成真》再次搬上话剧舞台,96岁的杨绛专门写了一篇名为《“杨绛”和“杨季康”——祝贺上海纪念话剧百年》的文章,文章中写道:“想不到戏剧界还没忘掉当年上海的杨绛。……我惊且喜,感激又惭愧,觉得无限荣幸,一瓣心香祝演出成功。”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在戏剧界的位置,它的影响力何其深远。

《弄真成假》完成后,杨绛又创作了《游戏人间》。她可能不看好这部作品,没有收入到《杨绛作品集》附录的《杨绛著作书目》里。赵景琛在《文坛忆旧》中记载了这部剧本;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也做了记载;当时上海出版的《杂志》《小天地》上刊发了此剧的评论文章。

杨绛写的唯一悲剧作品《风絮》,发表在郑振铎与李健吾合编的大型文学月刊《文艺复兴》上,连载于该杂志的第三、四期合刊和第五期上。

《风絮》名字出自钱钟书的“风絮”,原指飘在风中的杨花。

《风絮》虽然是悲剧,讲的却是爱情故事。青年知识分子方景山带着妻子沈惠连到乡下开创新天地。热衷社会改革的他一心扑在事业上,结果冷落了妻子,得罪了地方势力,还被人家诬陷入狱。他的朋友唐叔远和妻子把他营救出来,戏便从方景山出狱演起。

唐叔远哀叹:“唉,咱们是戴着眼罩拉车的马,蒙着眼赶路。谁知道老天的安排。”

沈惠连接着叹道:“一生太短了,不能起个稿子,再修改一遍。”

剧名《风絮》点明了人生不能自主的含义,试图通过爱情对人生进行探索。结果虽然没有答案,也让人感觉如风中飘浮的杨絮一般,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说《弄假成真》《称心如意》是对虚伪自私的人进行嘲讽、鞭挞,显示了道德谴责的力量,那么《风絮》则由社会批判转向了对人生的探索,引起人们对生活的品味与思辨,更耐人思索。

《风絮》剧情虽悲,也透着对生活的无限憧憬,隐含的寓意是昂扬向上的,在虚构的情节中折射出现实人生。虚虚实实的转换引发人们的思索,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得毫不留情,给予观众的心灵震撼不逊于前两部喜剧。

试分析杨绛戏剧创作成功的武器:深厚的文字功底是基础,除此之外,她还拥有一双洞悉万事万物的眼睛,一颗通透清澈的心灵。正是有了这些武器,才使得作品从不缺乏温情,也不忘抨击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