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做了“俘虏”

“堂吉诃德”做了“俘虏”

钱钟书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后,尽心尽力,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杨绛独自承担起生活的担子,用实际行动支持丈夫的工作。陪伴杨绛的只有叫“花花儿”的猫。花花儿聪明灵敏,比一般的猫通人性。那时候,杨绛已经不能躲避开会了,她白天忙工作,晚上还要开会到三更半夜,花花儿总是等在半路迎接她。为此杨绛写道:花花儿善解人意,我为它的聪明惊喜。这猫儿简直有几分人气。猫的人气,当然微弱得似有若无,好比“人为万物之灵”,人的那点灵光,也微弱得只够我们惶惑地照见自己多么愚昧。人的智慧自有打不破的局限,好比猫儿的聪明有它打不破的局限。

钱钟书为了这只猫还参与了人猫大战,配了长竹竿,专打他邻居家的猫。他邻居是赫赫有名的建筑大师林徽因。

杨绛几度搬家,这只被他们宠爱的猫在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离奇失踪了,杨绛从此不再养猫。杨绛通过猫推及了人性的弱点,懂得人有打不破的局限。她对自己更是要求严格,一边工作,一边翻译。

杨绛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写了许多论文,在翻译中更是投入了大部分的精力,像《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都是她在这一时期翻译出来的。翻译作品除了需要有高度的视野和广阔的见识外,还需要高超的语言修养和翻译技巧。杨绛翻译书籍,不在意学术氛围,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她甘于坐冷板凳,只是在自己的学术建筑中争分夺秒地添砖加瓦。杨绛说:“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自己的成就。假如是一个萝卜,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力求做一棵瓷实的包心好白菜。一个人不想高攀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距离戏剧作品的创作高潮又过了十几年的时光,杨绛才迎来她翻译的全盛时代。当初写剧本只是为了在战乱期间能养家糊口,她真正的兴趣所在是翻译那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西方文学啊!学识渊博的杨绛在不同的语言文字中徜徉,一次次释放了学者情怀。这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追求,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实。

人们对于杨绛“无心插柳”的作品翻译,普遍认为:杨绛对国外文学翻译事业贡献巨大,影响深远,她在翻译实践中体现出的平和严谨的态度值得后辈学习。美学家兼翻译泰斗朱光潜也曾评价:中国的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杨绛谦逊地坦言:我在翻译的学习中只积累了一些失败的经验。正是有虚若怀谷的情怀才有了翻译界争论不休的《堂吉诃德》,这本书可以说是杨绛在这个时期翻译的耗时间最长、用情最深的一本书。

1958年,杨绛的工作单位——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外文组的十几个人开始下乡,杨绛也在其中。在乡下人们喜欢和她说话,喜欢这个从城里来的知识女性。接受完再教育,杨绛返回单位继续工作。

1961年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翻译了五年,还没完成便遇上了“文革”,开始抄家了。杨绛知道要开始面对严酷的事实,她开始清理信件、书稿,把含有敏感词的偷偷焚烧掉,但不管怎么烧,她也舍不得将自己翻译了五年的外国文学名著《堂吉诃德》译稿毁掉,那是她在无休止的学习中为寻求内心安慰,辛勤耕耘的成果。杨绛把译稿用牛皮纸紧紧包好,又用麻绳捆上藏起来。

1966年8月的一天,吃过晚饭,大家淋着雨赶到大席棚开会。有人来到杨绛的办公室命令道:

“把你们的黑稿子都交出来!”

杨绛当然不知道什么是“黑稿子”,她的“同伙”说,可能是你翻译的《堂吉诃德》“诲淫诲盗”是“黑”的了。

杨绛说:“《堂吉诃德》怎么是‘黑’的呢?桑丘是农民,还是个傻乎乎的农民,堂吉诃德是不种地到处行侠仗义的地主。书上也没有美化地主,更没有歪曲农民。那里面的巨人怪兽,算是迷信吗?”

杨绛看见来人咄咄逼人的气势,感到不寒而栗,为了保护辛苦熬夜翻译的稿件免受祸害,她提高了警惕。她请大家来判定黑白,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会把这部稿子也说成“黑稿子”。

《堂吉诃德》的原著分两部,一部四册,加起来八册,杨绛才翻译到第六册的一半。当她把译稿誊清后,便把草稿烧了,她准备以后在厚厚的稿纸上面修改。杨绛用牛皮纸把这一大沓很重的稿子重新包好,找来红笔写上大大的“《堂吉诃德》译稿”。

她没有把这些译稿交给来人,而是抱着译稿挤上车,再挤下车,踩着泥泞的路送到他们指派的办公室,交给了组秘书。

杨绛看准组秘书为人憨厚。她特别说明译稿没留底稿,只有这一份,不知这部稿子是不是“黑”的。

组秘书显然不赞成没收,他同情地说:“就是嘛!”

可是,组秘书显然不当家,另一个声音说:“交给小C。”

小C原先是通信员,现在是新的负责人。

小C接过杨绛缴的译稿要走,组秘书郑重叮嘱说:“这可是人家的稿子啊,只有这一份,得好好儿保管。”

小C没有说话,抱着稿子走了。杨绛心凉了,眼睁睁看着小C 扬长而去,她的“堂吉诃德”做了“俘虏”。她为五年来的心血之作离开自己痛惜不已。

悲伤欲绝的杨绛直到晚上才回到家。

进到院子后杨绛傻眼了,大院里挤满了人,连大楼前的台阶上也站满了人,这是什么情况?正在杨绛感到茫然时,一位邻居偷偷提醒她:事情不妙。杨绛也发现情况不妙,可是自己无路可逃啊!她的钱钟书站在台阶上呢!这时,一个眼不花耳不聋、声音洪亮的老太太,早就在满院子人群中发现了气质高雅的杨绛,她大喝一声,杨绛接收到这声狮子吼,穿过人群走上台阶,和钱钟书站在了一起。

那个以前用杨柳条抽打杨绛的姑娘变成了理发师,拽过陪杨绛站队的老太太,不由分说用推子剃去了她半边的头发,留下半边头发在风中摇曳。另一位看这情况求那姑娘开恩,别剃头发。

姑娘哪肯听软话,毫不客气地施展了修理半边地球的手法。杨绛像当年不愿给日本人鞠躬那样,她不争辩、不求饶、不反抗,在众目睽睽之下,她的头发被姑娘毫无悬念地剃光了。

没过多久,又一批群众到杨绛家里,问她要没发表的创作稿。杨绛干脆地说:“没有。”上一次没收的稿件让她心痛不已,一直难以抚平那种痛楚。剃光头她都没这么难受。这次,她下定决心再不交出任何稿件了。

那人说,没有稿件就把笔记本交出来。杨绛配合地打开抽屉,拿出两本旧笔记交给那人。

那人一看不愿意了,他说:“我记得你不止两本。”

杨绛说:“没有了!”

事后杨绛回想,也许这位年轻人有袒护之意,他生性善良、温和。所以,不搜查也不追问,拿着两本旧笔记本交差去了。他们走后,杨绛拿出一大沓整齐的笔记本重新藏好。交出去的那两本是不打算保留的,因为记得太凌乱,所以放在抽屉里等人来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