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钱钟书在离别前,嘱咐陪伴63年的爱妻:“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保留骨灰。”在他躺着虚弱到说不出话的时候,清醒的大脑就在想着如何告别了,一生低调的他不想打扰太多的人,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最亲的人送行,默默地来,悄悄地离开。

钱钟书告别仪式实录:

中国社科院发布了钱钟书逝世的消息,全国各地和海外纷纷给社科院和杨绛发来电唁函;法国总统希拉克也给杨绛发来电唁:高度评价了钱钟书的学术造诣和他对法中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12月21日上午8∶30,事先征得杨绛同意后,北京医院对钱钟书遗体进行病理解剖。11∶00医院工作人员为钱钟书穿上他生前喜欢的衣服。

11∶30钱钟书遗体被送至北京医院告别室。杨绛同意钱钟书遗体在北京医院告别室做短暂停留,以便有关领导在这里向钱钟书做最后凭吊。

遵照钱钟书的意愿,告别室内只有洁白的床单和常青松柏、万年青。钱钟书身着一件黑色呢子大衣,戴深蓝色贝雷帽,系灰色围巾,安卧在一具简易棺椁中。杨绛把她扎制的插有紫色勿忘我和白玫瑰的花篮摆放在钱钟书的身旁。

13∶45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来到北京医院,看望杨绛并为钱钟书送行。他握着杨绛的手说:“党中央、国务院的很多领导同志对我说,他们都是钱先生著作的热心读者。他们让我转达对钱先生的悼念之情和对您的问候!社科院同志们都很怀念钱老,都想来告别,遵照钱老后事一切从简的遗愿,由我代表全院干部职工前来送行。王忍之同志去八宝山为钱先生送行,既是作为生前好友,也是代表院党组和全院干部职工的。”

杨绛对此表示深切感谢。

13∶50钱钟书的遗体被送上灵车。杨绛撒了少许鲜花的花瓣,然后拉着曾经协助她看护钱钟书的女护工,一起上了灵车,灵车缓缓西行:随车送行的人群中,只有钱钟书的家人和王忍之等。

14∶40钱钟书的灵柩被暂时安置在八宝山火葬场第二告别室。

灵堂里依旧没有任何摆设,也没有哀乐。在八宝山的灵堂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社科院院长胡绳专程来向钱钟书告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委托中宣部副部长白克明赶来为钱钟书送行。现场没有出现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的场面,到场送行的始终只有二十多人,包括钱钟书的女婿、外孙、外孙女,他的学生,以及几位闻讯赶来的朋友。

15∶00钱钟书的遗体被送至火化车间。杨绛把白布掀开,仔细凝视钱钟书,并将眼镜摘下,目视遗体送进火化间。火化间的门关上时,旁人劝她离开,她说:“不,我要再站两分钟。”

钱钟书的遗体火化后,根据他生前的意愿,骨灰当晚就近抛撒。在杨绛主持下,钱钟书从停止呼吸到火化完毕,后事历时57个小时。

杨绛最后的告别是摘下眼镜,仔细看他最后一次,这个她爱了半个多世纪,躺在那里一动不动的旷世才子、恋人、丈夫、知己,他是真的要走了,从这一眼后将化为灰烬,他们的爱就这样结束了吗?就这样永别,不知哪世再见了吗?她静静地站着,目送他进入火化间。谁能想到最后的离别,竟然是我爱着你,你毫无知觉,我爱着你,却要眼睁睁看着你从这个世界消失,我爱着你,希望你知道,站起来跟我回家,一生一世不分开……

这是最后的告别,也是真正的生离死别,从此,一个叫钱钟书的人消失在地球上,不管是谁,也不再相见。

当一切结束,杨绛疲惫不堪地回到曾经的家,家里的摆设依旧,剩下她一个,她觉得家没了,这儿是她暂时容身的客栈,供她歇息、回忆他俩的客栈。钟书在哪里,我的家就在哪里。他走了,消失了,她的家也跟随他而去。她想他走时穿着自己编织的衣服,心里又有些许安慰,有一次杨绛说把这些衣服捐给灾区,钱钟书双手护住,着急地说:“这是‘慈母手中线’,其他衣服可以捐,这几件留着。”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世上最美的爱情,世上最“纯净的婚姻”。爱,请深爱,使劲爱,哪怕来生不见,只求今生相守,只有死别,不再生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