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伦敦和巴黎探险

到伦敦和巴黎探险

向达喜欢到杨季康的小窝做客,目的是蹭饭。他说在休士牧师家顿顿吃土豆,一天不吃土豆,这日子都难挨,弄得他快到休士牧师家的时候,嘴里就吐酸水,有心理障碍了。可见在国外留学生的日子也不好过。

司徒亚和钱钟书是同学,他们同读B.Litt学位,两人不喜欢古文书学和钉书学。古文书学还好,多阅读多理解就行了。钉书学要手工来操作,如何将整张大纸折了又折,如何折叠虚线等,这些都是要手工完成的。对钱钟书来说这个难度可能大点,没想到司徒亚也学不会,两个人怎么折也折不对。两人回家对杨季康诉苦,说这课本岂有此理,哪有这样的道理,我们一个人不会就算了,两个人也不会那不就是课本的问题了?

杨季康多聪慧啊,看完书上的说明,再加上女孩子本来喜欢折纸叠花的,对钉线类的事容易理解,杨季康便指出他们的纸正好折反了,不能按照课本上画的来做,因为那里画的是镜子里的反映式。两个人反过来折果然对了。两人从这件事上看出杨季康聪明,便让她和他们一起学习古文书学。杨季康欣然同意,她还找出一支耳挖子,示范给钱钟书和司徒亚看,这样用针尖点着一个一个认字不容易混淆。

牛津考试和国内考试有很大的区别,不记速度只要求认字正确。考生翻译不要求你能翻译多少,能保证几行字正确就行,错一字倒扣分。钱钟书以为和国内考试一样呢,题目也没看清就抓紧时间翻译,把整页古文都翻译了。结果当然惨了,他得的分数赔光还不够,还倒欠了很多分数。钱钟书知道规则后反而放宽了心,他想只要重新考试,把会的翻译过来准能及格。

放暑假时,两人终于背起行囊走出爱巢,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把行李寄放在房东达蕾女士家,约定了一套稍大的房子。他们的目的地是伦敦和巴黎。

杨季康和钱钟书是第二次到伦敦了,第一次到伦敦时,钱钟韩带领他们游览了伦敦的有名建筑。钱钟书特别羡慕堂弟在暑假骑自行车游览德国和北欧,一个人到工厂实习。这两点他都做不到,他只会在杨季康的陪同下“探险”,从租住的寓所到海德公园、再到位于托特纳姆路的旧书店;偶尔从动物园逛到植物园;从富人区的西头走到贫民窟的东头。这次去伦敦和巴黎远游只因他爱她,愿意陪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书斋一路风尘地游览喜欢的地域。中国古人的求知模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我修养的途径是与其闭门造车,不如行万里路。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了开阔胸怀,带着满腹诗书周游世界啊!

有的人不知道怎样活才不虚度人生:有的人喜欢用物质来奖励自己,赚很多的钱,躺在钱堆上睡觉才踏实;有的人愿意用双脚来丈量脚下的土地;有的人喜欢在书屋里和古人对话;更有人放下书本,拿起简单的行李,相约好友在山水间激活麻木的生命。无论哪一种,都是活着的方式,都是对自己的厚爱。

风华正茂的杨季康不愿辜负岁月,她从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起步,走遍名胜古迹的北京,又远渡重洋学习新的知识,游览异国的风土人情。在那个时代的女性中,这样见多识广、博览群书的女子屈指可数。学习,让她优雅从容;旅行,让她胸怀宽阔,始终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想象。在旅行中能认识更多志趣相投的人,这样在一起谈天说地,思想上也能碰撞出火花。

杨季康在巴黎遇到很多同学。当时,政府当局给钱钟书打来电报,派他到瑞士日内瓦开会,做1936年的“世界青年大会”代表。代表只有三人,钱钟书不认识另外两人。

在巴黎时,钱钟书经人介绍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人王海,此人住在巴黎,认识后,王海邀请二人到中国饭店吃饭。席间,王海请杨季康当“世界青年大会”的共产党代表。杨季康没有理由拒绝,这样她就能名言正顺地陪同钱钟书到日内瓦去了。对此,杨季康很得意,这样两人同到瑞士去,她自己也有身份,不是跟钱钟书去的。他们跟随共产党代表在开会前夕乘夜车到日内瓦。他俩和陶行知在一个车厢,三人聊天特别畅快,谈到天亮还没尽兴。夜间,陶行知带领杨季康和钱钟书走出车厢,在拥挤的火车过道里,看车窗外的天空,教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辨别天上的星星。日内瓦素有“万国之都”的美誉,风光旖旎。杨季康怎能辜负如此美景,在“世界青年大会”开会期间,这两位大会代表都不好好开会,只要遇到能溜走的机会,一概开溜,行走在日内瓦的大街小巷、旖旎风光里。

他们蹒跚着走在窄狭难走的山路上,到莱蒙湖边探险,看到浩渺的大湖,想要绕湖一圈。走啊走啊,却怎么也走不到湖的对面,根本没法儿用脚来走一圈。为了纪念这段浪漫多情的探险,钱钟书作诗一首:

莱蒙湖边即目

瀑边淅沥风头湿,

雪外嶙峋石骨斑。

夜半不须持挟去,

神州自有好湖山。

对那些重要的会议,杨季康和钱钟书还是很重视的,总是积极参加。像中国青年向世界青年致辞的大会,他们就早早赶到会场,用实际行动支持上台发言的共产党代表。钱钟书还撰写了英文的讲稿,反响还不错。

像杨季康这样才华出众、思想独立的女子,在国外有无数个可能、无数个偶遇改变一生。就如偶遇共产党人参加“世界青年大会”一样,如果她愿意,可以有更好的前途。生活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在她面前徐徐展开。她喜欢文学巨著,外面的世界对她更有吸引力。

在大才子身边陪读,虽然自由自在,但谁都渴望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正如杨季康所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

杨季康能与爱人分担寒暑,也能共享霓虹,她是橡树一般的女子,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闪耀着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