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33

一天,洪志远带着大家在后山坳操练,操练间隙,大家都跑到林子里休息去了。洪志远看到施凤喜独自一人满脸忧伤地走到一旁,他知道凤喜又在想她爹了。为逗她开心,洪志远说:“哎,凤喜,问你个问题。”

凤喜仰起头说:“问吧!”

洪志远说:“等革命成功了,报了仇,你准备去做什么?”

施凤喜想了一下,说:“没想过。不过,你呢,真的到了那一天,你想做什么?”

洪志远装着很认真地想了一下,说:“等革命成功了,我就请人提亲去。”

施凤喜皱着眉说:“提亲?”

洪志远说:“对啊,我都这么大了,难道不应该成个家吗?”

施凤喜说:“是啊,你是该成个家,可是,你向谁提亲呢?难道你有心上人了?”

洪志远假装想了一会,说:“有啊,我和她从小玩到大,也算是青梅竹马了,她这辈子是嫁定我了。”

施凤喜不解地问:“她?”

看着施凤喜那难过的样子,洪志远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施凤喜这才明白,原来洪志远在戏弄自己。

施凤喜害羞地说:“不理你了,你、你戏弄我。”

见施凤喜满脸羞涩,洪志远说:“凤喜,这些日子,我看你总是一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样子,我心里很不好受。记住,你不是一个人,你身边有我,还有这么多的战友,有什么苦告诉我,不要一个人闷着,好不好?”

洪志远的话,让施凤喜心头暖融融的。她含羞地说:“志远哥,记得爹在世时常说,家里困难的时候,多亏了洪伯伯的帮忙,这辈子都欠你们家的恩情,他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主动向洪伯伯张口,我爹最不喜欢求人,性格一向这样,也总喜欢把心事闷在心里,一辈子都这样,改不掉。可是,就是这么一个老实人,却让……”

施凤喜说着说着又伤心起来。洪志远安慰她说:“凤喜,你要尽快振作起来,别让大家为你担心!”

看到洪志远这样关心自己,施凤喜心里感到无比幸福。她擦掉眼泪,微笑着说:“放心吧,志远哥,若是真的遇到了不能解决的困难,我会告诉你的。”

这时,赵满银急匆匆朝洪志远走来。洪志远问赵满银怎么才来,大家都操练了一个时辰。赵满银说:“志远哥,你先别怪罪我,有件事我觉得奇怪,急着来告诉你一声。”

洪志远皱了一下眉说:“什么事让你觉得奇怪,你说!”

赵满银说:“我刚出门时,碰到了摸石鸡的计大牙,计大牙神神道道地告诉我,说刚才有个路人向他打听八亩村。”

“计大牙怎么回的?”洪志远问。

“没等计大牙回答,那个人就走了。”

洪志远一听,也觉得奇怪,心想,这人如果问路,怎么什么也没问出来就走了呢?

“你没问这人去了哪吗?”

赵满银说:“能不问吗?我现在也是红军队伍里的人,这个觉悟还是有的,万一他是自卫队派来的探子,我们也得早做准备。后来,我让计大牙带着我去找,我俩在下保村找了一圈后,又去了叶村,后来才知道那是个说书人。”

洪志远一听,吃了一惊,赶忙说:“说书人?你怎么知道他是个说书人?”

赵满银说:“我和计大牙去叶村找那人时,正赶上那个人在叶宝义家里说书,我俩听了一段《三侠五义》,才来晚了。”见洪志远不吭声,赵满银又说:“那说书人不会是自卫队派来的吧?”

此时,洪志远早已经心潮澎湃,听说八亩村来了说书人,不由得惊喜万分,一把抓住赵满银说:“你送来的这个消息太重要了,太重要了!”

赵满银和施凤喜不解,两人疑惑地看着洪志远。赵满银说:“队长,那人真的是自卫队的奸细吗?”

洪志远一脸兴奋地说:“宋黎明,总算把你盼来了!”

施凤喜疑惑地问洪志远:“你怎么断定是宋黎明呢?”

洪志远说:“你想一想,在这大深山里,除了宋黎明,谁会来这里说书呢?就连徐仁善的自卫队,一般也不会轻易到这里来。”

施凤喜一听,不由得点点头。洪志远告诉施凤喜,也正因为宋黎明能以说书为掩护,才选上了他作为小分队成员。这之前,洪志远曾经几次与宋黎明搭档执行过任务。所以,赵满银一说到说书人,洪志远一下子便断定是宋黎明。他让施凤喜告诉虞汝平一声,说自己和赵满银下山了。

说书人果然是宋黎明。

洪志远和赵满银来到叶村,远远就听到一阵大鼓声,洪志远站在门外仔细一听,才知宋黎明唱的是一首《卖柴恨歌》,内容是:

穷人真可怜,又无粮食卖,只有上山砍茅柴,挑在街上卖;

五更天未明,步步向前进,今天下雨路不平,实在害穷人;

清早把柴挑,一路跌几跤,穷人为何命不好,时常受苦劳;

挑进东门街,忧愁满胸怀,今天柴多不好卖,卖不到价钱来;

还价三块三,他拿一块钱,又要买米和油盐,还想买鞋面;

午时正打中,荷包又无钱,肚子饿得起青烟,实在真可怜;

红日落西川,卖柴回家里,家中财主坐一圈,却是来要钱;

有钱将钱给,无钱说好话,不是有钱我不给,实在没办法;

上年儿诊病,借钱三块半,今天要还十块整,这是为何因;

说什么利翻利,穷人受人欺,累断背脊骨,到时还不起;

借债如借刀,我哭财主笑,青天你在上,你来评评理,这是个什么道理!

青天你在上,你来评评理,这是个什么道理!

宋黎明边敲边唱,直唱得屋里哭声一片。确定说书的正是宋黎明后,洪志远没有进屋,而是让赵满银偷偷地给宋黎明递了一张纸条过去。洪志远约宋黎明一个时辰后在八亩村碰面。

宋黎明按着约定,准时来到八亩村,赵满银早站在村前等候。宋黎明跟着赵满银来到虞汝平的家里,洪志远立刻迎上前,一把将宋黎明抱住,两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说了一阵话后,洪志远向宋黎明介绍了赵满银。

介绍完后,宋黎明向洪志远讲述了小分队被打散后的经过。宋黎明和毕汉春在山上躲了一天。第二天傍晚,两人一商量,决定下山去寻找小分队。没想到,刚到山脚下,便遇上了埋伏在那的保安队。情急之下,毕汉春拉着宋黎明扭头就往山上跑。这时,保安队朝他们连续开枪,毕汉春的右腿中弹。为了不拖累宋黎明,毕汉春便伏在地上阻击,掩护宋黎明脱身。后来,保安队抓住了毕汉春,然后将他押回了官冈。为防止毕汉春逃跑,保安队将毕汉春的锁骨刺穿,然后用铁链将他锁在柱子上。

两天后,为打探毕汉春的下落,宋黎明装扮成卖柴人混进了官冈街。当他来到保安队门前,才发现毕汉春已于头天下午惨遭杀害,保安队还将他的尸首挂在树上示众。看到战友惨遭毒手,宋黎明强忍着悲伤,转身踏上新的征程。

宋黎明本打算从牛栏冲进入浩山,然后穿过竹海再经墩上施家到达八亩村。宋黎明操起旧日的行当,继续扮成一个说书人,边说书边向目的地进发。他穿过竹海,来到墩上施家。墩上施家附近,有一座起秀桥。那天,宋黎明在村里说完书后,来到起秀桥上,他觉得有些疲倦,于是准备在桥上休息一下,没想到突然就晕倒了。幸亏施家人及时发现,救了他。

说起这起秀桥,还真有一番故事。起秀桥的一头是村庄和田园,另一头连接翠竹簇拥的大山,连绵起伏的万亩竹海就从这里开始。桥身仅有一孔,特别之处在于桥上有廊屋。廊屋是封闭的,周遭围上砖墙,只留门洞出入。内部结构与古代民居祠堂大同小异,也有立柱、斗拱、托梁。廊长约15米,中间一条通道,两边各有2排方形立柱,比肩相靠,每排6根,共24根大柱落地,气势宏伟。桥面铺青色石块并开有防滑齿,十分古朴。这座隐藏在大山皱褶中的小桥,却记载了施姓家族的盛衰荣辱,自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传说明代成化年间,施姓一代祖施一公从浮梁迁来浩山,在方圆几百里的大山中寻找落脚之地。一天,他来到这里,见三山环抱,一水护田,花树流芳,觉得是宜居的风水宝地,便定居下来。随着人口不断繁衍,到清朝乾隆年间已形成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先祖在村边的小河上架了一座木桥,这就是最早的桥。由于特大山洪每十几年就发一次,到乾隆时已经重修了十几次。正当施姓人再次伐木修桥时,外面村一大姓来争桥头的山林。施家人一时蒙了,大家知道架桥就是为了出入山林方便,如果丢失了山林,修桥还有什么意义?施家人立即停下来,聚一村之力与外姓打官司。先告到知县衙门。无奈施姓在彭泽是寒门小姓,势单力薄,外姓是旺门大族,有钱有势,朝中还有人,知县欺软怕硬,把几代属于施家的山林判给了外姓。山林是施家人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竹海也让施家人养成了宁折不弯的性格。他们不服输,又告到知府那里。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知府不问情由维持原判。施家人并不气馁,在几乎没有胜诉可能的情况下,再次上诉到巡抚衙门。他们据实陈情,说那片山林自古就属于施家,外边大姓勾结官府巧取豪夺,寒门小姓好比庶出,只有任人宰割。巡抚一听,勃然大怒说:“岂有此理,庶出又怎样?庶出也是父母生养。”当即拿起笔把山林判回给了施家。原来巡抚也是庶出,年少时没少受正房欺负。

官司打赢了,施家村一片欢腾。这年是乾隆四十八年,官司结束后,施家人又重提造桥的事。经合族商议,这一次要造一座永久性的石桥,凡族中人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当年动工,年底就完工了,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起秀桥。这个名字是有深意的,表面上说的是补一方风景的缺失,实则寓意后代子孙大有作为,光耀施家门楣。因最早的桥建于明代,后人也称“千年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