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对象

一、文献综述

本研究聚焦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我国人民广播播音员群体的基本样貌、传播身份、传播话语与当代价值,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主要涉及新闻传播学和历史学两个领域。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融入广播电视史、广播新闻业务、广播播音业务研究之中;在历史学领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散落在部分回忆录、口述史、人物传记领域的相关文献和资料汇编中。国内外近年来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成果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与本书相关的研究成果梳理

1.广播史(新闻史)研究

广播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是赵玉明、哈艳秋、王文利等,他们的研究集中阐述说明了解放区电台的时代背景、战时宣传、硬件设施、工作环境、人员队伍等基本情况,按照革命史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对广播史的关键节点进行了重点介绍和论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有《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赵玉明、艾红红,2009)、《中国解放区广播史》(赵玉明,1992)、《现代中国广播史料选编》(赵玉明,2007)、《人民大众的号角——延安(陕北)广播史话》(杨兆麟、赵玉明,200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史》(杨波,2000)、《民国时期国人对广播的新闻事业属性的认知》(王文利,2011)、《民国时期广播研究的历史演变及特点》(王文利,2010)等。

2.播音史(个案)研究

对这一时期播音业务的研究以姚喜双等为代表,他们通过搜集历史文献和人物访谈资料对播音业务的系统性、规律性进行研究。例如《中国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姚喜双,2006)、《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的形成及特征》(姚喜双,2007)、《中国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研究启示》(姚喜双,2007)、《新中国播音创作简史》(喻梅,2016)、《方明的播音创作》(刘卓,2015)等论著,提出了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系统理论,从语文基础和广播基础两个方面论述了新闻播音语言规范形成的基础,阐述了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要素的形成以及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系统的雏形等问题。

3.播音主持理论研究

为了更加精确地反映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广播播音员群体的理论研究成果,本书将具有代表性的论着纳入研究范畴,如以张颂为代表的播音学基础理论《播音发声学》《播音基础创作》《朗读美学》《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中国播音学》《播音主持艺术论》等,以吴郁为代表的主持理论著作《播音学简明教程》《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主持人思维与语言能力训练路径》《电视节目主持人综合素质研究》《谈话的魅力》《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以及万里的《教师口语》等,这些成果作为文献资料和理论基础为本书部分章节提供了确立观点的依据。此外,战迪、刘琦的专著《播音与主持艺术批评》也为群体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

4.关于“群体”与“文化”的研究

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中国当代女性法官职业群体研究》《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晚清驻外公使群体研究(1875—1911)》《金代武将群体研究》《明代阁臣群体研究》《城市、戏曲与性别: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民国时期的店员群体研究(1920—1945)》《中国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与消解 ——以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为例》等论文,从历史学、女性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的视角搭建研究框架,既有共性结构,也有特定结构,为本书提供了群体研究的参考。与“群体”研究相关的学术专著,如《晚清民初南洋华人社群的文化建构——一种文化空间的发现》《身份建构与文化融合——中原地区基督教会个案研究》《文化、权利与国家》等,也为论文写作开阔了视野,提供了创新的思维路径。这些研究对于群体范围的界定、研究问题的梳理、研究板块的划分以及研究方法的使用等,更是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照的资料。

(二)与本书相关的历史资料梳理

1.回忆录及个人自传

关于这一历史时期播音史的研究多以代表性播音员的人物传记和部分播音员的回忆录等形式出现,其中包括播音员的生平、工作经历、业务心得、生涯回忆等,基本还原了解放区播音员的发展原貌,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素材和资料。例如《缅怀齐越教授专辑:永不消逝的声音》(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齐越奖励基金办公室,1997)、《丁一岚传》(成美、陈道馥、薛夏原,2011)、《大海的一朵浪花:孟启予的广播电视生涯》(周迅,2008),《夏青和他的政论文播音》(姚喜双,1992),《论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规范——以方明的语言规范观和审音工作为例》(刘卓,2012)等。

2.资料汇编

一些相关论著也为还原解放区广播的历史样貌提供了可供参照的资料,如《第四战线——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掇拾》(汪学起、是翰生编,1988)。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文件汇编,如《播音工作经验汇辑》(广播事业局,1961)、《播音工作经验选辑》(吉林省广播事业管理局广播网处编,1965)、《全国播音经验交流会材料选编——话筒前的工作》(广播出版社,1983)、《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广播稿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解放区广播历史资料选编(1940—1949)》(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广播学院,1985)、《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回忆录》(河北省广播电视厅史志编委会,1988)、《张家口/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回忆录》(河北省广播电视厅史志编委会,1989)、《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太行时期历史资料汇编》(邯郸人民广播电台,2006)、《亲历与记忆:人民广播70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用声音传播:人民广播播音7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等,也为呈现特定时间范围内人民广播与播音员业务实践的发展状况提供了历史资料。

(三)与本书相关的学科理论文献梳理

1.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社会学》《文化学概观》《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电视文化学》等专著为本书“文化”,概念的厘清与书写范围、层次的确定等提供了基础性的把握和格局性的创新。面对一个“老问题”,本书更换了一种论证思维和角度,将特定年代的播音员群体放到文化共同体的视野中去审视和阐述,论证的过程始终保持深层次、多角度观照主题,把表象上的播音学实践问题引申至社群的文化适应、文化创造、文化转型、文化审视等方面去“剥茧抽丝”。在部分论著中,一些与本书密切相关的概念性表达值得关注和借鉴,例如社会群体可定义为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他们有独特的群体结构和共同的文化,形成了统一的规范、地位和角色系统;[5]“把社会群体与单个人群集合区分开来的一个特征是一套共享的规范”;[6]雷蒙德·威廉斯为文化下了三个比较宽泛的定义,其中第二种用法是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7]等。《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2012)、《自传契约》(菲利普·勒热讷著、杨国政译,2001)、《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扬·阿斯曼著,金寿福、黄晓晨译,2015)、《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皮埃尔·诺拉主编,黄艳红等译,2015)等科学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的最新成果也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尤其是其中的范式理论和文化记忆理论框架均为本书建构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广播播音员群体的播音范式与多重媒介叙事形成的文化记忆提供了理论参考。

2.传播学理论与方法

本书在“播音范式”一章中运用了《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2005)、《隐藏的维度——詹姆斯·W.凯瑞仪式传播思想研究》(周鸿雁,2012)中的“传播的仪式观”理论;在“文化记忆”一章中运用了《传播研究方法》(基顿著,邓建国、张国良译,2009)的框架理论分析“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的媒介形象,并按照其定量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即通过量化的观察和测量进行研究的方法,使用数量、频率、程度以及强度等工具来描述播音员群体的传播现象;在“转型发展”一章中运用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研究——理论、测评与对策》(操慧、操成,2015)中的“亲和力”定义,对播音员群体中转型主持人后的那些人的传播样态进行分析;在“身份确立”“播音范式”两章中分别借鉴了《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张晓峰、赵鸿燕,2011)中“政治宣传”和“政治修辞”的理论和表述。此外,《媒介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道格拉斯·凯尔纳著,丁宁译,2013)、《作为话语的新闻》(托伊恩·A.梵·迪克著,曾庆香译,2003)、《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化的途径》(詹姆斯·罗尔著,董洪川译,2012)等著作也为本书提供了关于“传播”与“文化”的理论参考。

二、研究对象

(一)“十七年”的由来

“十七年”对于历史而言是渺小而短暂的,但是对于中国国情而言,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又是不同寻常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高昂的革命热情催生着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并直接确定了社会大众的政治思想和精神品性,在文学史中就出现了“十七年文学”的研究样本。本书即根据人文社科研究背景的近似性,确定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人民广播播音员群体作为典型取样进行研究。当然,与文学范畴不同,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只是作为本书研究对象选择的时间划界依据,而问题研究的跨度则应延续到现在。

(二)人员范围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1949—1966)参加人民广播播音工作(从业/入职)的播音员群体,他们先后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世纪等历史发展阶段,见证了人民广播发展的全过程,他们对相关历史发展中的传播现象和具体问题拥有独到而深入的理解,并对某些时代性问题进行了回望、认同与反思。因此,他们的时代背景、社会语境、身份建构、传播话语、传播价值均包括在本书的研究视域内,播音员业内知名度、美誉度以及传播贡献度则作为典型人物的筛选与确立的重要标准,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一群体中的齐越、丁一岚、孟启予、钱家楣、夏青、葛兰、费寄平、林田、万里、林如、铁成、方明、张颂、徐恒、鲁园、关山、陈醇、虹云、雅坤、徐曼、常亮、吴郁、陈光等人。

(三)时间范围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结合播音员群体职业发展的实践线索进行纵向梳理和分析,主要涉及播音员群体的广播实验期——解放区广播时期,身份确立和播音范式确立期——新中国十七年时期,话语转型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世纪等三个重要历史阶段。三大阶段贯穿了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参加工作的广播播音员群体的职业生涯,每个时间段均有代表作品和话语变革与时代发展相对应,同时这三个阶段也涵盖了这一群体生理年龄的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

(四)媒体范围

以中央台为主,地方台(天津台、上海台、哈尔滨台等)为辅,主要依据是媒体发展情况的成熟度和历史资料的详实度,以及作为论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