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有声语言的艺术传播领域

第四节 开拓有声语言的艺术传播领域

对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而言,他们在有声语言传播领域的扎实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使他们在改革开放后能够适应更为广阔的艺术传播领域创作,如影视配音、朗诵艺术、表演艺术等。他们在跨媒体、跨专业、跨年代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中,再次彰显了这一代播音员群体身份转型之后的艺术潜能和文化张力,更是将“风格即人”诠释得淋漓尽致。他们从作品内容和主题出发,却又让作品因自己准确独到的表达而得以升华。

一、影视配音领域

影视配音是比较贴近播音语言的有声语言艺术,主要包括专题片配音、影视剧配音、政论片配音。改革开放后,林如曾为多部电视专题片、系列片担任解说,如10集系列片《长征——生命的歌》、12集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8集系列片《共和国之恋》、13集系列片《绿色长城》、10集系列片《中流砥柱》等;专题片有《竹》《墨舞》《西藏的诱惑》等。林如为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的旁白配音成为她的代表作。据林如回忆,经过“文革”后,播音员平时高调的播音方式给人的烙印太深,当时人们往往不认为播音员有艺术性、有塑造人物的能力,所以她更加投入地开展工作,最终成就了一次出色演绎。雅坤为《世纪行》《抗洪一九九一》《雪山丰碑》《边关军魂》《太阳之歌》《中国之路》《百年恩来》等作品配音,大气庄重、收放自如的配音风格在电视观众中收获好评。虹云的代表作——央视大型专题节目《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的配音获当年全国电视专题系列节目一等奖,成为电视专题配音的经典力作。此外,她还为《伏尔加日记》《海上丝绸之路日记》《万里长城》《擎天之柱》《胜利》《星火十年路》《中华文明之光》《情系毛泽东》《新中国外交风云录》《将军世纪行》《反诈骗启示录》等作品配音,她配音的《海峡情思》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获当年新闻电影百花奖,《李冰和都江堰》获当年科教电影金鸡奖。

二、朗诵艺术领域

朗诵艺术是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广泛参与且成绩斐然的领域,这与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他们当时的播音训练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有的在广播文学类节目中表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有的登上舞台进行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朗诵,也还有的通过录制大量朗读示范音视频产品进行文化推广,无论哪种形式,都是适应我国当下文化建设切实需要的传播再创造。

(一)“齐越节”“夏青杯”延续经典的品牌价值

齐越的人物通讯播音感情丰沛、爱憎分明、富于力量。夏青在《阅读与欣赏》中的古典诗词朗诵字斟句酌、古韵尤现、自然朴素,堪称有声语言表达的经典。为纪念齐越先生等老一辈播音艺术家、传承发扬以“齐越精神”为代表的新中国播音事业的优良传统,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于1996年创办了“齐越朗诵艺术节”,每届设立一个主题,后升级为“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如今它已成为全国大学生朗诵艺术最高级别的活动和赛事。2013年12月第十五届齐越节正式确定,齐越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管,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承办,并更名为“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夏青杯”朗诵大赛创办于2010年,以新中国第一代著名播音员夏青名字命名,以此促进朗诵艺术的普及、发展,挖掘、培养播音主持人才。“夏青杯”朗诵大赛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点文化发展工程项目,始终以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全民语言艺术欣赏水平为己任。这些经典的品牌价值被后人不断开发,人们用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集体生成的语言典范和文化品格的美誉度、公信力来实现其社会影响力,亦表现出后人对经典的推崇和敬意。

(二)以雅坤、方明、虹云等为代表的朗诵实践

雅坤有大量的诗歌朗诵精品佳作,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李清照的三首词——《点绛唇》《醉花阴》《声声慢》,至今仍被听众奉为诗词朗诵作品的典范。以《点绛唇》为例,雅坤的朗诵传递出了词的韵味,使整首词充满了画面感,把词中人物的表情、姿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将主人公的情趣、心理自然揭示出来。方明朗诵的代表作是古诗词朗诵《岳阳楼记》、散文朗诵《有一个字,与生俱来,排山倒海》。他在朗诵中融入了自己的情志解读,将时代感与历史感完美融合,自成一体。虹云的朗诵代表作《话说长江》,家喻户晓,这为其现代文学作为诵读打下了坚实基础,“虹云的朗诵行云流水,清溪奔流,这表现在她朗诵声音起伏跌宕,高低徐急的处理上,声随情动,音为意推,自然、清新,让人沉醉。任何艺术都是创作者的灵魂的驿动,都是心灵真善美的表现和述说”。[22]近年来,方明、雅坤、虹云等经常以“著名朗诵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大幅的现场演出照片展现着他们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文化形象,他们站在舞台中央,富有表现力的气质和风采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诚然,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的声音状态已不能和巅峰时期相比,这是生理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能避免,但是他们因为阅历丰富而表达更加精准、更具魅力。他们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观众的赞誉,除了他们在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主持领域中形成的传播知名度之外,他们多年在有声语言创作中积淀的文化品质,也是让他们延续艺术生命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三、表演艺术领域

对于表演艺术领域的涉足,天津台第一批播音员中的鲁园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鲁园,1928年 9月出生,1950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1950年至1970年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擅长文艺作品演播,曾经培养了天津台“金话筒”节目主持人黎明等,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据资料显示,鲁园曾参加了近百部(集)影视片的拍摄,主要有《女儿情》(饰春姑妈)、《母亲操劳》(饰母亲)、《道是无情胜有情》(饰将军夫人)、《大学》(饰瞎妈妈)、《晚情》(饰寡妇)等电视剧以及《流泪的红蜡烛》(饰麦收娘)、《魂荡东洋》(饰孔太太)、《相会》、《大虎》等影片。鲁园因在《守望幸福》中将一位智力障碍老人的喜怒哀乐表演得惟妙惟肖,获得了第2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2005年)、第一届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最佳女演员奖(2006年)。从事播音工作多年,鲁园专业基本功扎实,擅长播讲长篇小说,她播讲的《风云初记》《苦菜花》等深受听众喜爱,语言艺术的基本功是相通的,从事影视表演后鲁园的台词功底也经常为人所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