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本书借鉴社会学中的“文化”和“群体”理论,将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人民广播播音员群体视为特定的“文化共同体”,其具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社会联系相对稳定、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具有一致的群体意识规范和一定的群体边界。本书参照文化的结构、话语、规范、变迁、功能、价值观等要素,从身份启蒙、身份确立、话语建构、话语转型、理论话语创新、形象还原与价值呈现的发展脉络,探求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广播播音员群体的“历史样貌”和“传播图景”,对这一特定群体进行研究和剖析。在研究过程中,本书将探讨当下播音员、主持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从当前问题出发、追问历史、回馈现实的研究逻辑。从本书的研究框架和结构看,首先是提出研究的问题,从历史的视角切入,选择“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人民广播播音员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本书的主体部分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对人民广播播音员群体的身份确立(以第二章、第三章为支撑),二是对人民广播播音员群体的话语分析(以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为支撑),三是对人民广播播音员群体的价值认同(以第七章、第八章为支撑)。这三方面构成较为严密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以期达到说理清晰、论证有力、结论恰切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本书在文献研究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个体案例的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等传播量化的方法,进行理论总结,并提出相关结论。

本书从跨学科视角出发,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1)文献法。借助中国期刊网、维普网、EBSCO,Springer、Jstor等数据库以及档案资料库对相关资料进行查询和梳理。(2)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对关于播音员群体文化记忆的媒介叙事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和量化描述。(3)个案分析法。此方法主要用于对播音员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个体进行举例说明。(4)逻辑推导和演绎归纳法。此方法会贯穿本书研究的整个过程。(5)访谈法。此方法主要是对播音员群体代表、相关专家以及与研究对象关系密切人员的问题调查,为研究提供更为多元的线索与资料。


[1] 孙杰远.文化共生视域下民族教育发展走向[J].教育研究,2011(12):66.

[2] 导师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年轻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模式,核心意图是通过业务精湛的资深播音员以“师带徒”的方式对年轻播音员、主持人进行模块化、专题式的业务指导。

[3] 阎晓明出席中央电台播音员主持人导师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讲话[EB/OL].(2016-10-24)[2018-03-06].http://www.hrta.gov.cn/art/2016/10/24/art_112-31899.html.

[4] 阎晓明出席中央电台播音员主持人导师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讲话[EB/OL].(2016-10-24)[2018-03-06].http://www.hrta.gov.cn/art/2016/10/24/art_112-31899.html.

[5] 波普诺.社会学:11版[M].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1,195.

[6] 同上,199.

[7] 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5版[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