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纪念”:基于精神传承的场景叙事

第三节 “不能忘却的纪念”:基于精神传承的场景叙事

在文化记忆的建构中,场景叙事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和媒介载体,其在记忆的生成、塑造和延续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皮埃尔·诺阿的理论表述,场景叙事为受众提供了记忆的场所,例如,各级、各类博物馆通过陈列各类物品、展示历史图片、表述说明文字、借助音视频资料等手段,在综合利用空间布局和视觉传达的基础上,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重要事件、典型人物的发展脉络、关键要素、核心思想、突出事迹、杰出贡献、优秀品质等进行主题鲜明的展示,这在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文化记忆支撑体系中也有体现,例如为了纪念和传承这一时期播音员群体的优良传统和可贵精神而建立起来的齐越教育馆、夏青文化艺术馆、齐越雕像以及各级广播媒体在台史展览中对于播音员群体历史影像的集中展示,都让受众在观展后对这一特定群体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和评价。

一、场景的确立

场景叙事的基础是良好的空间环境和硬件设施。2014年7月24日,在哈尔滨市平房区委、区政府等部门的支持下,夏青文化艺术馆正式开馆,该馆坐落在哈尔滨市平房区中国云谷A2号楼三层,由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题写馆名,使用面积420多平方米,整体风格古朴庄重。2016年11月15日,经教育部、河北省教育厅批准,位于河北省沧州师范学院的齐越教育馆建立并正式开馆,展馆坐落在该校的第四教学楼,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由一个序厅和六个主题展厅构成,并配套建设了虚拟演播厅、朗诵厅、录音棚、资料研究室等多功能体验厅,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馆室合一”格局,该馆也是齐越教育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着力打造为集展品保护、革命教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全国性专题馆。除此之外,坐落于中国传媒大学主教学楼西侧的齐越雕塑瞻仰区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微型建筑展示区域,一座齐越半身雕像和简朴、肃穆的展示环境(草坪、松柏等植被)为受众提供了文化记忆空间环境。2014年,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为了纪念建台65周年,制作了《时空无限 岁月有痕——建台65年影像展》,并辟出电台一层会客室为展陈区,集中展示了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播音员汪家鹿、吴新等的珍贵图片资料,并一直展陈至今。由此可以看出,政府机构、高等学校、广播媒体等作为场景确立的主要参与者,一同参与了关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文化记忆的建构活动,这一方面体现了三者在文化发掘、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上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播音员群体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二、场景的叙事

场景叙事是塑造播音员群体文化记忆的重要路径,除了显性的展陈空间、展品陈列、文字说明等内容之外,还有隐性而并不显露的内容:展陈方案的确定、展陈物品的收集、展陈资料的整理、展陈文案的审定、展陈逻辑的确定、展陈工作的推广、展陈人员的心得等,而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人们对播音员群体文化记忆的建构。囿于篇幅,本书就以齐越教育馆为例,来具体阐释其场景叙事中三大重要环节:展陈的过程、展陈的逻辑以及展品的选择。

(一)展陈的过程

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张海燕教授作为齐越教育馆主要策展人之一,深切回忆了该馆展陈的全过程。据她介绍,2015年11月,学校征得教育主管部门和齐越女儿齐虹的同意后,就开始分步骤、有顺序地展开工作。一方面他们要克服工期短、任务重的客观条件,保证“齐越楼”在2016年7月底之前完工;另一方面他们要深入齐越曾经工作和“下放”过的邯郸和西柏坡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姜庄子村实地走访,并到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中的天津台关山、上海台陈醇以及齐越助教北原(原名刘洪庆)的家中拜访并收集展陈物品。这期间策展工作人员沿着齐越生活、工作的足迹,冒着严寒酷暑,抓住一切能利用的资源签署捐赠协议、搜集展陈资料,在此过程中,他们深切感受到了齐越在几十年播音生涯中“对所播内容动真心,对播音对象动真情”的艺术品格以及两袖清风、廉洁自律的精神品质,这也为他们后续建构关于齐越的文化记忆提供了思想和感情支撑。值得一提的是,齐越教育馆中的齐越雕像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黎明教授完成的。作为湖南长沙橘子洲头大型主题雕塑的完成者,他被齐越精神所感动,仅收取了雕塑的基本材料费,他希望年轻一代的播音员、主持人能受到感召并弘扬齐越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筹备展陈的过程也是一次熟悉和认识齐越个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认知过程,这在客观上加深了受众对文化记忆建构的心理成像。

(二)展陈的逻辑

“正如厄恩斯特指出,历史信息是复杂凌乱的,无体系的,甚至相悖的。如何将这些凌乱的信息剪裁,如何从这些表面上毫不相干的展品信息中凝练、构建出一套成体系的‘故事线’,需要靠叙事(narrative)”[14],换句话说,就是要确立既能反映客观历史,又不因“选择性”的历史呈现而影响了叙事主题传播影响力的展陈逻辑。经过反复论证,齐越教育馆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为主线,共设置了序厅和“情倾广播,声震乾坤”“育才哺英,为人师表”“深入生活,心系听众”“情系姜庄,根植厚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高山仰止,风范长存”等六大展示区,集中反映出齐越作为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位著名男播音员、第一位播音学教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全部心血倾注到人民广播和播音教学工作之中,为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事业的发展和培养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彰显了其一生忠诚、敬业、爱民,坚守本色,不忘初心,不懈追求,坚持为人民发声、为百姓说话的精神风范。以序厅为例,为了凸显展陈逻辑的主题,在展厅迎面中间设置了齐越先生半身浮雕像,左面墙为玻璃仿铜浮雕,主题词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浮雕图案左边为周恩来、焦裕禄、王进喜、吴运铎及上甘岭雕像,中间为齐越先生播音场景,右边为普通工人、农民、战士及百姓形象,右面墙为红色旗子、金色话筒图案,并用金色字刻齐越先生心语:“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传达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我以此引为自豪。”不难看出,序厅展陈最大限度地涵盖并生动体现了齐越的人生信条、工作成就、优秀品质,并以主旋律的表现手法回应了当代中国新闻和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价值取向,文化记忆的视觉传达效果明显。

(三)展品的选择

毋庸置疑,展品是场景叙事中建构文化记忆的基本元素,每一位受众都会与展品形成自己的沟通和对话关系,且因不同个体历史情感与人生阅历的差异,其面对同一件展品时所触发的回忆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有关齐越的展品显然多多益善。但据齐越的女儿齐虹回忆,齐越的大部分藏书、证书等物品均已捐赠中国传媒大学校史馆,所以对于齐越教育馆而言,收集展品的难度显而易见,能收集到的物品就显得弥足珍贵。例如,为了反映齐越在广大听众中的传播影响力和他对听众的珍视,展品中有一张齐越珍藏多年的贺卡,它是抗美援朝士兵用降落伞布制作从前线寄来的。为了反映齐越生活简朴、勤俭清廉,展品中有一张齐越在方格纸背面书写的遗嘱等。这些展品本身所呈现的记忆并不因其物理意义上的微小而失去其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场景叙事所建构的文化记忆提供了表意符号。

三、场景的价值

无论是齐越教育馆、夏青文化艺术馆,还是其他关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文化记忆的场景环境,作为媒介而言,其都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传播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不能忘却的纪念”中发挥精神传承、教育示范的作用。在参观齐越教育馆后,敬一丹说:“齐越是我的老师。老师去世后,我一直希望纪念、缅怀恩师的地方不仅有姜庄子这一个地方,今天我看到了‘齐越教育馆’,终于有了这么一个地方能够纪念齐越先生。在这里,我又重新听到了老师播送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深受感动。”朱军说:“在参观‘齐越教育馆’的时候,看到了很多齐越的照片,实物很少。我了解到,齐越先生生前并没有留下大量的物品,因为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播音员,淡泊名利,值得我们敬佩。”葛兰说:“齐越是我的老师,他带领我走上了播音的道路,他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感染了我、教育了我、影响了我。他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并转化成了声音传递出来,感染力非常强大。”[15]受众的观后感受也恰恰对应了齐越教育馆展陈后记的表述:“齐越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播音员,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80年代中期,播音生涯达40年之久。他与老一辈优秀播音员一道,在解放战争炮火硝烟的洗礼中,逐渐形成了严肃庄重、爱憎分明、恢宏开朗、坚定自信的播音风格。随着人民广播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齐越选拔、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播音员,在继承延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齐越同志以真心播音、以真诚待人、以真实做事,他和他的战友及学生们,用自己的声音勾勒了一个新时代,代表着中华民族新生的朝气。全国广大播音员、主持人及播音教育工作者,将学习和弘扬齐越精神,踏着齐越同志的足迹,在繁荣发展广播电视和教育事业的大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另一方面是在文化记忆的影响力下形成文化带动、产业驱动的作用。哈尔滨市平房区委书记于得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既要推动艺术馆(夏青文化艺术馆)与驻哈高校进行播音主持培训、专业设置的互动,也要推动广播剧、动漫产业基地的后期配音、制作和合成,以此来推动更多的文化产品,让中国经典文化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夏青文化艺术馆建成后,哈尔滨市平房区委宣传部将联合相关部门,定期举办朗诵艺术沙龙、播音比赛等活动并成立夏青朗诵艺术协会,开发当地文化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