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话语及价值:播音员群体的文化认同
从解放区时期的广播实验,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夯实基础,再到改革开放时期乃至新世纪的传播跨越,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在宏观的社会语境下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和使命,他们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创新求变,其宗旨是为了更好地传递党和人民的声音。他们按照党和人民“喉舌”的要求确立了自己的传播定位和时代坐标,用自己的传播实践和价值信仰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播音范式”,并结合社会变革和时代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话语方式,在播音主持理论的创建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创新思维和书写模式,在文化记忆中呈现出了正面积极而又立体饱满的社会形象、职业形象和生活形象,这些都是他们留给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宝贵财富。对这一群体进行研究,可以彰显其对后人的价值,并从传播规律的角度回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播音员、主持人队伍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的问题。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观照现实,面对当下社会变革与转型、媒体融合之变局、播音主持行业的职业变迁以及个人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的现实境遇,广大播音员、主持人究竟应该如何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传播影响力,这表面上是业务层面的操作问题,实则是如何继承传统、创新求变、顺应发展的历史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1]因此,当代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审慎思考的问题是:结合新时期党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应在对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身份、话语和价值认同中继承什么,借鉴什么,创新什么,用历时性的视角来深刻思考当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