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记忆的特性在于其在瞬间生成,又因多方参与记忆行为而使其绵延长远,记忆将个体的生命存在片段接续和连缀,令个体确立起对自我的认知、对他者的评判和对价值的认同。在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广播播音员群体文化记忆的塑造过程中,以回忆录、自传为代表的文字叙事着重反映了这群体在多线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情节记忆和情感联系,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叙事着重反映了这一群体在媒体传播领域产生的时代记忆和社会影响力,以齐越教育馆、夏青文化艺术馆为代表的场景叙事深化了这一群体在精神传承方面的教育示范作用和专业引领意义。它们以文化记忆为切入点,将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广播播音员群体敬业奉献的职业形象、真挚质朴的生活形象、本色亲和的社会形象展示得全面而具体——他们命运曲折却不改对党的广播新闻(教育)事业之忠诚,他们地位特殊却对自身社会行为方式严格要求,他们面对美誉却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们成绩卓著却依旧态度谦和。虽然记忆的“选择性”和“整合性”不能还原所有的细节和情景,但是却能够将群体与社会变革、群体与时代发展、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表述得清晰准确,还能够呈现出不同社会阶层对这一群体身份和价值的深刻认同。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文化记忆作为特定社会历史阶段“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意蕴深刻的时代象征,将长久存在。
[1] 阿斯曼.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J].陶东风,译.文化研究,2011(11).
[2] 埃特金德.文化记忆中的硬记忆与软记忆:俄罗斯与德国的政治悼念[J].张佑慈,译.国外理论动态,2016(6):38.
[3] 陈默.自传、回忆录与口述历史[J].粤海风,2014(3).
[4] 成美,陈道馥,薛夏原.丁一岚传[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1.
[5] 张志杰,黄希庭.自传体记忆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1):34.
[6] 勒热讷.自传契约[M].杨国政,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01.
[7] 齐越,沙林.情系七彩人生[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序言.
[8] MAASS M,GONZÁLEZ J A.Technology,global flows and local memories:Media generations in“global”Mexico[J].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2005,1(2):167-184.
[9] KITCH C.Twentieth-century tales:Newsmagazines and American memory[J].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1999,1(2):119-155.
[10] 基顿,邓建国,张国良.传播研究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9.
[11] 基顿,邓建国,张国良.传播研究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10.
[12] 彭增军.媒介内容分析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1-62.
[13] 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87.
[14] 燕海鸣.博物馆与集体记忆——知识、认同、话语[J].中国博物馆,2013(3):16.
[15] 让齐越的声音和精神留在沧州[N].沧州晚报,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