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播音员群体的形象还原与价值呈现

第七章 文化记忆:播音员群体的形象还原与价值呈现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播音员群体作为新中国社会政治与媒介发展的见证者,他们用对声音的诠释表达着自己对于社会与时代、情感与人生的独到理解,透过客观呈现的媒介意象,后人可以窥见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话语方式,可以佐证自己对于历史发展阶段特质的理解,可以联想这一播音员群体在特定语境下的行为方式,而这些又可以在不同媒介呈现的关于这一群体的文化记忆中得到印证。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在《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中指出,文化记忆“包含某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所特有的、可以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仪式系统,其‘教化’作用服务于稳定和传达那个社会的自我形象”。[1]在对文化记忆的内涵界定中,也有更加具象的阐述,例如“文化记忆有诸多不同的表征形式,根据其性质和影响的不同可以分为硬记忆与软记忆,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前者主要是指纪念性的建筑实体,包括纪念碑、雕塑、博物馆等,一般由政府主导;后者主要指具有文本和叙事性质的文化产品,包括回忆录、小说、诗歌、电影等,多由私人领域发起。文化记忆的活力在于硬记忆与软记忆之间的融合与互动”。[2]借鉴以上理论阐释,可以推想文化记忆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构起更为生动和鲜活的“形象”,那么,对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文化记忆而言,我们可以从多重媒介叙事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解读,进而勾勒出这一群体在特定语境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形象。通过对有关这一群体文化记忆的资料进行梳理,下文将主要从基于社会交往的文字叙事、基于媒介形象的广播叙事以及基于精神传承的场景叙事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文字、广播、场景作为媒介,对播音员群体的文化记忆产生着不同层面的建构作用,我们将以此还原播音员群体的丰满形象,展现播音员群体的多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