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的价值体现
丰富的研究成果是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为学术领域贡献的智慧与财富,无论是早期工作总结与感悟式的归纳和整理,还是后续面对广播电视发展与繁荣的思如泉涌、奋笔疾书,抑或是在口语应用方面的“开天辟地”,其具有的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有文献档案的史料价值,有学科建立、拓展、创新的理论价值,也有满足专业人才培养、业界实践提升、学界理论构建的应用价值。
一、文献价值
这些成果的文献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研究成果中有一部分以工作总结、体会感受、思想动态的形式出现,这为后人研究当时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发展时况提供了相对真实的文字素材和档案材料,尤其是在早期没有广播录音设备的情况下,这些总结体悟式的文本多是以记述和描写为主、议论为辅,在期刊上刊载了一部分,在论文汇编中收纳了一部分,在个人的文集(回忆录)中也编录了一部分,这些材料为还原当时广播和播音员群体发展样貌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以广播事业局1961年9月出版的《播音工作经验汇辑》为例,这本蓝色的小册子共收录了23篇短文,多是工作经验和方法的呈现,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广播播音员群体对于播音规范的恪守、对于思想改造的坚持、对于政治立场的坚守、对于深入群众的重视,这些资料既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风貌,又呈现出当时播音员群体的工作重心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可以从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领域以及研究视角中分析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作为研究主体,他们的研究视野、方法与其价值取向之间的联系,二是,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他们在学术研究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渐进式、连贯性、逻辑化的特点,这一特殊群体的理论研究也遵循着“个人兴趣——初步探究——撰写论文——深入研究——撰写专著”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规律。上文中所列举的张颂、吴郁、万里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他们均是边研究边思考、边完善边提高,最终才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
二、理论价值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对中国播音学学科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播音学学科建立是这一群体在长时间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归纳、提炼、丰富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将总结的经验和方法投进业务实践一线进行检验,再将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播音实践经验进行合理化、体系化、规律化、科学化、理论化,最终呈现为《中国播音学》这部著作成果,这是中国播音学学科建立的学术标志,应该说,以张颂为代表的研究者在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和成形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对主持理论进行了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以吴郁为代表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成果中。在《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中,吴郁构建了节目主持人的语境、语用规则、语体特征、语言功力、语言风格的理论框架,并对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评论类、谈话类、文艺娱乐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进行了分类阐述和说明,这是新世纪前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主持人理论研究专著。2007年,吴郁等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基础上完成并出版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综合素质研究》。该研究将主持人节目与主持人素质发展沿革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综合素质构成进行静态分析,同时还对影响主持人素质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别从社会、业内及主持人自身的认知原因以及对主持人的选拔、培养、管理等要点进行梳理,并阐明这些因素对主持人综合素质的影响的重要性。此外,研究者还提出了保证电视节目主持人综合素质动态平衡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并对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做了前瞻性预测。这一研究成果在节目主持人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扎实的调研方法实践,为我国节目主持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样板。三是对应用语言学科做出了拓展,这主要体现万里关于教师口语的理论研究中。她的研究形成了研究内部思想语言如何准确、清楚、生动、得体地转化为外部有声语言的新兴学科——汉语口语学,我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评价万里开创的汉语口语学是一门提高我国全民族语言素质的学科。
三、应用价值
无论是播音主持的理论研究还是教师口语的研究,都属于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反哺实践为特色的应用性研究范畴,因此其应用价值也就随之产生,它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专业教学的依据,满足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例如以《中国播音学》为蓝本,简化出版了由张颂任总主编的《实用播音教程》(1—4册),它们涵盖了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等,集理论、案例、训练为一体,满足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实用播音教程》(1—4册)已经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经典教材。再如,吴郁的《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教程》于2005年出版,并于2008年进行了第二版修订,这本教程主要面向非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学生通识课教学使用,同时也可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教学的参考书目,因其理论体系新颖、案例内容鲜活,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目前已先后印刷8次,并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二是作为业界实践的指导和参考,满足了业界业务提升的需要。例如广播事业局1961年9月出版的《播音工作经验汇辑》、吉林省广播事业管理局1965年3月出版的《播音工作经验选辑》,就是根据当时广播播音员群体的工作要求和业务需要编印的内部学习资料。再如由吴郁主编、1985年出版的《播音学简明教程》,就是应当时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音员培训之急需撰写的内部教材。三是作为学术书写的参照,满足了学界理论研究的需要。这其中不仅包括广播电视播音主持领域的学术族群对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学术成果的理性关注和直接引用,还包括对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的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像张颂、吴郁、万里等又在研究工作中通过指导青年教师、研究生,将自己的理论研究进行代际传承和延伸:张颂在撰写《中国播音学》的过程中,带领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团队一起参与完成了书稿的写作,当时吴郁就在编写队伍中,这为青年教师在播音学理论方面的精进以及继续开展理论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在客观上起到了理论研究传承的作用。据统计,吴郁共有15位硕士研究生分别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安徽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从事广播电视及主持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